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奥运光环下尽显城市张力
2019-10-16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在北中轴国家体育场,当薄雾萦绕中的“鸟巢”被第一缕晨光打亮,逐渐耀眼;在东三环北京CBD,当曙色包裹的都市天际线与夜幕剥离,逐渐清晰……中国经济版图上的醒目坐标,即将开启新一日的繁华与忙碌。
这是朝阳下的北京朝阳。霞光普照,丹凤朝阳。
从1958年更名建区至今,朝阳区的发展变化折射出新中国发展的伟大进程与辉煌成就。走过一甲子的风雨兼程,如今的朝阳,更加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
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与窗口
如果将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拉回到61年前,在1958年的5月,北京市东郊区刚刚正式更名为朝阳区。
这片土地,同样定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繁华。在此前,这里是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优质的粮食、蔬菜和肉蛋鱼产品供应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从“一五”时期开始,纺织、电子、化工、机械制造、汽车五大工业基地集体落户,使这里成为了当时新兴工业的典范。车间内的火花四溅、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以及轰鸣的机器声,组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场景。
“大兴工业”在这里烙下了鲜明标签。位于长安街东端,大北窑的十字路口,曾是家喻户晓的“铁十字”。
据了解,当时包括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金属结构厂、北京综合仪器厂等十余家大中型国企连片的厂房曾集聚于此。有老居民回忆称,“那时没有一栋楼超过10层,高耸的烟囱倒是有十几根。”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北京,朝阳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二春”。
内生的转型诉求与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一拍即合。在1982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里,“工业基地”从首都的功能定位中,悄然消失。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众多国际资本、大型跨国公司与国际驻华机构、研发总部看准了中国潜在发展机遇以及北京在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地位,争相涌入北京,扎根朝阳。
可以说,北京对外开放的第一站从朝阳开局,并将关键性的一颗棋子落在了曾经的“铁十字”。
棋落有声,成就了今日耀眼的CBD。从“铁十字”到“金十字”蜕变进程的一幕幕,正是北京加速转型的生动注脚。
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建设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议书。高端商务、对外服务业在朝阳蓬勃兴起。自此,越来越多甲级写字楼、星级酒店、高端公寓、展厅与商城在这里聚势发展。
1985年,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兴建的高101米的国际大厦启用,再次刷新了北京高度;1990年,京广中心凭借209米的高度登顶,获封“京都摩天第一楼”。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区域便已初具商务中心雏形。1990年,国贸一期正式对外运营,全球500强领先企业纷至沓来,从设立最初的“在华代表办事处”到之后的中国总部、亚太总部,全球资本深植中国市场的意志坚定并持续产生放大效应。
1992年,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被正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基于对城市特点、古都传统风貌保护要求、地域环境和交通市政设施等条件的综合考量,提出了“在建国门至朝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
在1997年的规划设计中又进一步将其范围由三环路向东扩大到西大望路,向北辐射及亮马河地区。规划中的北京商务中心区由一个核心区、一个辐射区和一个混合区组成,并由建国门外大街和东三环路两条大街构成“金十字”,将以上区域联结成一体。
早在世纪之交,“金十字”便已渐露锋芒。2000年6月,商务中心区建设被正式纳入北京市“十五”计划。且在同年的北京市政府第82次市长办公会上决定,全面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
2000年8月15日,第一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开幕,北京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被正式赋名,作为首都经济助推器,将致力参与城市高速发展;同时也作为对外开放的新名片,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不久后中国正式加入WTO,CBD开放共赢的窗口敞得更大。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加速聚集成长,朝阳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在CBD区域内,以三星、壳牌、丰田、松下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38家,关联公司达1000多家;共有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企业200余家,国际传媒机构17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1000余家;CBD功能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到88家。
受益于奥运效应的朝阳区,正在开启新一轮“奥运时间” 图/中新社
也基于此,北京CBD在楼宇经济方面,赢得了亮眼表现。楼宇经济作为加速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经济新形态,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在高度集约的空间内汇聚可观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进而培植新税源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2007年至2018年的十余年间,北京CBD入驻企业总数从1.9万家增至5.1万家,年均增长9.4%;GDP从271.3亿元增长至1664亿元,年均增长17.9%,对全市的贡献度从2.7%增加到5.5%;区域税收从75.9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了6.4倍,实现年均增长18.3%。
在由北京CBD管委会提供的一组数据中显示:截至2018年,CBD中心区税收过亿的楼宇达56座,仅国贸中心纳税额就超59亿元;地均产出为每平方公里875亿元,相当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30倍。
如今的北京CBD,基本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文化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世界商务区联盟发布的一项《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中,北京CBD位列世界前十位、中国首位,已发展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外资机构进驻中国的首选地、信息国际传播的枢纽、华语时尚文化传播中心及国际时尚文化地标。
