APP下载

《聊斋志异》传承香火的现实问题探究

2019-10-16李柯蔓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社会现实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柯蔓

摘要:《聊斋志异》四百多篇作品题材多样,内容繁杂。关于家庭生活的篇章数目也是众多,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香火传承。传承香火遇阻原因不一,解决办法各异。通过对《聊斋志异》中传承香火问题的整理与研究,可以看到作者蒲松龄个人思想中对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崇拜,对完整家庭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聊齋志异》;传承香火;蒲松龄;儒家孝道文化;社会现实

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香火的传承的篇目类型不一,对于传承香火遇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鬼妖不能生育

《聊斋志异》中人妖、人鬼的爱情让人感动,但又不得不关注现实问题——香火的传承。《聂小倩》篇:宁母担忧聂小倩女鬼身份无法生育。《阿英》篇:鹦鹉精阿英“自分不能育男女。”主动离开甘家。《小翠》篇:狐妖小翠不能生育“恐误君宗嗣。”《莲香》篇:“而燕苦不育。”女鬼生还不能生子。《锦瑟》篇女鬼锦瑟不能生育。鬼妖不能生育成了《聊斋志异》中人鬼、人妖之恋在传承香火问题上的阻碍。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聊斋志异》中的鬼妖被人化,受当时社会传统的生育观念的影响,为了得到男方家庭认同,自觉扮演封建礼教中妻妾的形象。

二、平常家庭不得子

《聊斋志异》中平常家庭无法生育,影响家族香火的传承。《侠女》篇:病危的老母亲“深以祧续为忧耳。”《巧娘》篇:缙绅傅氏年老得子,却因儿子“天阉”无法延续香火。《白于玉》篇:秀才吴筠“而尚以胤续为忧。”《雷曹》篇:“乐三十无子。”《土偶》篇丧夫后想守节的王氏因无子无法传承香火。《马介甫》篇:杨万石四十仍未有子嗣。《颜氏》篇妻颜氏“而生平不孕。”同样的还有《林氏》篇中的林氏:“居数年,林不孕。”如此多篇章涉及到香火传承,可见当时这种现象并不是社会的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蒲松龄关注到这一现实问题,并且将其巧妙地融入《聊斋志异》“人”“情”故事中,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

三、子嗣多病甚至早逝或失踪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家庭因子嗣体弱多病甚至早逝或失踪造成“失子”而影响香火的传承。《珠儿》篇:常州老百姓李化年五十得女早逝后得一子,子又莫名去世。《莲香》篇:“狐儿颇慧,然单弱多疾。”《赵城虎》篇:独有一子的老妪在经历子被虎所噬之后悲痛不己。《菱角》篇:因战乱胡母和儿子胡大成走失。《红玉》篇:灭门之灾使冯家唯一血脉福儿失踪影响香火延续。没有子嗣的家庭盼望着香火的延续,拥有子嗣的家庭又面临其他问题。这些存在于《聊斋志异》中的现实问题实在是让人唏嘘。

在分析了传承香火时遇阻的原因之后,进一步探究在《聊斋志异》中传承香火遇阻时的解决方法。

(一)纳妄

纳妾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传承子嗣最普遍的模式,也是《聊斋志异》中最常见的。《锦瑟》篇:无法生育的女鬼锦瑟选择为王生纳妾。《阿英》篇嫂嫂“欲购一妾。”延续甘家香火。《小翠》篇:狐妖小翠不能生子,遂为夫纳妾。《莲香》篇:女鬼燕死复生不能生子,想为夫纳妾。《马介甫》篇:“万石四十无子,纳妾王。”《段氏》篇:“汝等志之:如三十不育,便当典质钗珥,为夫纳妾。”连氏临死之言可见纳妾的重要。《颜氏》篇:颜氏“遂出资购妾。”《林氏》篇:“因劝纳婢。”纳妾成了《聊斋志异》中解决香火的传承这一现实问题的最普遍的方式。

