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夏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
2019-10-16李九勤艾振光鹿红卫
李九勤 艾振光 鹿红卫
摘要 本文从品种利用、种植方式2个方面介绍了鹤壁市夏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地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河南鹤壁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05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夏季降水充足,有利于玉米生产。全市夏玉米种植面积为10万hm2,是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之一[1-3] 。鹤壁市玉米在自然资源、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全国高产纪录均出现在鹤壁市,2008年1 hm2浚单20平均产量15 971.7 kg/hm2,创造黄淮海夏玉米连片种植全国高产纪录;2009年1 hm2浚單29平均产量16 167.75 kg/hm2,首创1 hm2大面积高产纪录。近年来,连续创造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等夏玉米高产纪录。鹤壁市夏玉米生产水平在黄淮海地区保持领先水平,但近2年由于受玉米价格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制约,玉米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管理呈粗放趋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夏玉米生产现状
1.1 品种利用现状
1.1.1 主推品种突出,优良品种比例提高。全市种植主要品种为浚单20、浚单26、浚单29、浚单3136、浚单509、隆平206、登海618等。其中,第一大品种为浚单29,占总面积的45%左右。浚单29综合性状优良、稳产性、丰产性突出,为鹤壁市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
1.1.2 后备品种呈多元趋势。随着国家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品种审定多元化,玉米新品种进入“井喷时代”,新的品种涌入市场。新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集中两大类型,即红轴品种为类先玉335,白轴品种为浚单20、郑单958类,产量与当前主推品种相比没有突破,抗性相当,没有当前农业生产最需要的高产、宜机收品种。
1.2 种植方式
小麦收获后,机械铁茬直播,播种速度较快,质量一般,易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在个别丘陵地块麦垄套种,播种面积较小,且苗期病虫害严重。
2 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016—2018年连续3年喇叭口期遇大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倒折,玉米授粉期高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小,造成一些品种热害严重,导致大穗型品种秃尖、花粒、空秆等,雄穗小的品种花粉量小、雄穗败育,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病害频繁发生,玉米锈病、茎腐病连年大流行,玉米减产显著。
2.2 管理粗放,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鹤壁市麦后铁茬播种玉米占90%,麦茬较多或麦茬较高的地块,机械播种过程中易出现漏播或播种深浅不一现象;铁茬播种,麦茬害虫直接转移到玉米,危害提前,农户预防意识差;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种肥同播技术,操作不当易造成种肥距离过近、缓释肥不过关,造成烧苗现象。
2.3 品种单一化严重
鹤壁市主推品种为浚单系列品种,但遗传同质性高,生产潜在风险大,易造成病虫害发生流行,一旦某种病虫害大流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计,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3 对策
3.1 选育宜机收玉米品种推广种植
根据当前生产需要,选育出耐密、多抗、早熟、脱水快、丰产性和稳产性好、宜机械收获籽粒的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既符合生产实际,又能解决生产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对提高生产效益及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推动作用。
3.2 推行多抗源、遗传多样品种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
科研单位应加大力度进行种质资源创新,丰富主推品种遗传基础。改变单纯的类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模拟育种,加强热带和亚热带国外种质引进、驯化、改良,丰富玉米资源遗传基因,根据杂种优势原理采用回交改良、轮回选择的方法对黄淮海骨干自交系不足进行定向改良,提高其耐密性、抗逆性、早熟、脱水快等优良特性,选育出多抗、广适、高产优良品种[4-5]。当地主管部门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速度,进行多个品种筛选比较,综合考评,优化品种布局,避免优良品种单一化。
3.3 重视玉米生产,做好关键推广技术应用
加强政策引导,宣传好、落实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改进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针对麦茬高及麦秆覆盖不均匀导致的漏播现象,改良小麦收割机,压低茬收割,玉米播种机加装秸秆分拨器,为实现苗全、苗齐、苗壮创造条件。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以预防为主,苗期重点防治蓟马、黏虫、玉米粗缩病等病虫害,喇叭口期重点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适时防治田间杂草[6-8]。
4 参考文献
[1] 郭庆发,高新学,刘强,等.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J].玉米科学,2007,15(6):1-4.
[2] 许海涛,王友华,许波,等.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07,15(8):160-162.
[3] 赵保献,陈润玲,梁晓伟进,等.河南省玉米育种存在、解决途径及发展方向[J].玉米科学,2008,16(1):144-147.
[4] 王元东,段民孝,邢锦丰,等.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玉米科学,2008,16(3):47-50.
[5] 刘洁.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2):144-145.
[6] 董春水,才卓.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J].玉米科学,2012,20(1):1-9.
[7] 樊景胜,阎淑琴,马宝新,等.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2,10(3):50-55.
[8]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