随着近年来CBD中心区西区的逐渐饱和,其向东生长的进程被进一步激活。实际上,早在2009年5月,CBD东区便已开始着手布局。市政府决定将北京CBD沿朝阳北路、通惠河向东扩展至东四环,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并进一步细化为文化区、朝阳北区、门户区三大部分。与此同时,“精耕细作”成为了下一步开发建设的关键词,“成熟一块,开发一块”的审慎基调将贯彻始终。
北京CBD管委会产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CBD正逐步从大规模搞开发建设,转向精细化管理、存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了解到,今年北京CBD管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两份目录,目标引进400多家“高精尖”代表性企业和龙头企业。《北京CBD高精尖产业指导目录》的编制参考了国家和北京市相关产业支持政策及指导意见,并结合CBD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筛选出了9个产业门类、29个产业大类、104个产业中类和183个产业小类。更进一步选取相关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制定《北京CBD高精尖招商引资目录》,以加强目录的指导性及实践性。
“智慧CBD”的发展,同样进入战略机遇期。北京CBD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通过构建CBD大数据中心,可实现公共信息数据的存储、交换、共享,为业务应用与决策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以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搭建CBD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可实现企业信用情况的全面监测、重点监测、瞬时风险监测,打造商务诚信生态环境。同时,运用“互联网+”理念,打造智慧楼宇管理品牌,也让政务服务流程更加方便、透明。
未来,北京CBD将致力全面推进5G商用步伐。作为5G商用示范首选地,CBD计划于今年落地4—5个5G应用项目,对区域内百余座重点商务楼宇进行5G技术部署,以进一步优化智慧楼宇体系构建。
“到2050年,北京要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应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北京市新总规对CBD改革发展的下一程,寄予厚望。
先天禀赋与利好政策加持下,如今的“金十字”成色更足,北京CBD对标国际一流的雄心尽显。
2018年12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朝阳区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动力,进一步整装出发,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建设,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打造北京对外开放高地。
从国贸1、2、3期,嘉里中心、银泰中心、SK、IFC,到今天的“中国尊”,这些标志性楼宇作为城市序列里突出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撑起天际线的轮廓,嵌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它们是CBD跨越发展的缩影,更是北京国际都市风范的强力展示。
延续奥运红利的决心与底气
如果赋予时间以壮丽感,2001年7月13日,自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举办城市的那一刻起,北京便已经准备好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巨变与新生。
奥运带给这座城市的参与感穿透了时间与空间。尽管是十年后的今日,奥运基因依然活跃于城市发展进程的关键节点,也深入到人们生活场景的细节之中。
正如国际奥委会每告别一座城市,都会在厚厚的评估报告中留下的那句话一样:“一旦成为奥运城市,永远都是奥运城市。”
有专家分析认为,奥运会对北京的正面影响至少会持续到20年以后,围绕奥运形成的各类资产,仍将加速释放积极效应。
早在2004—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奥运因素就拉动北京GDP增加了1055亿元。有统计显示,在2005—2008年间,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11.8%,较“十五”期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后奥运经济带来的勃勃生机,于朝阳来讲则有着更为真切的体会。早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就为朝阳奠定了文体事业快速发展的根基。当时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围绕亚运会开发的诸多建筑拔地而起,北京亚运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延续着朝阳独有的城市记忆。
十八年过去,朝阳区再次成为奥运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大量的奥运筹备工作,包括42%的场馆新建任务,54%的道路建设任务。仅在朝阳区域内,奥运会竞赛场馆就有13个。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家体育场。这座由4.2万吨钢铸枝蔓盘绕而成的“鸟巢”,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与之遥相呼应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独特的膜结构同样是世界之最。
这些奥运场馆一面成就了朝阳区的亮眼地标,同时又提出了一道 “后奥运”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布局文体产业、盘活奥运资产?朝阳同样给出了亮眼答案。
2008年夏奥会的举办,为朝阳区留下了丰富的场馆群资源和宝贵的运营管理团队,为区域内举办重大活动提供了空间基础和经验保障。赛后以来,截至2018年底,区域先后举办各种大型赛事演出及高端会议展览9600余场次,其中包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等在内的重大国际性活动超过1200场次,国际化占比超12%。
据了解,奥运会后,区域内新建成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五环标志永久悬挂的北京奥林匹克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国家重大功能性金融、文化设施也将相继落地,区域文化底蕴和产业承载空间优化提升,多元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在充分利用鸟巢、水立方等场馆优势的同时,持续丰富场馆功能,坚持多元融合发展,围绕“国际交往联络窗口、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国家体育休闲中心”的功能定位,成为集体育、文化、会议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
周边产业的风起云涌之外,还有全民健身热潮的日益高涨。如今,曾作为北京奥运“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了全民健身的代名词,园区内经常举行一些长跑主题活动,是北京市民公认的文化旅游及休闲健身热门地。
