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灾、海口与两淮产盐格局变迁

2019-10-16徐靖捷

盐业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里下河盐场泰州

徐靖捷

摘  要:明隆庆、万历以后,黄河引起的水害影响到里下河地区的盐城、兴化、泰州等地。关于洪水的宣泄问题,涉及到盐场海口的启闭,从而引起州县官员和盐务官员之间的纷争。一方面,州县连年内涝需要依靠海口排泄;另一方面,开启海口则给盐场带来淡水刷卤和运盐河浅涸的问题。万历年间,河道尚书主持了范公堤上水闸、涵洞的规划,兼顾了盐产和民生。自此,北边盐场有了淡水的进入,开垦成风,而南部的盐场则生产日旺。研究表明,在明代后期黄河水患的背景下,州县官与盐场官员的“共谋”,确立了里下河向盐场泄水的孔道,继而改变了两淮盐业的生产格局。

关键词:两淮盐场;海口;水灾;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9)03—0052—11

在影响区域经济变迁的诸多因素中,自然灾害可谓是一个偶然性的变量,但往往有长期性的影响。自然灾害中的水灾由于受害范围大、发生率高等原因,又历来为学界重视。其中,关于里下河的水患,吴必虎指出,苏北地区的洪涝次数和水灾的集中分布,绝大多数都是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后,黄河夺淮之后河床抬高,运河大堤亦抬高造成的。马俊亚则将高家堰的持续增筑看作是淮河流域在明代以后水患的主要原因

嘉靖、隆庆年间,苏北平原多次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不仅沿岸的州县,地处黄河下游苏北平原的两淮盐场也深受其害。历史地理学对黄河水患对盐场造成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泥沙淤积导致的地貌变化,以及盐场“移亭就卤”的问题。里下河平原如釜底之势,必须通过范公堤向大海泄水,然而淡水进入范公堤后又将影响盐场“卤气”。水患经常会带来盐场和州县之间的水事纠纷。张崇旺指出,盐场和州县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并且两者有着对水利完全不同的利益诉求,水事的纠纷容易出现在范公堤以及其附属闸坝水利设施的使用、调度和维修方面。但必须看到的是,范公堤上闸坝的开启将彻底改变盐场的地理环境,并最终影响盐场的生产格局。本文试图分析明代后期黄河泛滥背景下,州县和盐场官员们在保盐产还是保州县民生之间的博弈,并揭示行政策略对于盐业生产格局的实际影响。

一、明代中后期里下河的水患与盐场的关系

对于里下河平原的兴化、泰州、盐城等州县来说,其土地开发的过程,就是与射阳湖诸水道争地的过程。北宋范公堤修建后,对里下河低地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澙湖淡化和土壤脱盐作用加快。尤其是在沿主要水利工程一带,因为具有灌溉之利,土地开发较好。南宋时,射阳湖至少有三条泄水水道:一是向西通过扬州墟镇的斗门,从江都、高邮、宝应、山阳、淮阴入淮河;二是向东从高邮、兴化、盐城入海;三是从西南泰州、泰兴入长江

明代黄河全流夺淮以后,大量泥沙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堆积,清口以下黄河大堤也时常向南溃决,使倾注到射阳湖区的泥沙量迅增,淤积作用增强。里下河地区西隅的洪泽诸湖及大运河亦成俯仰之势,时时侵袭湖区,射阳湖呈“锅底”之状,形成淮水向里下河地区倒灌的局面:

黄河入淮,沙泥垫淤,势渐高于里河。淮入海,滋不利,时破高家堰而南,又挟黄入新庄闸,黄水内灌。

保住运河的运输能力,是当时明王朝考虑的头等大事。明王朝制定“蓄清、刷黄、济运”政策,维持漕运畅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洪泽湖面的扩大和底层的迅速抬高,同时也导致了运河河床一定程度的抬高,以及黄河的倒灌和严重的淤积。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堤坝不断加高、湖泊淤浅、河道淤塞。其沿岸的城市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受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的危害等

随着里下河湖泊的逐渐淤积,该地水道纵横的地貌逐渐形成。这些水道承担了黄河南流泄水以及运河泄水的任务,同时也是供应州县民田灌溉和东部盐场盐货转运的水源。崇祯《泰州志》载:

海陵水利来自淮泗,其自高邮邵伯灌入下乡者,为下河,田土居多,而海为之泄。其自湾头东折者为上河,田土无几,而江为之泄。此其大较也。上下河俱为运盐故道,盖不独民田藉其灌溉,而盐场万艘往来如织,实为国家命脉之所系。

