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公害养殖病害防治初探

2019-10-16马志洲何志超

中国水产 2019年8期
关键词:池底病原体鱼类

文/马志洲 何志超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需要对投入品,尤其是药物进行严格监管。水体是复杂的生态环境,本文从养殖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品的选择、养殖用水的管理,养殖过程中生态防病技术(动植物共生防病技术、立体养殖防病技术)以及中草药防治病害等方面探讨了在进行无公害养殖应当如何防治病害。

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水产养殖投入物使用,特别是对药物的使用提出严格的监管要求。为此,开展无公害养殖必须执行“以防为主、切断病原、控制发病、减少用药、拒绝药残”。水产养殖水体是相当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很多。延用传统养殖模式,特别是“高密度、高投饵、高排放”模式,必然发病。病害防治是无公害养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防为主

全面落实病害防治各项措施,从源头切断病原体来源。

(一)修复养殖基础设施

定期整治池塘。冬闲期,干塘曝晒池底至龟裂,清除多余淤泥,杀灭隐藏于池底的孢子虫等病原体。加固塘基,填补漏洞,维修排灌渠道、涵闸、过滤网、水泵、增氧机等设施设备和养殖用水处理系统(含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设备),保证养殖用水安全,排灌通畅,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

坚持清塘消毒,池塘使用前,进行清塘消毒。即清除池塘及周边杂草、垃圾。底质偏酸的池塘应用改土(池水水深50cm,全池泼洒生石灰100kg/亩,耕耙2次~3次,排干池水)。放种前施放生石灰或漂白粉、茶麸消毒,杀菌、杀虫,彻底杀死鱼类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二)把好投入物使用关

1.种苗。无公害养殖要选择有资质的水产种苗繁殖场、良种场生产的,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优质良种种苗,投放前要进行消毒,谨防带入病原体。投放时运输容器水与池塘水温差应小于2℃,谨防苗种应激发病。

2.饲料。养殖饲料包括配合饲料、冰鲜小杂鱼、饲料鱼苗等,无公害养殖推荐选用配合饲料、饲料鱼苗。配合饲料应由具资质的渔用饲料企业生产,且符合NY 507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要求,投喂渔用配合饲料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并按天气、水质、水温变化和养殖对象的生长及摄食状况,灵活掌握每次投喂量,以其食至8成饱不剩为度,谨防投喂过量,池鱼过饱会引发肠胃病。残饵过多,污染底质、水质,细菌病毒滋生,引发病害。投喂的饲料鱼苗应由具资质的水产种苗繁殖场生产,经检验检疫合格,适口、无刺。投喂前应先吊水暂养,并严格消毒,谨防带入病原体。

用作饵料的冰鲜小杂鱼须符合GB 2733-2005(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要求,严禁使用变质冰鲜小杂鱼,谨防带入病原体。养殖密度大,投放饲料量大,使用冰鲜小杂鱼残留多,污染底质、水质,容易暴发病害;养殖废水排放,交叉感染,污染水环境。

3.药物。养殖过程中应以防为主,尽可能避免发病,不用药,确需使用渔药应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规,严禁使用农业农村部193号公告和560号公告以及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的禁用兽药及化合物。

4.渔具。渔具(鱼网、鱼筛等)使用前要经过严格消毒。捕鱼、筛鱼或运输苗种、亲鱼时操作要小心轻快,不损伤鱼体,操作后应对苗种、亲鱼暂养恢复和消毒再投放,避免病原入侵,感染发病。

(三)养殖用水管理

养殖过程中应采取“养鱼先养水”的水质管理办法。

1.净化水源。水源须经物理净化(过滤、吸附、沉淀)、化学净化(消毒、杀菌)和生物净化(水生植物吸收、滤食性鱼类摄食),水质达到:pH(淡水6.5~8.5、海水7.0~8.5),溶氧≥5mg/L,透明度≥40cm;总大肠菌群≤5000个/L,生化需氧量≤5mg/L(5天、20℃),硫化物≤0.2mg/L,非离子氨≤0.02mg/L;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有害物应符合GB1160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在蓄水池备用。

2.培育浮游生物饵料。投放苗种前,先清塘消毒,再从蓄水池引入经净化的养殖用水。如需培育浮游生物饵料应施放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绿肥加生石灰,约6d~7d,池水呈绿豆青色,说明水体中轮虫等浮游生物饵到达繁殖高峰期,水中溶氧充足。经“试水”证实毒性消失,即可投放苗种。

