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对园林绿地功能的认知及其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以广州市为

2019-10-16徐彬瑜许泽豪翁殊斐冼丽铧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园林

徐彬瑜,许泽豪,翁殊斐,冼丽铧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即环境本身。虽然环境教育是一种慢生效的环境保护模式,但是却更能深入人心[1]。城市园林绿地是公众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塑造高质量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2]。它承载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不仅是环境教育的空间和场所,也是环境教育活动的教材和教具,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它属于被公众欣赏和感知的客体,也是信息传递的载体[3]。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4—5],前人主要从规划设计师的角度探讨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公众是园林绿地的使用者,基于公众对园林绿地功能认知的研究主要侧重园林绿地的植物应用、植物景观美学、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8—10];而基于环境教育主体的公众视角探讨园林绿地环境教育功能认知的研究所占比例很低[11]。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围绕园林绿地的植物种类、景观、生态等环境资源多样性方面,分析公众对广州市园林绿地中环境教育资源的认知情况,并通过公众对绿地空间和环境教育设施使用偏好,探究公众对健全园林绿地环境教育及其他功能的需求与建议,以期为环境教育场地的建设和教育功能的完善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地理概况

广州市(112°57′~114°03′E,22°26′~23°56′N)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区年均气温21.5~22.2 ℃,雨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约1800 mm。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1.2 场地调研和问卷发放

采用问卷法对普通公众进行调查。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和现场一对一调查两种形式。网络发放是在互联网上邀请去过广州市园林绿地的市民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现场调查于2017 年11 月至12 月进行,发放地点为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园、流花湖公园、珠江公园、花城广场5 处城市园林绿地。

问卷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基本信息和有关公众对城市绿地植被的认知两大部分。问卷共设计23 道单项选择题和1 道开放问答题,第一部分围绕公众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工作或专业类型展开;第二部分围绕公众对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态功能的认知及园林植物空间的使用偏好、环境教育功能的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其中,公众对物种多样性认知上,分为常见园林植物、木本植物以及新优植物的多样性认知;公众对景观多样性的认知上,分为植物景观的色彩、层次、特色性以及协调性认知;公众对生态功能的认知上,分为植物密度及其保持水土、降低噪音、改善气候等生态作用的认知;公众对园林植物空间的使用偏好上,分为郁闭、半开敞、开敞三种空间类型的选择;公众对环境教育功能的优化建议上,通过开放回答题来收集整合。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1 份,其中网络发放43 份,现场发放188 份,有效问卷共计228 份,有效回收率98.70%。对于回收的问卷认知部分的选择题,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 进行统计,通过对问卷认知部分量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内部一致化分析,得出问卷认知部分的信度系数为0.837,说明量表在认知部分的信度情况良好。开放题则采用词频统计法筛选出市民建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2 结果与分析

2.1样本特征分析

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工作或专业类型等5 项内容。结果表明,填写调查问卷的市民中男性116 名,占总人数的50.88%,女性112 名,占总人数的49.12%,男女人数大致持平;年龄主要分布在20~29 岁区间,占总样本的56.14%;以本科及大专学历为主,占总样本的71.05%,教育程度较高;主要职业有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分别占总样本的27%、18%和17%;工作或专业以综合类为主。

2.2 物种多样性认知分析

公众对于广州城市园林绿地物种多样性认知情况如图1 所示,物种多样性的3 个问题均为赞成的人数最多,不完全赞成的人数次之,不赞成或不知道的人数最少。即超过60%的公众认为广州城市园林绿地的种类丰富,可见公众对于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为满意和关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抓住公众对于生态建设的关注焦点,重视木本植物和新优植物的多样化应用,通过丰富植物种类来提高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为公众接触与感知自然提供坚实的生物资源基础。

2.3 景观多样性的认知分析

公众对于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多样性的认知情况如图2 所示。景观多样性的问题回答情况同样为赞成的人数最多,不完全赞成的人数次之,不赞成或不知道的人数最少。结果显示,超过50%的公众赞同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手段丰富多样且相互协调,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多样性方面总体较为满意,但在特点鲜明的景观设计方面认可度仍有待提高。根据公众对植物景观的认知情况与偏好需求,绿地建设要重视特色性植物景观的设计,结合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营造本土的生态植物群落景观与动植物栖息地,从而推动乡土环境教育的开展。

图2 景观多样性的认知分析Fig. 2 Cogni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iversity