(二)受人或鬼或妖的恩惠得子

在《聊斋志异》中还有人或仙或妖给予恩惠得子。《侠女》篇:侠女报恩“将为君延一线之续。”《巧娘》篇“天阉”的傅廉经狐妖给药治病,与巧娘生子。《珠儿》篇李化年老得子,子呆愚早逝,鬼魂附身使其生还。《红玉》篇狐妖红玉救回冯家唯一的子嗣。《赵城虎》篇虎妖食其子,虎妖作子。《长治女子》篇为木偶的陈女为报恩,助县官得一女。《荷花三娘子》篇狐妖为报恩,介绍“荷花三娘子”为宗相若生子。《雷曹》篇:夏平子为报乐云鹤救济之恩愿做乐家的后嗣。《刘亮采》篇:“时刘乏嗣”狐妖投生作其子。在《饿鬼》篇中:朱叟报恩作子。人或鬼或妖报恩帮助无子家庭延续香火也是《聊斋志异》中解决现实问题——传承家族香火常见的一种模式。

(三)天赐予

在《聊斋志异》中解决香火的传承这一现实问题还有天赐子。《苏仙》篇虽没有明显涉及到家庭香火传承的问题,但从中可以看出处女怀孕

天赐生子这种特殊的现象也能够成为添加子嗣的一种方式。

在整理分析了《聊斋志异》中传承香火这一现实问题遇阻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之后,再进一步探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重视香火的传承这一现实问题的原因。

1.中国传统的生育观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在农业经济土壤中生长发育,价值观源于血缘宗法制度。用十二个字概括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无后不孝”,尤其是传宗接代、开枝散叶、多子多福是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特征。因此,一个家族的香火是否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成了每一个家庭都在意的事。

2.儒家孝道思想对传统继嗣观念的影响

蒲松龄自幼便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与影响。《孟子·离娄上》篇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蒲松龄在《林氏》篇中对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孝道思想为基础,苦心孤诣地为丈夫立后的所谓贤德的歌颂,就清楚地暴露了蒲松龄思想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3.易代乱世造成社会人口减少

明末到清初战乱频繁,作为特殊的时间节点——“明末”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如《张诚》篇:“明季清兵入境,掠前母去。父遭兵燹,荡无家室。”《公孙三娘》篇可见满清统治者的残暴;《鬼隶》篇:“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可见清兵屠杀的残忍;《林氏》篇中林氏不育是因北兵入侵时的暴行造成身残所致;《乱离二则》篇乱兵纷入,父子被迫分离。蒲松龄作为淄川人更能了解到山东济南清军的暴行。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家族的香火传承的现实问题得到了蒲松龄的强烈关注。

4.蒲松龄个人对天伦家庭生活的向往

解弢在《小说话》中说:“小说家常以理想补人之缺憾。”作家作品的背后大多有其个人生活的投射。《聊斋志异》看似是围绕“鬼”“狐”“仙”“怪”,实则饱含“人”“情”“世”“态”。蒲松龄为了谋生在外奔波,饱尝人世艰辛,加之科举道路上受挫,内心“孤愤”郁积,因而使他对完整的家庭生活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涉及到家族香火的传承问题的篇目。这种憧憬与向往在诉诸笔端时便带上了一种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想化色彩。现实生活中无法正常延续香火的现实问题,在《聊斋志异》中借用鬼狐仙来达成心愿。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涉及到传承香火这一现实问题的篇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其遇阻的原因及不同的解决方式;也可以看到作者蒲松龄个人思想中对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崇拜、对完整家庭生活的向往;还可以透过“小家”看到社会的“大背景”。这些方面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聊斋志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晶红,李汉举。黉山搜神记——《聊斋志异》的民俗文化土壤观瞻[J].蒲松龄研究,2006(01):27-39.

[2]黄洽著.《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3]汪玢玲著.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5]朱一玄等编著.聊斋志异辞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6]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社会现实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