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经验交流
2019-10-16
为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科技支撑工作,注重将稻渔综合种养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加强研究和示范推广。今年制定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9—2022年)》,确定了整县、乡村推进的2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涉及稻渔综合种养的示范点有3个,利用院级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专项,组织相关研究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研究示范。同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多种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总结经验,打造样板,为充分发挥渔农综合利用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农渔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稻渔综合种养蓬勃发展,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同时建立水产品养殖、种养茬口衔接、施肥、病虫草害防控、水质调控、田间工程、捕捞、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和规范,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号召,加强科技攻关,支撑各地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开展,在相关品种、技术、模式和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云南哈尼梯田与当地政府、公司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实施“稻渔共作”产业扶贫,采用“政府+科研院所+公司+农户”模式,建立水产苗种繁育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建立“稻-鳅”、“稻-鱼”、“稻-鱼-蛙”等多种模式进行技术示范,发展稻鱼共作2.5万亩、稻鳅共作0.5万亩,有力助推了红河县脱贫攻坚和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
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湖北荆州公安县建立了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00亩,与通威公司和当地政府合作,集合团队、项目、技术、成果,通过研究和试验示范,为公安县5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实现由大到强提供科技支撑。珠江水产研究所在粤北山区乳源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适养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助推“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在广西三江等地也进行了稻渔综合种养研究与示范工作。
珠江水产研究所在三江县良口乡和里村、同乐乡孟寨屯建立了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针对传统稻田养鱼模式单一、产量低的现状开展技术攻关,采用“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和模式的集成与创新升级”技术,共创新稻鱼、稻鳅、稻螺、冬闲田养殖等9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强示范推广。珠江所还与广西水产推广总站、三江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共同建立三江县特色淡水鱼苗种繁育基地,并向当地赠送台湾大泥鳅苗种,惠及贫困户达1000多户,同时,安排技术人员驻点指导苗种培育,建立三江稻渔种养苗种自给体系。
下一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加大稻渔综合种养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为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并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使稻渔综合种养成为适宜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让千年梯田成为脱贫致富金饭碗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2016年起,总站学会遵照韩长赋部长“将哈尼梯田保护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办实办好办科学”的重要批示和于康震副部长“在贫困地区打造产业扶贫典型模式,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成为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农业精准扶贫、绿色发展典型样板”的指示要求,在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及红河州政府,会同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技术支撑单位,帮助支持云南省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集成优化和示范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用三年时间,在元阳县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8000亩,带动全县发展3万亩。
经实地测产,示范区亩产值达10080元,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8030元,梯田效益大幅提高,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时不到2000元提高到万元以上,取得了“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元钱”的显著效果,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梯田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示范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3900户、16000人实现增收。古老的哈尼梯田再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景观田”和“增收田”,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形成了周期短、见效快、增收稳的扶贫新产业。韩长赋部长批示“这件事做的好、做的实,一举多得,应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把哈尼梯田打造成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
主要做法:一是不断优化种养模式,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帮助元阳县成立了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咨询组,邀请院士专家赴现场调研、指导,不断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总结成熟技术经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帮助制定了《元阳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规划(2017-2020年)》和《“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规程》,并积极开展宣传、培训,促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二是引进优秀龙头企业,补强水产苗种供应短板。针对当地水产苗种缺乏的瓶颈问题,帮助元阳县成功引进龙头企业呼山众创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元阳县首个水产苗种场,引进适合梯田养殖的福瑞鲤等新品种亲本1000组,年供应鱼苗1000万尾以上,可满足2万亩梯田综合种养的水产用苗需求,受益农户9000户。引进集装箱苗种培育新技术,苗种投放成活率显著提高。帮助元阳县水产苗种场申报云南省省级水产良种场,持续加大建设支持力度。
