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解古诗中的词语

2019-10-16俞丽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诗意象词语

俞丽娟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风格迥异,或优美婉约,或放纵恣意,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这些语言艺术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敏锐感知能力的好材料。但由于古诗在字数、韵脚等方面的限制及善于运用意象手法等原因,其深邃的内涵和晦涩难懂的词藻,给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笔者就理解古诗中的“词语”进行了诸多尝试,以“词语理解”为突破口来学习古诗,旨在使小学生的古诗学习变难为易,形成一种快捷有效的课堂模式。

一、结合情境,化解难题

1. 借助图片、视频,教学形象生动。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一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形象。但是诗中的“踪迹” “浮萍”等词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理解的难点!所以,我出示浮萍的图片告诉学生:“浮萍”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因此“浮”字是三点水,“萍”字是草字头,从而达到识记和理解词语的目的。在教学“踪迹”一词时,我播放了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并相机提问:“雪地里留下了谁的痕迹?”同学们观看了视频,在一问一答之间,轻松掌握了“踪迹”一词。

2. 制作微课,搭建平台。微课堂的使用现在越来越普遍,对于攻克教学难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同学们对《敕勒歌》中“苍苍” “茫茫” “见”等词语难以理解,对草原上的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是难以体悟。所以,我在一段牛奶广告上截取、编辑和添加,制作了一段合乎本诗意境的“草原风光宣传片”,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苍” “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他们在创设的微课堂中边读边欣赏,一起徜徉在这片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上,充分感受到了敕勒川的美景和意境。

二、借助想象,理解词语

1. 言语暗示,联系生活。简练、含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一位老师不可或缺的素养。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质疑、提问也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理解的平台。例如《池上》中“偷采白莲回”一句中的“偷”字,如果学生理解成“偷东西”的话,就改变并破坏了全诗的情趣。所以,当学生提出“偷”字时,我相机提问:“你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做过什么事?当时心情怎样?”这样恰当的言语暗示,可以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如果给这个‘偷字换一个字,你会用什么字?”此时,同学们一定会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搜索恰当的词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语言描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向作用,继而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心领神会,迅速理解词语的意思。相较于简单直白的讲解,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思考,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充满成就感。

2. 角色转换,引导续想。相对于《池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意境更加深远。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才露” “早有” “立”等词的幽情逸趣,我引导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蜻蜓”和“小荷叶”的想象对话,在对话之中理解“才” “早” “立”的巧妙,体会小蜻蜓和小荷叶之间的和谐、友爱。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象成古诗中的人或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欣赏插图、边画边想、音乐渲染、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联想,帮助理解相关的词语。朗读与想象,就像是一对翅膀,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能让同学们的言语思维更加灵活。

三、资料链接,瓦解阻碍

1. 小故事,大智慧。故事是同学们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每个学生脑中都有一些“故事梦”。教学《敕勒歌》,我们可以引用《北齐书》 (卷二) 《神武纪下》中的历史故事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故事开头——“斛律金初战遇阻,唱《敕勒歌》稳定军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敕勒”是1600年前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而《敕勒歌》就是敕勒族人们传唱的歌谣;在课堂渐入尾声时,再讲述故事的结局——“敕勒族将士听完歌谣,士气大振,大破敌军”,进一步展现了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古诗背后的小故事,善加利用,必将成为教学中的“秘密武器”!

2. 链接课外,化解难点。古诗往往是作者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在教学《望洞庭》时,同学们对“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字产生了争议。此时适时出示作者刘禹锡当时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刘禹锡因得罪权贵,连续被贬,途经洞庭湖,看到此美景才挥笔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从而理解刘禹锡寄情山水、内心平和、豁達的心境。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来洞察诗人的内心,感受诗句传达给我们的信念。

除了出示古诗创作背景、诗人生平或经历外,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读古诗的注释及课后资料袋,自主揣摩和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提高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

3. 同类比较,化解意象。正所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古人常常在诗中抒发情感,通过各种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古诗中的“意象”并不唯一。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与《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样写柳树,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送元二使安西》之“柳”充满了不舍和惆怅,而《咏柳》之“柳”却是扑面而来的春光和愉悦。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时,我以“意象”为媒介进行串联,拿二者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同类诗句中进行分析和对照,由表及里,归纳异同,自然能快速地理解古诗词语背后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解读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古诗中的“词语”学习,始终都需要在反复的朗读浸润中才能品味出“词语”的芬芳、诗的韵味,才能使古诗学习变成一种能动性活动、对话性实践,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的意韵深远、语言精妙,初步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古诗意象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抚远意象等
找词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词语欣赏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