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逸趣
——浅谈紫砂作品“逸趣壶”的造型与文化意韵
2019-10-16李小珍
李小珍
在创作一件紫砂艺术品的时候,通常都在形,神,气,态这四个方面去构思。形,态,即是它的整体构造,造型设计是呈现出怎样的直观视觉感受,使用了怎样的文化元素构筑了这整个主体。神,气,则是创作者寄情于壶,在那具体面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想要传达出去的情感与精神。而一件好的艺术品就始终不能是具体明确的,特性就必须是抽象模糊,引人遐想的,能够刺激人去自己探求美感,能对其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与感悟。紫砂作品就把这一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充满新鲜感的视觉冲击后就开始充分调动思维任其去想象,这已经不再局限于视觉,而是在激烈的思潮中活用起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感官去品味。作品“逸趣壶”便是这样的典范。
一眼望去整体造型略显传统但又不失自身的特色,饱满圆润的壶身设计,轮廓勾勒出清新柔和的线条。创作者对于力道的把握堪称精髓,点到为止,是将力与美结合的典范,给人以阴柔流畅的感觉时又不失跳动感。如果说一般的茶壶是要给人营造一种宁静端庄的视觉享受,那这样的设计就是在渴求一种灵动与活泼的视觉冲击感,这大相径庭的反差之美感也可谓打破了人们对于茶壶的传统认知,烘托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与张力的感官体验。壶身材质也是十分考究,呈温和朴素的土黄色,色调并不亮眼,半通透之感,微光浮于其上相映成趣。这若隐若现的壶身表面设计也可说是打破常规,一股不居庙堂,尽享林鸟之乐,不闻不问俗世政事的高远心境呼出欲出。
壶嘴的设计蕴含着一股巧劲,微微外张,宛如雨后新生的春笋,充满了蓬勃而出的力量感和灵动感。而这与壶腹的设计是相得益彰的,宽,大,这是更显得在实用性上也是充满了美感。壶把长而大,创作者想要强烈表达出的大气之感显露无疑。壶盖采用嵌盖,盖身紧收,显出内敛之感。与前面外张豪气的设计相反,但却不矛盾,一股别样的反差美让人惊叹。而壶盖上的物象钮设计是整个紫砂壶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一只棕色小兔子体态娇小,玲珑可爱,边上的胡萝卜也是水嫩无比,明艳夺目的红绿两色强烈突出一种新鲜感与可口感,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汁水四溅,甜入心底。创作者对于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这只兔子外形逼真,活灵活现,宛如用照相机拍下的一幕。但不同的是,照相技术只是将画面定格住,仅仅是记录。而这一艺术作品则更多的表现出了动态之美,兔子盯着不远处的胡萝卜摇晃身躯,唑唑嘴巴,身上的毛发随风而动,轻盈灵动之感跃然壶上。此情此景趣味丛生,惹人喜爱。艺术就是激发人的想象,去追求那些存在于自然中的美好,那些无比难忘的动人。艺术何以超脱记录?那便是激发和表达。
整个茶壶的文化元素与整体构筑无一不围绕了“逸趣”二字,逸趣一词最早来自于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中的“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一句。逸趣,指代超逸不俗的情趣。这很好理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隐士高人,无一不在追求这种堪称超越万物,思想深邃的神来境界。放眼望去达到这种境界的也有多位可数,大到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深谙宋朝朝廷腐败,归隐山林后甘居陋室,只为追求这份藏匿于大自然的逸趣,小到柳宗元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老翁。这份逸趣,是从物质愉悦过渡到了精神境界的极致享受,是诸多古人都在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归属感。
文学创作中有一写作手法叫“通感”,想必艺术创作和其也是有共性的。创作者创造了艺术作品,那不仅是在用“手”做,更是在用“心”做,是在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通过这一载体让更多人去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境,去感受那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那藏在美丽艺术品背后的深邃逸趣。
逸趣壶
结 语
紫砂壶作为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数不尽的创作者投入灵魂,投入心血,将一项传统文化做到了极致。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工艺品层出不穷,但紫砂壶的魅力将永不磨灭,渊源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