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019-10-16颜强,刘琼,王秉
颜 强,刘 琼,王 秉
(1.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大量事故原因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事故的关键。因此,行为安全(Behavior-Based Safety,BBS)管理一直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已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主流。由此可见,创新和研究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上流行着多种行为安全管理工具,如杜邦公司STOP工具(Safety Training Observation Program)、知安中心安全加(Safe-Plus)、英国BP石油公司ASA(Advanced Safety Auditing)等,理论研究层面成果同样丰硕,傅贵[2]等提出行为安全“2-4”模型,构建了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习惯性行为及一次性行为4个阶段串联的新的行为链条;王秉等[3]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考虑组织及个体层面,构造了行为安全管理的元模型。然而,完整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行为观察、教育培训、实施干预、效果反馈等环节,上述研究及现有行为安全管理工具都只涉及这其中的一部分,且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距显著。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简单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①企业中缺乏完整合适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套用现行的BBS管理模式;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比较艰难。所以一个体系完整、科学有效,并能够促进新方法与新理论的获取与应用的行为安全管理新模式亟待开发。
理论而言,行为安全管理隶属于安全管理,故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创新需依赖于安全管理新思想或新方法。Wang等[4]在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实践,创建了1种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即循证安全(Evidence-Based Safety,EBS)管理,该方法旨在弥合安全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强调安全决策建立在最佳科学证据之上[5]。受循证安全管理新思想、新方法启发,本文将循证安全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引入行为安全管理之中,提出1种新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即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以期提升行为安全管理效果,并为行为安全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
1 行为安全管理概述
1.1 行为安全管理
行为安全(以下简称BBS)管理是基于行为心理学,采用ABC(A-原因,B-行为,C-结果)行为分析法,通过不断观察,从心理及生理角度纠正人的行为的一种管理模式,旨在事故发生前消除隐患、纠正不安全行为,促使员工形成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安全意识[6]。一般的行为观察活动也可认为是狭义的行为安全管理,本文所探讨的行为安全管理是广义的即完整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图1是目前BBS的基本实施过程示意[6]。
图1 目前BBS的基本实施过程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for bas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urrent BBS
1.2 现有行为安全管理方法的缺陷
BBS方法在众多企业中得以应用[7],但实际成效差别很大。说明目前行为安全管理实践过程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架构简单、固化或不完全,虽短期内可获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多变性,一个贴合企业实际、合理完整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全绩效;其中,在行为安全管理各环节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行为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Table 1 Problems existing in BBS system
2 行为安全管理中EBS管理方法的引入
2.1 循证安全管理概述
循证安全(以下简称EBS)管理是Wang等[4]在2017年提出的1种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定义为基于最佳科学证据指导安全管理实践活动科学实施的1种方法,其旨在解决传统安全管理中缺乏必要决策信息的普遍问题。EBS管理的核心即基于证据的安全决策,其所遵循的证据是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经验、相关安全标准、安全伦理道德以及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等,而非片面的管理者经验、著名安全管理方法等,如此做出的决策及管理活动质量与证据质量呈正相关,换言之,随着证据的持续更新及提质,决策及管理活动的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2.2 EBS管理方法的引入思路
EBS管理模式的最佳证据观,具有开放性与针对性并存的特质,两者并不矛盾。安全证据来源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或途径,以不同来源的证据作为安全决策基础表现为其开放性特点,最佳证据强调贴合实际决策环境及具体安全问题,在证据筛选过程中即表现出针对性。相比BBS中的简单反馈,EBS有更高级的反馈纠错机制[8],在对结果及过程的不断纠正中,其模式则表现出自我进化性。企业生产组织及其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新的行为安全问题,良好的进化性是BBS管理模式所必需的特质,能够缩短行为安全管理更换的空白期。
