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2019-10-16姜波邓文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9期
关键词:雪梅荣成讲座

姜波 邓文圣

2019年1月1日上午,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周年庆活动在市实验小学报告厅举行,标志着这个团队成立1周年了。

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却在团队中成长自己,继而带动身边的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并进一步引领学生,影响家庭,辐射社区。惊艳了身边的人。

提起这个团队,不能不提团队中的灵魂人物——杨雪梅,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雪梅老师”,正是她以自身为例,照亮了许多教师的成长之路,让大家了解了:教育,原来还可以是这样子的……

文字中绽放的精彩

2017年9月,“读与写——向着自己开一朵花”主题讲座的开展,让杨雪梅在荣成的教育圈子声名鹊起,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许多教师看到了曙光——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竟然做到了这种地步。教育,并不只限于那个闭塞狭窄的圈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绽放出无限光彩。

1999年,中师毕业的杨雪梅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刚到学校的杨雪梅也曾怀揣着无比的激情与梦想,想着将会在这片天地中如何来绽放自己的光彩,会带领着孩子们取得怎样怎样的成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很快,杨雪梅发现,无论你付出怎样的耐心、如何努力,这里的孩子都无法满足你的期待,他们依然写不出几个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办不到。近乎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让人日渐闷沉,寻不到方向;日复一日单调机械的忙碌琐碎,很快磨灭了曾有的激情;职称与考核评比带来的桎梏重压,更是让原本就疲惫的生命状态苦痛不堪。曾经怀揣的美好守望之心,也日益在这迷茫之中失却了最初的温度,直到一束光照亮了她的方向。

2016年初,杨雪梅遇到了民间教师团队“叙事者”发起人王维审。“无论所处的教育环境多么不如意,无论面对的教育现实多么令人焦虑,我都会坚决地、深深地沉入阅读中去,让作为教师的自己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写作,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心态,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孕育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隐形的准则,引领我们在自我修正中走过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走近理想的教育。”……一系列的话语点醒了迷茫困顿的杨雪梅。于是,她带着一颗坚定决绝的心加入了“叙事者”民间教师成长团队,开始尝试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为自己的成长积蓄力量。她想试试,当倾尽全力后自己会站在哪里。

为了深入地了解特殊儿童,杨雪梅开始读各种心理学专著,研究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班里的孩子进行分析。经过一次次地翻阅,反复品味,她将自己的感悟付诸笔尖形成文字,记下自己的疑惑与思考,经过一番学习,她懂得了要如何陪伴孩子们成长。而经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底,杨雪梅阅读教育专著20多本,在全国各类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看到这份成绩,杨雪梅自己也十分惊讶,这是自己过去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未曾有过,也不敢想象的。当跳出了原先的那个圈子后,杨雪梅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天地竟是如此的广阔,除了发表文章,她还当过杂志封面人物,为报纸做过专栏策划,当过特约记者,开展过专题讲座……在前进的路上,她不仅找回了迷失的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己。

2017年,多所学校邀请杨雪梅开展讲座,向青年教师讲述教师成长的故事。或许是看到了身边的普通教师竟也能取得如此成绩,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在他们看来,雪梅老师可以以一支笔为支撑,跳出那个封闭的圈子,那自己又有什么做不到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7年暑假,楊雪梅应邀前往厦门开展讲座,与当地的教师交流经验做法。她将自己交流学习后的感悟发到朋友圈后被身边的人看到,有人发出疑惑:“我们总花费资金到外面去学习,可身边不就有这么成功的例子吗?”

杨雪梅的成长经历给了当时市教育局的领导不少启发——所有名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读和写。2017年9月,市教研培训中心邀请杨雪梅在全市开展中小学青年教师“读书与写作”指导培训,会后还成立了读写团队,要求全市每个学校申报一人参加。可由于牵涉范围太广,许多教师认识很不够充分,团队并没有继续开展下去。

2018年元旦,12名非常渴望成长的教师主动走近了杨雪梅,希望追随成长,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在那一天正式成立了。1月20日,杨雪梅在市第二实验中学举办教师成长专题讲座,全市500余名骨干教师参与其中。会后,又有不少教师申请加入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部分不能完成自我成长任务的成员自动淘汰,最终留下20多人。截至2018年底,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共有成员65人。

