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手术在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后引流量与全身创伤反应中的临床研究
2019-10-16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459000李庆军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459000)李庆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患者,男55例,女29例,年龄为41~67岁,平均年龄为(54.1±4.9)岁。纳入标准:均符合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均为首次手术治疗。排除标准:经B超检测为甲状腺癌;患有严重的甲亢或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家属在了解相应的治疗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予以开放手术方式,对患者予以全麻,于胸骨切迹上约2cm处予以横向约7cm的切口,将皮肤组织依次切开,采用电刀游离皮瓣约6×8cm的范围,以便能够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之后将患侧腺叶予以切除,手术完毕后依次缝合皮肤组织并留置引流管引流,做好消毒工作。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1d及第3d的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第1d及第3d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把研究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x2检验和t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且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术后第1d引流量(102.61±45.09)ml与第3d的引流量(213.65±67.12)ml比较,术后引流量明显较少,差异显著(P<0.05)。
2.2 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d及第3d的IL-6、HS-CRP含量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与术后第1d及第3d,患者的IL-6、HS-CRP等指标无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d、3d、IL-6、HS-CRP含量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切口的大小是影响甲状腺术后引流量多少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包括其他的炎性反应等,虽然现代手术主要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式,但对于甲状腺疾病的治疗而言,由于甲状腺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若依然使用微创方式,则将无法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将会对周围组织形成不良损伤。基于此,则需要予以较大的切口,进而将会产生较大的术后引流量。对于全身创伤反应而言,开放手术与现代手术治疗方式均将对术区周围的组织形成较大的挤压损伤,导致血中皮质醇含量变明显增加,从而引发患者的术后全身创伤反应。IL-6是一种由多种淋巴细胞与非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并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能够有效的判断机体组织的创伤与应激反应。HS-CRP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患者机体的组织损伤程度与疾痛的严重程度[1]。在正常压力下,皮质醇将会有效地平稳机体血压水平,并避免机体过度发炎;然而对于采取开放式与腹腔镜式的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后,机体受到的不良压力明显提升,因而将会导致血中皮质醇含量变明显增加。随着其含量的不断增加,IL-6与HS-CRP的含量也将不断上升,从而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引发全身创伤反应;同时随着切口的不断愈合,机体的压力逐渐减小,因而使得血中皮质醇含量逐渐恢复正常,进而使得IL-6与HS-CRP的含量也随之降低[2]。依据实验数据显示,开放手术患者的引流量减少,但患者术前与术后的IL-6与HSCRP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开放手术方式均使机体压力增加,皮质醇含量随之增加,因而IL-6与HS-CRP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随着切口的愈合,使得引流量减少。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开放手术在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后能够有效地减少引流量,但无法降低全身创伤反应发生率,基于此,在进行手术前临床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从而采取适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便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摆脱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