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

2019-10-16晓林

现代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松子人格女士

晓林

俯首甘为冤大头

小婧今年14岁,是上海市普陀区某中学的初二女生。在学校治理校园霸凌事件中,有同学反映小婧经常被班里几名女生勒索钱财。班主任大惊,找小婧核实情况,没想到小婧矢口否认,说自己和那几个女生是好朋友,花钱请她们喝饮料、看电影是自己情愿的。但是,小婧的妈妈赵女士却不这样认为,情愿为同学花钱,为什么要私下里因心疼钱而哭泣,恨自己没有朋友?担心女儿出现心理问题,赵女士带女儿找到我咨询。

赵女士告诉我,她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小婧的日常开销过大早就引起了她的怀疑,但小婧每次要钱时编造的理由都让她深信不疑。“在撒谎这方面,这丫头还真有天赋,这天赋用在学习上多好!”赵女士斜眼看小婧,奚落道。

小婧不自在起来,把头深深地低下。

为了弄清楚小婧的真实想法,我请赵女士回避。小婧愧疚地望着妈妈离去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问小婧:“妈妈刚才说的属实吗?”

小婧默默地点点头,用极微弱的声音说:“其实没有人欺负我,是我自愿的。”

我问:“那你为什么要自愿请她们消费呢?事后你后悔吗?”

小婧不肯抬头,回答道:“我没她们成绩好,也没她们时尚,我想让她们带着我玩。”

我问:“那么,她们请你喝饮料吗?看电影她们为你买单吗?”

小婧略微想了想,微微摇头,小声道:“她们习惯了我买单。”

“但是这不公平!”我有点愤怒了。

小婧抬头看我,眼里满是惊恐。

我连忙安慰她,给她倒了一杯水,心平气和地问:“你对她们这样好,她们对你怎么样?拿你当知心朋友吗?”

闻听此言,小婧放声大哭起来。情绪平复后她告诉我,那几个女生看不起她,私下里叫她跟屁虫。有一天五个女生一起去滑冰,回来的路上去喝咖啡。一名姓刘的女生点了四杯,说:“小婧喝不惯,不难为她吧。”众人都笑。最后结账的居然还是小婧。

我由衷地说:“小婧,你可真是好脾气!。”

“别的同学都笑我好欺负,有男生嘲笑我‘俯首甘为冤大头。”小婧抽泣道,“有时候我也恨自己,怎么那么贱呢?可我就是忍不住要巴结她们。可能我真的得了心理疾病吧。”

我问:“你对别人也是这样吗?比如对父母、老师。”

“那当然,尊重师长是学生的本分!”小婧马上正色道:“我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不信你问妈妈。”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加上两份心理量表的测试结果,我诊断小婧的异常行为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讨好型人格?”赵女士仔细品味着这个不中听的词,眼中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讨好型人格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见赵女士明显松了一口气,我进一步解释道,“讨好这种行为其实蛮普遍的,孩子讨好父母,学生讨好老师,员工讨好领导,患者讨好医生,推销员讨好消费者,等等。但是,当讨好成为习惯,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一味讨好别人,有可能发展成为交际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患。”我告诉赵女士,讨好型人格主要有以下6种表现,在小婧身上都能找到对应的行为:

1.内心敏感脆弱,同理心极强。具备讨好型人格的人(以下简称讨好者)总能敏锐地察觉出或自以为察觉出别人内心的想法,很会为别人着想,却总是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在获得别人帮助时受宠若惊,感觉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

2.很难拒绝别人。即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讨好者也会习惯性地硬着头皮满足对方。不得不拒绝对方时,讨好者会觉得非常愧疚与惶恐。

3.自我评价过低。在社交中,讨好者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4.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了获得别人的好评,讨好者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维护自己善良、平和、大度等友好形象。对社交中发生的争吵、尴尬、意见冲突等负面事件十分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5.在社交中表现得神经质。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会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讨好者在社交过程中无法坦然地表现自己,显得很不自然。

6.缺乏底线和原则。讨好者能够容忍或者说是意识不到别人在客观上对他的逾规行为,因为其自身的自我边界模糊,所以往往想当然地以为别人是像他一样没有边界的。这样的错误认知,一方面使讨好者很容易与一些人变得较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而更加痛苦。

讨好人格无害吗

聽了我对讨好型人格的解释,联系小婧的种种表现,赵女士认可了我的诊断。她问:“我家小婧是怎么形成讨好型人格的?”