综上所述,BBS管理模式的结构缺陷、决策信息匮乏等问题在EBS管理方法中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也是引入EBS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所在。主要引入思路如下:
1)EBS管理有4个基本要素,即最佳证据、安全专业人员、具体的安全管理问题及组织环境。由行为安全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前者亦需具备这4种基本要素。
①证据。良好的信息支持是行为安全管理的决策关键。基于最新的行为安全研究成果、人因事故报告、相关安全标准及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等来获取证据,是科学有效的,最佳证据的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行为安全管理的最佳科学证据组成Fig.2 Composition of optimum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BBS
②安全专业人员。行为安全管理的各环节,均需管理参与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信息素养。
③具体的行为安全管理问题。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涉及诸如员工身体健康,工艺设备、管理系统等多方面,且逻辑关系复杂,因此只有针对具体的行为安全问题,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决策,这与循证实践强调贴合实际的特征相一致[9-11]。
④组织环境。企业对于行为安全管理的态度、安全文化、证据获取支持设施等方面都属于组织环境的范畴,因此,组织环境是行为安全管理实施的基础。
2)结合EBS管理,确定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步骤,即:①提出行为安全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证据;②确定证据来源,以及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检索证据;③在检索完整证据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地鉴定证据的质量(真实性、可转化性及适用性),并应用于解决行为安全问题。
3 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3.1 模式提出
依据前文所述引入思路,对现行BBS管理结构进行优化,引入证据、非关键行为、现场及研究型行为等概念,增加部分管理环节,构建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新模式,如图3所示。
3.2 模式内涵解析
结构完整是行为安全管理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从初始准备、行为观察、行为分析、行为纠正、效果评估,5个部分来构建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其内涵可做如下阐述:
1)初始准备阶段。包含准备工作和定义关键行为2个环节,准备工作是指管理活动策划期的人员指派、职责划定、教育培训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定义关键行为,是一次行为安全管理的发起阶段。
2)行为观察阶段。观察活动基于定义的关键行为,通过观察与记录等方式收集原始行为数据,该数据即行为分析的基础之一。行为观察的结果划分为关键行为和非关键行为2部分,是接下来一系列管理活动的重要节点。
3)行为分析阶段。根据行为观察结果,结合组织环境因素、安全文化氛围、人员生理及心理状态等其他基础进行科学全面的行为分析,进而总结出具体的行为安全问题,是行为安全管理活动的导向过程。
4)行为纠正阶段。分为现场干预与依据证据决策后的干预,对干预结果统一评价,衡量其是否达到预期行为安全目标,否则返回到行为安全问题环节,再次纠正,是行为安全管理活动的落实。
5)效果评估阶段。后效评价划分为2个阶段:即时的效果评价和后效评价。即时的效果评价是指干预措施实施后,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比较,以及对一次管理活动整体效果的评价,前者意在及时纠正干预措施,为当前管理活动提质,后者则将视角放大至整个管理活动过程,对各环节进行评价,为下一次管理活动所借鉴。后效评价是指,在本次行为安全管理活动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对已实施干预措施的持续效果进行评价,衡量其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生产状况,及时做出调整。效果评价是反馈纠错的基础,是行为安全管理的总结。
图3 循证行为安全管理模式Fig.3 Evidence-based BBS mode
6)循证的特点及核心是将决策建立在最佳科学证据之上[12]。证据是行为安全管理全过程的信息支持,其获取、筛选及补充是行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前面已经对最佳科学证据做出了定义,这里就不再赘述。
证据的筛选与转化过程如图4所示。原始证据指包括检索的行为安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人因事故报告、行为安全管理记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在内的直接获取证据,具有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特点,筛选是通过系统性评价[13,14]对原始证据的提质过程,随之提高的还有证据的可转化性,最终证据都要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因此,较高的可转化性亦是高质量证据应具备的特质。
图4 证据筛选与转化Fig.4 Scre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evidence
对过筛证据进行补充与修改是证据的转化过程,行为安全目标为证据转化导向,实际决策环境是转化的基础,管理者经验是转化的补充,以及具有实际特征的其他决策影响因素是证据转化的手段,以此获得的最佳证据科学性与有效性得以保障,其可直接作用于决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获得的最佳证据可作为下一次管理活动中的原始证据,因此证据也具有自我进化的特性。
7)新模式延续了传统BBS管理模式中通过定义关键行为来保证管理效率的特点。定义关键行为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等级划分及准确定位,基于最佳行为安全证据确定的关键行为具备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结合反馈机制的纠正,每一次定义都是优化后的结果。
8)非关键行为的提出不是管理方法的退化,而是一种有前提的补充,这里的前提即关键行为的定义,这种补充有针对性和预测性的基础,又避免管理格局过于狭隘。