在泰州,下河水道共计三条,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水道即是盐场的运盐河:

其自新城殿折而东北者,为通场运盐河,经于溪、秦潼镇、西溪巡检司,以抵场下,东渐于海。盐場万艘,自串场河装运,直达泰州西坝而止。前此盐官动费金钱,岁岁挑挖,不为无见。

里下河地区的一般水道都是由各个州县负责疏浚挑挖,唯有运盐河的整治进入了盐政发帑岁修的机制中。成化十五年(1479),御史杨澄巡视两淮盐政,看到运盐河堤“年□倾颓,商盐阻滞,私贩横行”,有“泰民王福、商人李铭与概州耆老共几千人”向杨澄请求,修复运河堤。杨澄于是向朝廷上疏,获准建堤。他与扬州知府杨成、同知张锡、泰州知州陈志崇共同会计财费,泰州州判丁纶、如皋知县向翀以及其他地方官员分段督工,用两个月的时间在运盐河侧修筑堤堰,人称“杨公堤”。杨澄还在“堤东接溱潼镇亦造水闸土坝各一座,坝以蓄水而备旱,闸以泄水而防涝”。这些措施保障了运盐河的水位,方便了盐运。杨公堤修筑后,于民、于盐、于漕都有裨益:

海涛以捍,民田不至于荒芜,一也。国课疏通,私鹾不至于横行,二也。运河之水,亦赖不泄,而漕舟不至于稽程,三也。

杨公堤是由巡盐御史主导,并与地方官合作修建的工程。从该堤筑成后的作用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盐运,州县官员只是在各自分管的段路上承担征调民夫、配合协调的工作。不过,运盐河水位有所保障,确实可以减轻州县民夫在被佥充脚夫时的负担,也可以减少私盐贩的活动。对于州县民户来说,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于在泰州参与盐货贩卖的大商小贩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才有“居民大悦,男妇老幼拜颂塞道”的结果。

与泰州一样,兴化县也在运盐水道旁筑堤维护,不同的是,其筑堤是由兴化知县首先提出的。胡顺华,嘉靖三十六年任兴化知县,因兴化连年受水灾,他希望重新疏浚南北官塘。但“县先因筑城,财才已竭”,所以胡顺华奏请动支挑河银,将南北两塘合并车路河、白涂河这两条运盐水道的河堤一并起修。从泰州和兴化县对本县水道的维护情况看,在州县中,与运盐相关的水道,基本都是州县与盐政官员共同维护。其具体而言,则是盐政系统承担了经费,而由州县官员承担具体的工事。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洪泽湖的淤垫和运河河道的抬高,里下河地区成为黄河和运河的重要泄洪区。里下河水网,或是将水疏导入长江,或是将水通过范公堤上的闸口排入盐场,宣泄入海。同时,里下河的水道还承担了转运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货这一与国家生计攸关的重要任务,运盐河道的维护得到官府发帑的支持。水网密布的地貌,对于疏通洪水本来是件有利的事情,但是由于里下河平原上是盐城、兴化、泰州的范围,范堤以东还有数十个盐场盘踞,任何一个州县或盐场都会想方设法地避免自己的地界被洪水淹没。所以,一旦发生水灾,疏导洪水便成为各州县与盐场之间矛盾的集中点,这些矛盾在隆庆年间接续的几场大洪水后爆发。

二、隆庆水灾与盐城海口的启闭

里下河东部的范公堤,是一座宋代开始修建的抵御海潮的堤防。堤东则是靠海的盐场。范公堤阻隔了海潮对内陆的侵袭。堤上原建有可以启闭的闸口,以防洪排涝。明以前所建闸只有两座,一座是姜家堰,在盐城西北,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明嘉靖年间已废;另一座是广惠?,位于盐城东门外三里,宋淳熙六年(1179)建,绍兴五年(1135)和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均有重修,至万历年间亦废。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蔡叔瑜重修广惠?的同时,又在县治北门外三里创建了大通?。范公堤上的闸口具有宣泄的功能,正如前文所说,明中期以前,闸口仅为泄水的一个孔道,所以即使被阻塞,也不构成严重的问题。地方志有载:

泰州故海陵郡,一称吴陵,若今丁溪场龙开港,则绾毂海陵之口,而淤溪、秦潼、西溪、宁乡及东台、何垛串扬河之水所由以宣泄者,犹兴化之有白驹,盐城之有庙湾也。正德己卯而后,稍稍就堙塞,然故不为害。

这是万历年间李春芳所追述的海口湮没之后的情况,所谓“故不为害”是因为在隆庆以前,兴化和泰州都没有受到真正的水灾考验。但是,隆庆到万历的几场大水,给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隆庆三年(1567),高家堰决堤,大量的黄淮水涌入里下河地区。据《泰州志》记载,隆庆三年、六年和万历二年、六年、七年、九年、十三年,里下河都有大水。兴化县也同样受到水灾的冲击。兴化的地势比起泰州则更为卑下,每次大雨之时,“东有盐场之水,南有泰州之水,西南有高邮、邵伯之水,浩然而来注于敝邑”。康熙年间重修的《兴化县志》对这一时期的追溯曰:“万历初……入海之路大阻,兴化巨浸。”由于缺乏泄水孔道,加之连年受灾,泰州、兴化许多田土都被浸泡在水中,惨状异常。在泰州,“十三余年毫无耕种,田虽送人,无人肯要”;而兴化则是“十室九空,老弱毙于菙楚,壮者散之四方,凋敝兹已极矣”

在这样的情况下,兴化和泰州的地方官员为了排涝,都想到要重新疏浚海口的事业。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疏浚盐城原来的海口。万历四年(1576),盐城县知县杜善教在兴化县官员的主议下,浚河建闸,重新疏浚了范公堤上的石?口闸,以通海。然而,馬上又出现问题:

河通,潮大至,坏闸,水澎湃震荡,尽没民田。

海口开在范公堤上,原本就是两难:不开,“西水”无法宣泄;开,“东水”又容易倒灌。万历八年,知县杨瑞云禀请巡盐御史姜璧,要求封闭石?口。姜璧对其非常支持:

臣巡历于淮、泰各盐场,躬亲踏勘,看得地势外高内洼,无从宣泄,而潮水灌入填塞甚易。及至盐城,据知县杨瑞云并士民谢与成等禀称:“本县自黄浦等口决后,民田沉于水底者数年,今幸筑塞,民有耕获之望,若又开挑支河,引入潮水,一为淹没,永不堪种。”又据两淮运司判官孙仲科并灶户管席等禀称:“自盐城支河一开,将各场运盐河水尽随潮泄去,运河断流,商不来支,盐日消折,灶益困敝”等因。为照高堰居黄浦之上游,而黄浦为兴盐水患之门户,今高堰堤成,黄浦决塞,是上流已断,则地上干涸,已无可泄之水。若复开浚海口,则地形外高,徒引倒灌之潮。且海口既多,防御实难,是开私贩之门,咸水灌入民田,为害不小。宜乎?官灶士民之告禀者纷纷也。

姜璧认为:一、由于潮水倒灌加剧内涝,盐城的民众反对开海口;二、由于串场河的地势为南高北低,盐城闸口一开,则各场运盐河道之水全部泄往盐城,进而影响盐运,盐场灶户和盐官反对开海口。显然,于民于灶,海口打开均无益处。同时,作为巡盐御史,姜璧强调:“盐场民地,皆国课攸关”,并表达了疏浚海口的工作应当尽行停止的意见。万历八年,在盐城知县杨瑞云主持下,石?口再次被堵塞。“自是海潮不得夺堤而上,盐人永永无海患矣。”“石?口南别置一闸,以备潦焉。侯(杨瑞云)寻于是年增修天妃庙,盖当其筑塞时,海水悍急,人力莫能施,赖神之力,卒塞之。”

这样的结果是,遭受水患的变成了兴化县。因兴化县地势更低,石?口闭塞后,泄水入海受阻,“岁被水,顾藉藉咎石?口塞之非便,请于当事者,固欲开石?口。当事者屡遣诸县令率丁夫至石?口,名为相视,实令遂开之”。但屡次被杨瑞云坚决拒绝。“诸县令遂皆负空手而去。于是石?口卒不开。”