2.4 生态功能的认知分析

公众对于广州城市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情况如图3。其前四问的赞成者人数比例均在80%以上,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绿地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赞成“绿地植被越茂密表明绿地生态功能越好”的人数比例为60.96%(图3)。绝大多数公众认同城市园林绿地植被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但对于植被越密生态功能越好这一说法存在一定的疑虑。这与部分园林绿地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缺乏管养,导致植被杂乱密集且蚊虫滋生的问题有关。园林绿地要营造稳定的生态系统与舒适的生态环境,并借助雨水净化、声音检测等科普装置让公众直观地看到植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传达环境知识与环保理念。

2.5 园林植物空间的使用分析

依据园林空间的植被疏密程度,将园林植物空间划分为三种: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也不能看见区域外部情况的地方被称为郁闭空间;站着能看见外部的情况,坐着不能看见的地方被称为半开敞空间;无论坐立或下蹲均可看见外部的情况,也可被外面的人看见的地方被称为开敞空间。

公众对园林植物空间的使用偏好如图4 所示。公众最常使用的植物空间为半开敞空间(58.77%),其次为郁闭空间(21.93%),最后是开敞空间(19.30%)。植物空间过于郁闭或开敞都不是大多数人会选择使用的。根据公众的对于半开敞植物空间的选择偏好,在园林绿地的设计中应重视半开敞空间的设计,并通过互动科普式的植物景观节点、娱乐装置及休憩设施等设计丰富植物空间内容,提高公众参与度营造有利于公众相互分享和交流的植物空间,满足公众休憩娱乐与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培养公众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和自然环境的热爱。

2.6 公众对优化环境教育功能的建议

通过开放问答题,了解公众对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教育功能的认知情况和优化建议。基于词频统计,将公众的改进优化建议分为“科普形式”、“科普内容”、“科普环境”和“理念宣传”四大板块。其中科普形式的丰富最受公众重视,园林绿地建设应注重铭牌、解说牌、宣传栏等基础科普设施的设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二维码数据库、公众号推文、录音讲解等拓宽科普途径,同时增设生态探秘地图、生态科普装置、活动体验专区等设计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从而丰富公众获取环境知识和体验自然的途径,让公众自主地了解、感知和融入自然。

图3 生态功能的认知分析Fig. 3 Cognitiv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图4 植物空间的使用分析Fig. 4 Analysis of plant space

表1 优化环境教育功能的建议Table 1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nctions

3 讨论

城市园林绿地是公众了解和体验自然的重要窗口,也是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城市园林绿地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受诸多因素影响,根据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各功能的认知情况和需求的分析,对建设生态、景观、环境教育等功能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提出以下建议。

3.1 环境资源与场域景观结合

植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园林完善、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食源树种对鸟类及蜂蝶类等园林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直接作用。园林设计中通过提高园林植物多样性、增加食源植物的运用,营造本土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为实现园林绿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

公众认知结果显示,景观多样性与植物种类、色彩和层次结构的多样性成正相关。在景观营造的植物配置方面,需丰富植物种类且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树种混交与立体复合栽植的形式乔、灌、草结合,综合场地条件,配置独具特色的本土植物生态群落景观[12],为公众提供更多接触乡土生态环境和本土地域景观的机会,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

3.2 绿地规划设计与环境教育结合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要重视环境教育功能的建全与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日常接触最为紧密的社区公园、街心公园、中小学校园绿地等,在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中设置科普教育区,或规划不同主题环境教育路线,充分利用场地内的教育资源,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

根据公众对园林植物休憩活动空间的选择偏好分析,重视半开敞的休憩活动空间设计,通过园林设计手法,如增加参与体验式园林绿地景观、分享交流式休憩活动空间、互动性科普装置等,以提高公众在园林绿地中的参与性,增强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的活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地发挥绿地的教育功能。

3.3 园林设施设计与环境教育融合

据调研,公众对绿地的植物知识具有一定认知基础与求知欲,且学历越高对常见园林植物认知的欲望越强烈。目前城市园林绿地中,公众的求知欲未得到很好地满足或激发,一方面是传播环境知识和理念的形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的树牌、解说标牌为主,另一方面是展示内容未能平衡好专业性与科普趣味性的关系,以专业枯燥的动植物学知识为主,与公众日常生活的联系较弱。在园林设施中需丰富科普元素的设计形式,注重信息获取的便利度和趣味性,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景观小品、坐凳、景观构筑物等分布较广、容易接触的园林设施的设计上,让公众在游憩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环境知识,展示的信息内容要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让公众更好的学习了解动植物知识,使公众对环境知识有深度的感知,从而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13]。

建设生态、景观、环境教育功能良好的园林绿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公众对广州市园林绿地的景观、生态、环境教育等功能的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将来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不同绿地类型的特点等,进一步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开展基于风景园林设计视角下的环境教育的研究,为城市园林绿地更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城市园林绿地园林
城市园林垃圾资源化与处理模式研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的新思路
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分析
论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