一次讲座前,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李晓园联系杨雪梅道:“雪梅老师,我非常想听您的讲座,可是每个学校都是有名额限制的,我是一位美术老师,没得到名额,也没有人愿意放弃参加听您做讲座的机会,您能不能捎带我去现场听听呢?”对杨雪梅来说,只要是真心想要学东西,渴望成长的教师,她都十分欢迎,就这样,这位老师也成了雪梅团队的一分子。2018年10月,在一次活动中,杨雪梅又遇到了李晓园。她忐忑地问道:“团队中的教师都纷纷发表文章,成长很快,您会不会因为我没有收获就不要我?”听了李晓园的话,杨雪梅很感动,并表示,绝不会因为哪位教师没有文章发表就放弃,只要大家有所坚持。“李老师自己可能没有感觉,但是我能感受到她的变化,刚开始加入团队的时候,她读书还会犯困,时常看不下去,可是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或许在团队中,她不是最拔尖的教师,但是我相信,在不断地成长中,她一定会越来越出色。”杨雪梅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在杨雪梅看来,自己就是一颗小火星,一开始只想着点亮自己前行的路,可没想到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燎原之势。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些教师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发表在各地教育报刊上的文章,可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最大的成就是潜移默化中已经在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成长,只在路上

“你认识杨雪梅吗?”“那你知道雪梅老师吗?”“这些你都可以不知道,那你参加相约阅读了吗?……”

在荣成的教育圈子里,上面这段话一时间成为大家见面打招呼的口头语,这都源自今年寒假期间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举行的“相约阅读”读书打卡活动。起初,活动只是在团队内部发起,后来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寒假中每日阅读,并坚持在朋友圈打卡,班主任可以发动鼓励班上的学生一同参加,当然,这并不做要求,只是希望营造出一种阅读的氛围。可没想到,当天晚上,一位班主任就表示,班上的家长提出建立班级群,让大家在群里打卡。

就这样,在班级群和朋友圈的影响下,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光打卡群就建立了8个,据不完全统计,寒假期间,参与阅读打卡的家庭达到4000多个。许多孩子甚至利用读书打卡的机会将自己阅读的名著构建知识框架,促进理解。开学以来,各学校陆续开展阅读交流会,组织学生交流寒假期间的阅读收获,取得巨大反响。

此外,假期期间,雪梅读书写作团队还应广大家长的要求,将计划的2场公益活动增加至6场,先后走进城市书房2次、蜊江中学1次、蜊江小学1次、约读书房2次,开展各类写作指导和专题研讨活动。另外,还组织樱花湖夜游活动1次,引领大家沐浴在樱花湖的夜景中,畅谈樱花湖的前世今生。

2018年5月,以雪梅读书写作团队成员为核心的“荣成教育领读者”志愿团队成立。此后,陆续开展了11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走进城市书房,整理适合孩子、家长阅读的书目,面向全市学生及家长群体推广。杨雪梅多次自问:成立团队的初衷是什么?让教师不断成长的目的是什么?收获名利?发表文章?都不是,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地成长。为此,她将孩子的成长作为团队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向团队全体教师灌输要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孩子身上去的观念。

好运角中学的李楠老师加入杨雪梅的团队,多次参加讲座,并拍下杨雪梅列出的书单,认真研读,希望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起初并不见成效,但李老師并不气馁,利用暑假时间,坚持跟着杨雪梅参加每一场外出培训活动,学习经验。终于,在暑假结束后,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且在班级中推广多种教育方法,并将“班币”理念应用其中,取得良好的反响,引得各兄弟班级纷纷学习。

“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颗能量球,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就能发散出自己的能量。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向,知道该如何引领孩子的方向,要带给孩子怎样的指导和影响,而不是复制我的做法。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成功。”接下来,杨雪梅表示要放手让团队的教师独立组织活动,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首先让孩子们有阅读的意识,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接下来,引导他们就一本书探究其源;更进一步,可以引导孩子深入学习古诗词等经典文学……

对未来,杨雪梅还有一系列的设想——

作为教师,仅仅是“教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作为学生,仅仅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阅读和写作丰盈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之旅;作为家长,仅仅是“爱孩子”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做好孩子成长中那面镜子。杨雪梅表示,如果读和写是一粒种子,她和“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的成员们,愿意就做一个这样的播种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慢慢撒播,静心陪伴!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雪梅荣成讲座
《兰台见证:荣成70年大事记》出版发行
荣成“天鹅湖”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记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创立人杨雪梅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