盐城闸口闭塞之后,里下河失去了一个东部排水入海的孔道。要解决内涝的问题,则需要寻找别的出水口。

三、盐场海口的疏浚

石?口被阻塞后,盐城的积水尚有射阳湖口可以向外排出,但是兴化、泰州却已无出海水道。万历十年,河道尚书凌云翼到兴化、泰州视察情况,提出解决里下河的涝灾方法有四:一是疏通上游漕河与黄河,使其疏导入江,而无需泻入里下河地区;二是疏通兴化县与海口连接的河道,使排水畅通;三是修复范公堤,使得海潮毋得内侵;四是开放海口。当时,巡按御史姚士观也到了泰州,想要解决洪涝的问题。泰州市民“以开海口请,状累百千计”。姚士观将此事交给海防兵备参政舒大尤,让他和泰州、兴化、高邮、宝应等地的地方官商议办理。此时又发生了盐场民众反对开海口的事情:

民有豪举而狡黠者,居盐场,数盘踞,善因缘为奸,则诡言于鹾御史,曰:是不可创而开也。开之将不利于灶若商,且启海寇窥伺心。而鹾御史芮城任君养心,得郡县岁遍当代去,不果勘,异议者益危言以恫疑恐喝,而众论汹汹,事遂寝。

以上引文中,反对在盐场开海口的是“民有豪举而狡黠者,居盐场”的一群人,显然是在盐场中从事经营活动并具有一定势力的人。他们反对开海口的理由语焉不详,仅说不利于商灶,又说会引来海寇。盐场居民把开海口与倭寇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大问题。丁美舍是东台场的一个海口,在嘉靖中期成为倭寇登岸之地。盐场居民以丁美舍为例子,表达盐场海口将成为给倭寇提供便利的港口,藉以反对开创海口。巡盐御史显然是听从了盐场这些“异议者”的意见,而停止了开海口一事的进程。所以,到了十一月,在凌云翼的奏疏中,他提出了推进工程的步骤:

惟是工有后先,势有缓急,今将范堤数十里先行修筑,使外潮不得入串场支河,六七道尽行疏浚,使内水有所出。果蓄泄利便,积水可消,则海口不开亦可。如支河既通之后,水患如故,即并开海口置闸以备蓄泄。

面对范公堤内洪水滔天,官员的解决方案是先修范公堤,防止海潮倒灌。凌云翼、姚士观、任养心等人题委盐城知县杨瑞云、运判宋子春对范公堤进行大修。之后,泰州、兴化县对疏浚入海河道的工作便展开。万历十年,泰州知州李裕刚上任,便泛舟水上,对泰州的水道、田土进行细致地考察:

至丁溪之东由姚家口迄蒋家坝里四十,测之水可五尺,由蒋家坝迄冯家堰里方十,测之水可三尺,则叹曰:“此不入海故道乎?而何云创始也。”由坝而下五里许是为龙开港。

李裕作为泰州知州,其泛舟考察的地点在“丁溪之东”,丁溪场的场署在范公堤之上,因此丁溪之東即范公堤之东,即盐场的范围。从丁溪场图中,我们可找到“蒋家坝”“冯家坝”等地名,也恰恰说明李知州到了盐场考察

为疏浚州县泄水之道,李裕提出在丁溪场进行开口的疏浚工作:先疏浚姚家口到冯家堰这五十里的水道,并在冯家坝上建石闸以司启闭,以利蓄泄。这项工程从万历十一年七月始兴,十月而成。在泰州知州疏浚盐场河道的同时,兴化县令凌登瀛也在兴化县疏浚白驹场的水道,“引腹心之水下白驹场南北二闸,趋牛湾河,东入于海,牛湾以纡曲故无潮患”。前文述及,州县官和盐场官员以范公堤为界,各自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水道维护,在州县的运盐水道也由官府出资疏浚,但是很少见在盐场中的水道有州县官员插手管理。但此时,丁溪场和白驹场河道的疏浚,都由州县官奏报巡盐御史后施行,而完全看不见盐官的参与,说明此时疏导积水成为了地方上最重要的任务。

北部盐场开垦的结果是,盐业生产的重心集中在泰州南部的东台、何垛、梁垛、安丰、富安五个盐场(简称南五场),而北部几乎没有商人去支盐。根据户部尚书李汝华的奏议:

乃近年以来,群三十场支盐之商,而并聚于富安、安丰、梁垜、何垜、东台五场,……彼二十五场者,岂不以盐为业,而正盐则仅支折价,火盐则委弃莫收。

无商支盐,自然生产疲软。以小海场为例,天启年间泰州分司徐光国看到的是“灶不筑亭”的荒凉景象:

此小海介在海滨,虽云斥卤,然筹国经边,盐课是赖。今则灶不筑亭,场商不入支买,额课取办他场,则煎晒之区,十八为嘉禾茂草矣,岂非因革之一大关乎?

