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童话的教学定位刍议

2019-10-16叶成珠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蝌蚪文体童话

叶成珠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与文艺童话相比,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侧重于知识性。它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让儿童在童言、童真、童趣中认识自然和人生,获得人文的熏陶,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小壁虎借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 《我是什么》 《小毛毛虫》等都属于科学童话。

然而,在日常童话教学中,却存在着科学童话与文艺童话不分、“千课一面”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如何紧扣科学童话的特质,使教学既具有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又具有一般童话的艺术性呢?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刍议科学童话的教学定位,以就正于方家。

一、提取关键信息,凸显童话的知识价值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经历,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的过程,蕴含着遇事主动提问求教探究的道理。教学这篇科学童话,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课文中非核心信息的干扰,从课文中获取与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息息相关的关键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一学习目标出发,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发育及习性的变化。

2. 你能边读课文边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语句来吗?交流后,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组语句,学生不难发现前一组语句都是写时间变化的,后一组语句都是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

3. 想一想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与时间有关系吗,它的身体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除了身体变化之外,还有什么变化也和时间有关系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游、跳、捉。此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小蝌蚪身体、习性发生的变化是有序的。

4. 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请你把小蝌蚪不同时期的图片按顺序摆放好。然后,借助图片和你们画出的关键语句,说说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此问题旨在让儿童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对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形成自己的理解,把握文本中的科学知识。

对于儿童而言,在学习科学童话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是把握文本中所蕴含的自然知识的重点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教学活动,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过程中,提取最为核心的词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到“面”,由模糊到清晰,迅速地了解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的过程,掌握阅读科学童话的基本方法。

二、涵泳体察词句,强化童话的艺术价值

科学童话既具有科学的启迪、又富于童话的艺术美感。因此,我们应契合童话的文体特征,引导儿童感知童话的文体特点,领略童话的艺术价值。

1. 梳理故事情节,感知童话的情节结构。童话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具体来讲,童话常常用反复的叙事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三次反复居多,由此形成了反复性叙事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儿童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发现童话的情节结构特点。

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有关小蝌蚪身体、习性变化的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同学们,请你们仔细阅读课文,结合文中三幅插图,说说小蝌蚪一共找了几次妈妈?每次找妈妈时,它发生了哪些变化?每次都看到了谁,说了什么?在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小蝌蚪每一次找妈妈,都是以时间开头,再说变化,然后说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结构类似。在对比中,童话“三次式”反复性叙事结构在儿童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这样反复的故事情节,最能契合儿童的心理需要。由于它既迎合了儿童喜欢重复阅读的心理,又能在重复的变化中满足儿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便于儿童对童话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深受儿童喜欢。针对儿童而言,反复性叙事模式比其他文学创作更富有魅力,彰显了童话的艺术价值。

儿童发现童话简单、反复性叙事模式,有助于他们读好、演好童话故事。有这一线索的引导,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戴头饰分角色表演童话故事也就水到渠成,没有困难了。

2. 品读表演,感受童话鲜活的人物形象。童话的语言简练、浅近、生动、富于儿童化,易于学生模仿学习,彰显童话的艺术魅力。朗读是理解和感悟的重要途径。在童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童话的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同时,要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分角色表演中,移情入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感受童话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抓住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带上动作、表情反复品读。如,读“小蝌蚪游哇游”,就让学生做出游泳的动作,用缓慢的语速读,突出时间长;动一动自己的双腿,表示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读“就迎上去”做出急切的样子、读出迫切的语气;裂开嘴巴表示“宽嘴巴”、声音略高,突出青蛙的特点……在儿童熟悉文本结构、内容的基础上,让儿童戴上头饰,配乐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们既开心又觉得有趣。这样做,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能促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刻体会小蝌蚪身体、习性的变化,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急切的心情,和找到妈妈时兴奋的心情,小蝌蚪的形象在儿童的心目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品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童话,强化了儿童对童话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表现力的认识,起到了领略童话语言魅力,培养童话语感的作用。同时,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鲜活,呼之欲出,儿童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以自己的言语实践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文本的意蕴和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了语用能力。

三、读说结合,掌握科学童话的表达方式

科学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将科学知识与童话的构思结合起来,把科学的理性概念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借助想象、幻想和夸张,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深受儿童的喜爱。因此,融科學知识于童话故事之中是科学童话的核心教学内容。教学中,如何紧扣科学童话这一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呢?

童话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要引导儿童发现课文是如何运用拟人化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了解作者基于小蝌蚪在水中生活、发育变化这一现实,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才塑造出小蝌蚪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在此基础上,读说结合,让儿童为童话补白,或者为儿童提供类似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拟人、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童话创编中,在丰富的语用实践中把握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中“语用”这一最基础的关键能力。

如在儿童领略了《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知识性、艺术性之后,让学生说说“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之前发生了什么”进行补白创编。学生就会遵循文本的意义逻辑,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创编出了:青蛙卵在水中搖哇摇,过了几天,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哇游,看见了河蚌妈妈……河蚌妈妈说:“……你的妈妈脚上长蹼,穿着花衣裳,挺着白肚皮……”此外,还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知识少、但富于幻想的特点,为儿童出示鸭子外形特征的科学知识:小眼睛,扁嘴巴,颈长身长,羽毛紧密,腿短,趾间有蹼。然后出示图片:(1) 小鸭子黄绒毛变白。(2) 长出长羽毛。(3) 换上长羽毛。引导他们遵循科学童话融科学知识于童话故事之中的文体特点,模仿文本“三次式”反复性叙事结构,创编童话《小鸭子找妈妈》。

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学习就是迁移” “学习为了迁移”。“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小鸡找妈妈》 《小鹅找妈妈》 《小狗找妈妈》……由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文体语用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言语形式的建构,促进迁移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儿童在学习中对科学童话的文体特点有了初步的理解,使得童话创编言说不再是简单的编故事,而是创编出符合文体特征的“正宗”科学童话。让童话与童年相遇,在丰富而又美好的童话中,让儿童去编织童年最真、最美的梦!

猜你喜欢

小蝌蚪文体童话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小蝌蚪
小蝌蚪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小蝌蚪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小蝌蚪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