经过多年的积淀发展,朝阳区的体育产业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在朝阳,体育资源空间的集聚效应突出显现,群众性的赛事不断向品牌化发展,顶级的国际赛事加快聚集,吸引了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赛、沙排大满贯赛、沸雪北京世界单板滑雪赛等一系列国际A级赛事的进驻。与此同时,朝阳区的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积极筹备建立了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
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足以窥见朝阳发力文体事业的决心与底气。
在重点任务上,要着力打造体育产业“12345”工程,即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机制”,发挥“体育产业联系点”和“体育产业基地及项目”两个示范作用,形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驾齐驱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四大业态,推进完成“打造国际时尚运动中心、建立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习惯、扶持拓展冰雪运动项目、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五项重点任务。
《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朝阳区体育产业累计增加值将达近300亿元。在产业结构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低于65%。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6万人。
朝阳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曾在2018年底举办的朝阳区体育产业促进交流活动上指出,“推动朝阳区体育产业发展,就是要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蓬勃的朝阳力量。”
地处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残奥会之后,又将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残奥会的核心区和主承载区,成为世界首个“双奥园区”。
据了解,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奥园区域相关场馆建设,涉及两个新建和四个改扩建。两个新建分别是国家速滑馆和冬奥村,目前冬奥村已开工建设;四个改扩建项目中,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和国家会议中心都已进入施工阶段,国家体育场正完善相关方案。朝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速滑馆配套的市政道路,预计于2019年年底前竣工。在明年,“水立方”也将计划实现“冰水转换”。可以相信,2022年的朝阳,将以更成熟的姿态,开启新一轮的奥运时间。
厚植生态底色的定力与担当
曾几何时,生态让步于繁华,成为不少都市的生长之痛。
遵循城市有机生长的内在逻辑,今日的朝阳版图上,一道绿隔已悄然贯通,形成闭环。
近年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朝阳区提出了大力构建“两环六楔、五河十园”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目标。其中的“两环”,即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六楔”即区域内六条楔形绿色廊道;“五河”即流经朝阳区域的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十园”即朝阳区域内现有或规划在建的十处公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平房郊野公园、朝南万亩森林公园、温榆河公园、黑桥创艺公园、东郊森林公园、金盏森林公园、金田公园、黑庄户农业休闲公园。
2019年,由北京市发改委批复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8个“一道绿隔”公园项目,即将基本建成。这其中,朝阳区就占有6个。
调研组了解到,为顺应北京市减量发展的大趋势,今年朝阳区预计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家,疏解升级商品交易市场9家、区域性物流基地2家,拆除违法建设不低于570万平方米。这些腾退的土地,大部分将用于留白增绿。
绿意铺展,留白增绿的进程将走向深入,有预测显示,今年朝阳区留白增绿面积将达215万余平方米。
自“十三五”以来,朝阳区共完成平原造林3719亩,新增改造绿化面积840公顷,建成大中小微公园50余处、健康绿道48公里,全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7.66%,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绿化建设任务。
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明确提到,北京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作的努力,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朝阳区也正通过积极部署“三化”措施,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施策精细化。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和强化措施,构筑智慧环保管理体系、打造全时智能工地视频监控平台、建设环境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和扩建环境保护监测站,强化精准化执法和精细化监管。二是污染减量化。除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家外,加快推进镇村产业集聚区淘汰工作,淘汰更新国Ⅲ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车,打造全市首个生态环保示范公园,实施机动车“零排放”作业项目。实施喷烤漆房环保技改示范项目,并在重点区域推广实施。三是监管科技化。增加非甲烷总烃、颗粒物等监测能力,新建嗅辨实验室,全面提升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监测监管能力。
在河道治理方面,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朝阳区将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从‘河长制’升级为‘河长治’,层层压实河长责任,积极实现‘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构建全流域、全过程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位于朝阳区的北京CBD,是北京国际都市风范的强力展示 图/中新社
此外,调研组还了解到,2019 年朝阳区将严格落实《朝阳区河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各级河长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河道巡查,巡查范围覆盖全区189条河道沟渠,确保巡河率和覆盖率,确保朝阳区断面稳定达标,保障萧太后河等流入城市副中心的9条河道水环境还清。
与此同时,又一亮眼工程也计划于年底完成,亮马河即将成为朝阳水岸的一张“金名片”。今年朝阳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拟在亮马河两岸形成“建筑—绿地—水”的无缝衔接,从营城、理水、赋绿三个层面,将亮马河塑造成为一条兼具城市游赏、文化体验、康体休闲和生态意义的现代北京焕活风情走廊。
朝阳区委书记王灏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朝阳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和谐宜居大美朝阳。”
绿色发展既是“底线”,更是转型升级的“高线”。“大美朝阳”的阔步改革,让人们看到了朝阳绿色转型的定力。