清初,两淮产盐格局继续受到地理变迁的影响,北部的盐场盐产量减少。白驹场已经完全不产盐,灶户只能以卖草为生。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在顺治九年写道:“贩薪白驹场,籴麦清江浦。”顺治十六年(1659),白驹场的灰亭均改作沙荡升科,原来的灶房、灰亭无存。乾隆元年(1736),白駒场裁撤,课额归并草堰场。小海场同样受到牛湾河进入的影响,清初灶民“垦种二麦”,到了乾隆年间也被裁撤,课额归并丁溪场

笔者认为,荡地大面积开垦的盐场集中在北部的五场,除了地理上泥沙淤积的速度以外,皆因海口开启后,淡水进入所得。一方面,淡水冲刷卤气,促进了土壤的淡化;另一方面,淡水灌溉土地。泰州分司北五场的衰落和荡地的开垦,我们应放在明代后期水患频繁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在经历了隆庆至万历初期的水灾后,盐城、兴化、泰州成为了受灾最严重的州县,但是盐城县的积水有北部射阳、神台等海口宣泄而出,所以盐城县通过堵塞石?口这一最靠近兴化的海口,可防止兴化、泰州的积水流入。因此,兴化和泰州的官员只能重新量地、重新开凿海口,以泄积水。在万历十一年到十六年间(1583—1588),兴化和泰州官府通过协商,疏浚了包括白驹、草堰、小海、丁溪场在内的四个盐场上的闸口,使得两州县的积水得以顺利排入海中。

五、小  结

明代中后期两淮盐场和州县在水利的问题上所发生的矛盾,反映了盐场和州县两套行政体系面对水灾的态度差异。水利的问题不仅是里下河地区盐城、兴化、泰州三个州县之间利益争夺的焦点,也是盐场与州县在隆庆至万历初年水灾之后浮现出来的新矛盾。泰州、兴化和盐城州县之间互相没有协调应对水灾的机制,黄河、运河水涨之后,三个州县都成为了泄水之区。原本里下河平原向南部长江的泄水通道,又因为蓄水行盐的需要,无法畅通地排水。范公堤上的海口既能起到宣泄洪水的作用,却又有着海潮东灌的危险。同时,盐城、兴化和泰州的地方官府还有各自的地理位置上的考量,盐城官府拒绝开海口的请求,而地势最低的兴化只能自己谋求恢复盐场的海口。

但是,由于在地势上两淮盐场较高,而且盐场与州县之间存在范公堤的阻隔,州县需要排水,而盐场排斥淡水进入,所以范公堤上闸坝的启闭是盐场与州县之间的一个矛盾。面对连年水患,州县官在河道尚书的支持下,成功地在盐场开挖海口泄水,但盐场的商灶通过私下搞破坏的方式对于这个决定进行抗议。另一方面,海口的疏浚给泰州分司北部的盐场带来了新的契机,他们借着有淡水灌溉的可能,开垦荡地,使得泰州北部的盐场在明末产量下降,灶户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对于盐业生产来说,开海口的结果是使泰州分司北部盐场大受影响,至于东台、何垛、梁垛、安丰、富安等南五场,范公堤上并无闸口,淡水不能进入,使得明代后期商人集中在南部的五场买盐,北部的盐场几乎不再生产。这样的生产格局导致南北五场之间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明代后期,南部五场的土地仍然以业盐为主,而北五场的土地则进入了蓄草进而开垦的土地开发模式。

(责任编辑:王放兰)

Floods, Estuary and the Changes in Salt Production in Lianghuai Salt Fields

XU Jinjie

Abstract: After 1550s,the flood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causing catastrophic damages in Yancheng, Xinghua and Taizhou. In order to dredge the flood, officers of salt field and countries started a long debate to dig culverts on the seawall. On one hand, the countries desperately needs the culverts to drain the water.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in the salt fields refused the culverts as they could bring problems to the production of salt. In the years of Wanli, the officer of Yellow River designed the culverts on the Fangong seawall in Xinghua and Yancheng countries. From then on, the freshwater flood into the salt fields, bringing land reclamation into those salt fields, changing the salt production pattern in Lianghuai salt fields.

Key words: Lianghuai salt fields; estuary; flood;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猜你喜欢

里下河盐场泰州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幸福水天堂——泰州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泰州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