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2019-10-16宿桂红赵东升王丽芬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建吉林省办学

宿桂红,赵东升,王丽芬

截止2017年,中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已经高达726所,占比超过1/2。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能否“走自己的路”?能否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和基本走向,已成为高教研究界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这些学校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新生事物,无论从自身的内部环境,还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外部环境看,无一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制度变迁和文化转型,而这些反过来又为学界提供了难得的、高价值的研究样本[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吉林省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无疑会面临更多的制约与瓶颈。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立足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内涵升本”,以期为做强吉林省高等教育提供合理化建议。

1 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

1.1 新建本科院校的含义及渊源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着遵从国家将高等教育从少数人接受的精英性质的教育逐渐向更多人接受的大众化教育过渡的原则和理念,在现有本科院校纷纷扩招的同时,一大批高职类院校也进行了升格,跻身本科教育的行列,这类高校被统称为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为新建本科院校设置的起始时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新建本科院校,特指1999年(含)之后通过升格而跻身本科教育的“新”的本科院校。大体上分三类:一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类院校“独立或与其他专科层面上的教育机构升格”的新大学;二是由原来的师范专科“独立或合并区域内教育学院升格”的新大学;三是由原来的成人高校改制的院校。因此,不难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后的一种提升,有着极其复杂的“出身”背景。

1.2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新建性高等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自己所处时代环境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时间意义上的“新建”和内涵意义上的“新建”。时间意义上的新建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为了生存必须努力而为,而真正实现从专科层次的教育质量跃升至本科层次的教育质量,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过程。内涵意义上的新建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有着与传统本科高校差异很大的独有特征,必须做出一系列选择,如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综合性还是非综合性?地方性还是全国性?

学界一致认为,1999年为新建本科院校设置的起始时间,而关于新建期究竟需要历时多久,学者们则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起点高、基础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过渡期较短;而起点低、基础差、无规划、无特色的新建本科院校过渡期就会长。如果不能平稳过渡,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能否平稳过渡,能否走好新建的第一步,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至关重要。

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主要在非省会城市,大多数位于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他们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新建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走具有鲜明特色的、与区域融合的发展之路。

实践应用性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不同,新建本科院校不以高深的理论研究为主,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追求高深的学术学问;以教学为主,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为辅;倡导“职业取向”,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2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2.1 设立规模大,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规模较大,几乎占据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止2017年,吉林省共有本科院校3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所;“211工程”高校3所,新建本科院校18所。新建本科院校占比47.4%,几乎占据吉林省高校教育的“半壁江山”。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吉林省高校一览表

数据来源:根据笔者整理

2.2 办学性质以民办为主,占比高于全国水平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性质以民办为主,占比高于全国水平。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18所,其中民办院校12所,占2/3;公办院校6所,仅占1/3。民办院校的占比情况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2.3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落户情况看,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1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14所驻地在长春市。其他分布情况为:白城1所;吉林2所; 四平1所。

2.4 设置方式多样化,主要采取创建的方式和独立学院转设的方式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主要采取了独立学院转设和创建方式,其次为独立升格方式。其中采用独立学院转设和创建方式设置的院校各有5所;独立升格的院校4所;合并升格的院校2所;更名设置的院校1所;合作办学的院校1所。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设立方式一览表

数据来源:根据笔者整理

2.5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如表3所示,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进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2004年之前和2004年之后。第一阶段共设立11所院校,仅2004年一年就设立了五所。而从2014年仍设立了1所院校的事实看,吉林省省新建本科院校的探索之路一直在持续。

表3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设置进程一览表

数据来源:根据笔者整理

2.6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类型以综合类为主

首先,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分布非常全面,涵盖了包含理工、师范、语言、农林、医学、财经、艺术、政法和综合在内的九大院校类型。其次,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类型以综合型院校为主,占比达1/3。院校办学类型及占比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及构成

3 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转型离不开制度变迁的保障[2]。这不得不引出一个话题,教育转型究竟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即政府在教育转型中究竟发挥“统治者”的作用还是“治理者”的作用?如果扮演“统治者”的角色,那么政府主导的教育转型只是对教育制度的重新设计,根本谈不上转型;如果扮演“治理者”的角色,则教育转型属于自主转型。本文基于政府在制度供给中从统治到治理的制度变迁视角,分析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存在的问题。

3.1 办学定位趋同,盲目发展

1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3所院校的办学类型是特色鲜明、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分别是: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和吉林警察学院。而这一比例实在太小,仅为1/6。而这3所院校专业设置上也不可避免与其他院校出现雷同。“办学雷同、模式单一”这一问题,并不是吉林省所独有,实际上从全国范围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通病,也是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原因是,转型的新建期面临众多的矛盾,如既要兼顾速度又要追求效益;既要考虑数量还要保证质量;时间既短任务又重;既要保证硬件的投入又要进行软件的升级;既有客观因素,又需考虑主观原因。

尽管困难重重,但却不得不面对这一难题。是引入竞争机制还是协同机制?如何共享资源,实现效率优化?不得不令人深思。

3.2 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低

理论上,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主要在非省会城市,大多数位于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3]。而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则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1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14所驻地在长春市,白城1所,吉林2所,四平1所。这就使得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在辐射地方经济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同样值得深思。

3.3 产学研合作不深入

尽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各新建本科院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这种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4],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4 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低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占比已经超过1/2。然而,整体而言,部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3.5 转型升本的“内涵性”不足

市场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错配问题,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出,另一方面,企业“人才荒”现象严峻。

4 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走彰显特色的个性化办学之路,保证毕业生的供给质量,真正实现“内涵升本”[5]。

第二,根据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立足省情,考虑迁址,真正实现合理布局,立足地方,辐射省域,围绕国家重要战略,找准着力点,实实在在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三,建立企业合作育人机制,将校企合作办实、办深。通过政、校、企、行协商合作,促进产、研、学、创垂直发展,实现“研、产、学、教”内涵上的融合。在开展政、校、企、行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贪多、不求快,必须克服短视,构建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第四,建立财政经费分类拨款机制,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改善实训环境和硬件平台建设。

第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训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新建吉林省办学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