3.日常水质管理。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养殖用水管理,保证水质良好,谨防病原体滋生,保证水中鱼虾少发病、不发病,少用药、不用药,确保养殖水产品没有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指标。

一是净化水质。采用物理方法(过滤、沉淀、气浮等降解水中悬浮物、有机质),化学净化(全池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杀菌、消毒)和生物净化(使用微生物制剂、池底种草、混养鲢鳙鱼等方法降解水中有机质和悬浮物)净化水质。保证养殖水体水质常年保持清新,各项其他指标符合GB11607-89规定。

二是定期增氧和冲换水。配备足够功率增氧机,定期开机增氧,炎热低压天气,延长增氧时间。视水质、溶氧和透明度变化,定期适量冲换水,排出废水,补充新鲜清净水。使溶解氧始终保持在≥5mg/L,透明度≥40cm。

三是调节酸碱度。当池水pH≤6.5时,全池泼洒15kg/亩~25kg/亩生石灰,将池水pH值调至7.2~8.2。

四是推荐使用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养殖过程中24小时全天候监测养殖水体的pH值、溶氧、氨氮、透明度等主要水质指标,及时根据预警,作出水质调控措施。通过管好水质,为养殖对象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防止病害滋生,感染发病,并防止泛塘缺氧等环境病发生。

4.废水处理。养殖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排泄物悬浮物和氨氮等有害物,在养殖过程中冲换水排出废水,应集中到废水处理池进行处理,综合采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待废水达到排放要求: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或SC/T 9103-2007(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方可排放出去,谨防交叉污染,引发病害。

二、推广应用生态防病技术

(一)动植物共生防病技术

目前,有稻田养鱼、塱塘养鱼、藕塘养鱼等养殖方式是水生动植物同池共生,还有池塘鱼藻共养方式,即池塘放养鱼类与藻类(如石斑鱼与海带、海藻同池养殖)。水生动植物同池共生,鱼类很少生病,养殖出来的成鱼质量独具一格,达到“环保、节能、减排、优质”的效果。养殖期间的水生经济植物枝叶、残饵、鱼类粪便等沉积于池底,发酵腐烂,成为肥料,被藻类等水生经济植物吸收,变废为宝。既不污染水质,又消除了细菌等病原体的繁殖场所,病原体不滋生,鱼类就不发病。既可提高养鱼产量与质量,还可收获一定量水生经济植物,提高养殖水体产出。

(二)立体养殖防病技术

同池放养草食性鱼类(草鱼、鲂鱼)、滤食性水生动物(鲢鱼、鳙鱼等鱼类与螺、蚌、蚬等贝类)、杂食性鱼类(鲤鱼、鲫鱼等)、肉食性鱼类(鲶、鳢、鳜、鲈等),池底或水面种植水生植物。组成多品种动植物同池共存共生的生态系统。由于每个品种的生态位不同,组成复杂的食物链。一是有机碎屑、残饵、鱼类粪便在池底发酵腐烂,部分作为肥料被水生植物吸收,部分繁育浮游生物,成为滤食性水生动物饵料,残留池底的有机碎屑、残饵又为鲤鲫鱼等底层杂食性鱼类挖掘池底寻觅食物所吞食。通过多层次“生物效应”,保持底质与水质优良,养殖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循环状态,破坏病原体的滋生环境条件。病原体不滋生,病害自然就少了。二是肉食性鱼类可将池塘中带病原的野杂鱼虾贝或行动迟缓的发病的养殖鱼类作为饵料摄食,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三是通过养殖适量滤食性水生动物和种植适量水生植物,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密度,吸收池底中氨氮和水体中有害气体与离子。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多种水生生物品种同池共养共生,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自动生态防病的效果。

三、中草药防病

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从业者利用中草药防治鱼病,既有效又环保。养殖池塘定期采集山坡、溪边、路旁松针叶、樟树叶、麻柳叶、苦楝叶、水莒蒲、五倍子等中草药,用量15kg/亩~30kg/亩,熬成棕褐色的中草药汤,连渣带水泼洒入池,可杀灭水中细菌、真菌及病毒等病原体,达到防治鱼病的效果。这些药液不影响池塘水质,不伤害池中鱼类养殖鱼类。如发现非天气原因池中鱼类突然停食或离群独游,或池塘中发现病鱼时,熬制这类中草药汤,泼洒至池塘中,能预防鱼病发生或很快控制住鱼病的蔓延。

猜你喜欢

池底病原体鱼类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鱼类运动会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游白沙坡温泉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
鱼塘补漏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