我告诉赵女士,形成讨好型人格,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1.缺少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父母的爱对孩子至关重要,只有得到父母的爱,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讨好者要么得不到父母的爱,要么得到父母需要附加条件的爱,即只有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如果违背父母的愿望,或者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讨好者通常会被父母否定、批评,甚至打骂。

我解释道:“对幼儿来说,父母无疑是最大的权威,并且幼儿的生存与安全感完全来自父母,所以父母的否定会对其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幼儿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刻意地迎合父母,希望以此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地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这也成为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关注和爱。”

2.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在讨好者的认知中,获得别人认可和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这一种方式。讨好者的内心无力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能力等方式来得到别人认可和赞赏的可能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讨好者是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讨好者看来,讨好是获得别人认可最容易的途径,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就会夸奖你。”我说,“但是这种廉价的认可和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讨好者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来得容易,去得也快。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可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3.讨好已成为习惯。当讨好成为讨好者的行为习惯,成为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就成为讨好者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这其实是讨好型人格最深层的原因。

我解释道:“我们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格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十分稳固,因为人格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也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而全面改变人格模式无疑是相当困难的。

没想到,我的这番解释没有打动赵女士。她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用轻松的语气说:“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善于讨好别人未必是坏事。‘和气生财‘抬手不打笑脸人,这些不都是对讨好的认可吗?再说,女孩子哪个不善于讨好人?”

“与人为善和讨好不是一个概念。”我纠正道,“2006年,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拍摄了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用电影的形式解析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危害,强烈建议您看一看。”

应赵女士的一再要求,我只好剧透: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松子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女孩。为了得到爱,她用尽一生去讨好别人,下场极其悲惨。20岁以前,松子尽自己的努力满足父亲的期待,希望成为父亲心目中理想的女儿,可是,父亲更加关注从小体弱多病的妹妹。习惯讨好人的松子成年后先后同多个男人同居,做过妓女、被家暴、被男人骗光钱财、当过小三、杀过人、进过监狱……种种不堪的经历都在她身上发生了。她每次都在受伤后全身心投入下一段自以为有未来的感情,但事与愿违,她竭力讨好的人都没有给她真正的爱,一次次地玩弄、背叛、抛弃她。好友担心她再次受伤,劝她离开当时对她拳打脚踢的男友,可是松子却说:“就算被打,也比孤独一人好!只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地狱也好什么地方也好,我都跟着他,这就是我的幸福。”松子就在“讨好-被伤害-渴望爱-继续讨好-再次被伤害”中度过她短暂的53年人生,最终她患上了抑郁症,在一人独居十几年后,被路人杀害。

“怎么会这样?”赵女士紧皱眉头,好像同样的厄运马上要降临到小婧身上。

我心情沉重地解释道:“当我们以为全身心为对方付出、不断讨好就可以获得爱的时候,我们不仅会在面对不合理的遭遇时选择忍受,更可怕的是,我们还会主动选择更糟糕的人去爱。因为我们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幸福,可内心却比谁都渴望被爱。所以我们只会选择自以为能抓住的幸福。这样的委曲求全与讨好,给了全世界伤害我们的权利。现在,您还认为讨好人格无害吗?”

赵女士受惊似的快速摇头。

理直气壮做自己

赵女士焦急地问:“请问,讨好型人格可以改变吗?”

“可以改变,但不容易。”我告诉她,小婧的情况不算严重,可以进行家庭自助矫治,要点如下:

1.停止讨好任何人。我告诉小婧,从现在起,不再讨好身边的任何人,但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别人冷若冰霜、缺乏耐心、拒绝提供帮助。不讨好别人的意思,是用正常的方式与别人交往,该笑就笑,该帮忙就帮忙,只不过,在该表达愤怒的时候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愤怒,该拒绝的时候要当即说“不”。总之,这种改变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样摆出低姿态讨好别人而已。

“不要担心你会因为这样的尝试而失去什么。”我鼓励小婧,“事实上,这样做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的尝试带给你的回报比你的讨好所得要丰厚得多。你用讨好这种方式建立的人际关系,百分之九十五是无效的,因为你是一个讨好者,别人都不会把你当回事,这样的人际关系根本不会在未来带给你什么实质性的利益或帮助。你首先得拥有放弃无用的东西的勇气,然后才能获得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机会。”

2.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与富足感。我告诉小婧,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的空虚,不得不从外界寻求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时刻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的滋養和支持,讨好者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就能坦然地接受外界的赞美和批评,就不会害怕孤独,也不会陷入迷惘,不会在任何人面前紧张失措,只会坚定而果断地做自己。

“学会自爱,提高自信,就是培养内心充实感与富足感的方法。”我说,“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即使你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那不是真正的你,学会自爱才会体现你的价值。同时,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接受并且更爱自己,像对待良师益友一样善待自己。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信的人才会真正被人喜欢。”

3.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我一再对小婧重复这种话。我要求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回忆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她不喜欢,但是不由自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写出她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她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她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她忠于自己的原则,不该答应的事就拒绝。

那次咨询以后,小婧努力改变自己,取得的进展很大,为此她忍受许多改变带来的痛苦,但她是快乐的,因为她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正在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松子人格女士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松子儿有个神奇碗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松子和小鸟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小松鼠的松子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