对标国际化一流城区的雄心与未来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北京考察并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立足“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出炉。而此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的批复,在北京历史上是继1983年后的第二次,于全国来说更是唯一。
从新规指向来看,未来北京发展将继续强化首都功能并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绘就,朝阳区被寄予了更多改革期待。2018年12月底,《朝阳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草案正式向社会公告。
具体看,朝阳承载的功能定位是:朝阳区东部、北部应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规范和完善多样化、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展现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建成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朝阳区南部应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加强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全面腾退、置换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为首都生产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朝阳区将构建“两轴两带三区”结构。其中,在长安街东延长线及辐射地带首次设置主副联动发展轴,致力连接带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与此同时,朝阳区还将进一步完善与雄安新区、津冀协作地区合作机制,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合作项目,形成一批协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从远景的目标看,到2035年,朝阳将初步建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能级上支撑大国首都的发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的职能布局平衡协调。
城市名片
北京市朝阳区
区位:朝阳区是北京市城六区之一,因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地处北京市中南部,北接顺义区、昌平区,东与通州区接壤,南连丰台区、大兴区,西同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毗邻。
面积:470.8 平方千米
人口:常住人口360.5 万人(2018 年末)
简史:朝阳区境夏、商、周时属冀州地、幽州地。元、明、清时,分属大都路(中都路改)大兴府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漷阴县等。1949 年2 月,北平市政府临时划定全市为32 个区,辖域分属第十三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九区、第二十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1958 年5 月,东郊区更名朝阳区。2017 年,朝阳区辖24 个街道、19 个地区,设466 个社区、144 个村。
特色: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聚集了近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朝阳区是北京市的经济强区,具备以金融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朝阳区是北京市的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工人体育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图书馆等一大批国家级文化设施,使朝阳区拥有丰厚的文化和体育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云中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朝阳区是北京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进而建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更高水准的国际化,朝阳区有着非常便捷的国际交往软硬件设施,CBD和使馆区及其周边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国际化人员和机构,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城市的人文化,这包括发挥朝阳区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夜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多样化的文化体育休闲消费等方面的优质产品供给,也包括加强高等级的医疗教育等供给力度,在某种程度上补齐朝阳区在相关方面的短板。第三,朝阳区作为连接北京中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应该防止高密度开发空间的无序蔓延,这就需要做好公园绿地系统的布局和建设,加强水系湿地的保护,给城区留足绿色生态空间。
“朝阳区欣欣向荣,集中体现了国家改革的力度、开放的高度。”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冯奎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指出,朝阳区的成就从表面上体现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来源上讲这些归结为各种创新主体、各类创新活动的不断汇聚,产生了只有朝阳才有的创新浓度。
冯奎认为,对标世界一流国际城区,朝阳区最大的信心、最厚重的优势潜力来源于它是大国首都重要的核心功能区。因此,找准朝阳在首都发展中的定位,是朝阳建成国际化一流城区的逻辑起点。
冯奎建议,朝阳要建设国际化一流城区,就要在这里集中展示出世界风采、大国风范、东方风情。突破点是要进一步提升经济文化包容度,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水平更高的营商环境。
冯奎表示,朝阳发展的战略路径就是以最小的实体空间,创造最大的影响力空间。它是一个城区,是大国首都的功能区,又是一个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活动的区域。未来,在实体空间发展上,要加强朝阳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联系,要持续提高其服务于首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世界的能级与能力。
北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朴实甚至些许陈旧的古城出发,到如今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势崛起,砥砺新生的每一步,朝阳都是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
入夜后的北京,满眼灿烂。今日的朝阳,依然充满着独特的改革张力与快速节奏。
“以冠绝云霄之姿,阅一城风华。”在不远处的CBD核心,“中国尊”以颇具仪式感的方式矗立于此,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抱负与向上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