9)合理的现场干预。针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干预至关重要,此类行为若存在于关键行为中,因提前定义可果断处理,反之,则需观察员对该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程度及时作出判断,但非关键行为数量众多,难以统一管理,建立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程度标准,对关键行为之外的不安全行为作出风险等级划分是良策。如何处理非关键行为中出现的,暂时不需要进行现场干预的不安全行为,是随之出现的问题,因此,新模式中将非关键行为的观察结果划分为现场型行为和研究型行为。
现场型行为是指风险程度较高,能够直接造成事故或对员工、设备及环境等带来严重威胁的不安全行为,此类行为需及时进行现场干预。研究型问题是指在关键行为之外观测到的风险程度较低,但在累积效应下仍能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为提高行为观察效率可不进行现场干预。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划分只适用于不安全行为是否需要现场干预的界定,至于是否需要后期干预措施,取决于行为矫正结果。
10)对观察员的安全素养要求较高。相较于传统BBS管理中观察环节的单调,新模式中增加了非关键行为的观察及处理,需要观察员认知更多不安全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风险等级做出划分,这也就意味着对参与人员的安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在行为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配合对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目标等其他组织因素以及生产设备及环境等的侧面监测,力求从各方面降低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4 应用分析
以某汽车部件生产加工企业为例,对上述新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做简单的应用分析。企业背景简介:该企业拥有近4 000名员工,工作于生产(涵盖电机、雨刮系统及能源系统等方面),制造工艺,行政,销售,物流,质量控制以及特殊设备等环节,同时,由于业务往来,企业内部常见各供应商等外来人员;整个厂区共5个生产车间,含上百条产线,具有人员情况复杂,工作环节繁多的特点。
在企业已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
1)人员配置,包括观察员和安全管理员的选拔、培训及职责划分。
观察员可从普通员工中选出,其职责涵盖:行为观察,反馈结果,落实干预措施,员工与安全管理部门间的协调等,根据新模式的要求,应对观察员进行不安全行为类型、风险等级、合理的干预方法、行为安全管理结构等方面的培训,且不同产线的观察员接受的培训应贴合其产线特征(工艺、设备等)。
安全管理员可不进行重新选拔,其职责包括:组织行为安全管理活动,证据收集、筛选及转化,定义关键行为,行为分析,行为安全决策,效果评价,观察员培训等方面。证据收集及处理不可由1人完成。
2)构建证据库,由安全管理部门发起,员工监督。需要企业的硬件支持。收集行为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人因事故报告、管理活动记录等材料,以此为基础构造数据库,创建搜索词条。安排专人对证据库内容进行定期更新,更新内容主要包括:新的研究成果,管理活动反馈等。每次管理活动前从最新证据库检索证据。
3)定义关键行为,由观察员与安全管理员共同定义,结合证据库检索证据,针对不同部门或产线,定义符合其特点的关键行为,如电机产线,其关键行为理论上应包括:违规操作、屏蔽安全装置等;物流部门,其关键行为可从:叉车的使用、车辆行驶及货物搬卸等环节来定义。定义结果以清单的形式列出。
4)行为观察,该环节由观察员依据关键行为清单开展,除现场型行为需要直接干预外,观测到的其他行为,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观察结果不计员工姓名。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安全管理员,观察活动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下以观察到产线某员工屏蔽安全装置为例。
5)行为分析,依据行为观察结果,总结行为安全问题(屏蔽安全装置),该环节由观察员与安全管理员合作进行,降低数据失真风险,以屏蔽安全装置为关键词检索证据,组织行为分析会议,确定行为分析方法,得出分析结果(如安全装置增加作业程序、员工未知事故后果等)。
6)行为纠正,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检索证据,经筛选与转化后(如检索到证据:及时告知员工事故后果严重程度、改善安全屏蔽装置的作用形式、告知的方式、该员工的性格、安全装置是否可以改善等因素都是证据转化的关键),由观察员实施干预(告知员工、联系工程师进行改造)。
7)效果评估,由安全管理员进行,合理设置评估标准,对本次行为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定期对已实施的管理举措进行时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下一次的行为安全管理,并将评估结果录入证据库。
以上管理活动的前提是基础的安全管理活动(如安全培训、风险评估等)已经开展过,这里不再赘述。
5 结论
1)对传统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其结构存在固化、自闭、完整性欠缺的普遍问题,同时片面的、不系统的决策信息依据决定了整个行为安全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薄弱的特点。旧模式中诸多环节存在漏洞的原因亦是出于上述事实。
2)基于循证安全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寻求解决传统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缺陷的途径,从证据、安全专业人员、具体的安全问题及组织环境4个基本要素出发,遵循循证实践的3个实践步骤,梳理了优化行为安全管理的思路,划定了行为安全管理最佳证据的组成。
3)构建循证行为安全管理新模式,重新定义行为观察,将其划分为关键与非关键行为观察2个阶段,扩充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对非关键行为的现场处置进行界定,保证管理效率;提炼具体的安全问题,确定管理方向;进一步的筛选与转化证据,减少管理失误;最后进行即时的效果评价及后效评价,促进管理自我进化。
4)本文旨在优化行为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建立的新模式限于理论研究层面,重点在于对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的提高,至于证据评价体系、效果评价体系等细节处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