三是支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群众增收。依托农业农村部生态循环农业相关项目,支持元阳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达2800亩,创新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和“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新机制,示范区内种养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辐射区年人均增收500元,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是组织加强学习培训,培养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按照“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思路,组织元阳县党政负责人及技术骨干,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山区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经验。积极发挥技术单位指导服务作用,开展田间课堂等技能培训和指导,三年来,累计办培训班40多期,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多份,确保了示范区每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综合种养新技术。
五是协助打造特色品牌,宣传千年农耕文化。支持打造和培育“哈尼哈巴”等稻渔综合种养绿色生态品牌,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帮助元阳县成功申报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参加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举办的模式创新大赛并荣获金奖,帮助元阳县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稻花鱼”丰收节,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了千年农耕文化传承。
三年来,元阳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沉睡千年的哈尼梯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元阳县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元阳县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成功和目前的效果,关键是做到了“三个一”。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即协调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哈尼梯田打造成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二是抓好一个产业,即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原则,大力发展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靠产业脱贫、靠产业防止返贫,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即建立完善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企业和农户“五位一体”的联合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政府支持、科研和推广单位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行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下一步,总站学会将认真贯彻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落实于康震副部长讲话和相关会议精神,继续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渔业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继续认真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
稻田养鱼规模不断扩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渔业渔政局
内蒙古自治区稻田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扎实。内蒙古自治区稻田养鱼始于9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趋于成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逐步稳定。
截至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为9.62万亩,主要养殖品种除鲤鱼、草鱼、鲫鱼外,还大面积推广了锦鲤、罗非鱼,试验养殖了台湾泥鳅、小龙虾等名优品种。主要养殖模式为稻渔综合种养+旅游观光、生态环保、产业扶贫等发展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旅游观光。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在稻田旅游观光区修建了栈道长廊,让游客近距离感觉体验到当地稻渔文化。稻田里还养殖了锦鲤、红鲫、河蟹等观赏鱼类和优良品种,在增加了休闲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宣传了北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科普作用,尤其是体验娱乐活动更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科普效果明显。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整村推进、庭院综合种养殖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免费为稻田养鱼户提供优质鲤鱼和锦鲤夏花鱼种,一方面增加渔业生产收入;另一方面提高了稻米品质和稻田养鱼米品牌知名度,提高了稻米价格,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环保。由于水生生物对农药、化肥浓度非常敏感,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就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这对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质量安全。经过行业部门检测和大量的宣传,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米是绿色、有机大米,质量是有安全保障的,这一点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稻渔综合种养已然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名片。
稻田养鱼规模“三年三连翻”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吉林省稻渔种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日益凸显,该项产业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15年开始在吉林省范围内实施“稻渔种养增收工程”项目,当年推广稻田养鱼(蟹)面积12.7万亩,2016年推广22.14万亩,2017年吉林省稻田养鱼(蟹)规模达到47万亩,项目规模实现“三年三连翻”。2018年完成推广面积65.9万亩,创建国家级项目示范区3处,建立了13个项目核心示范区和4个扣蟹养殖示范区,每亩稻渔综合增效1350.8元。今年已下达计划,实施面积70万亩以上。
吉林省在镇赉、洮南、大安等贫困地区大力推广以养殖鲫、鲤、鳅、蟹为主的稻-鱼、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2016年—2018年吉林省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135.2万亩,其中贫困地区实施近56万亩,占总面积的41%。其中镇赉县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2018年实施面积37万亩,覆盖贫困户1877户,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吉林省计划在贫困县实施面积18.5万亩以上,占吉林省实施总面积的26.4%。其中镇赉县实施12万亩,占贫困县实施总面积的65%。
主要做法:树立典型,全面带动。吉林省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参与”的模式推进项目的开展,根据各地种养模式的不同,确立不同层次的示范区,加强组织和管理,打造出多个效益突出、带动性强、示范效果好的种养企业和大户。2017年、2018年创建了3家国家级项目示范区,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永吉县大富人家米业公司示范区为点带动永吉县先导区发展稻田养蟹,吉林市以三辰米业公司为点带动吉林周边地区发展“围田暂养”模式稻田养蟹。镇赉、东辽、前郭等县市也抓住各县的示范点,在项目资金上对示范区加以倾斜在技术保障上加以扶持,使每个示范区不论是水产品养殖产量和效益、稻谷质量认证和品牌创建上都成为本地区的典型。2018年9月初至10月中旬组织吉林省八个地区分别承办稻渔综合种养现场经验交流培训班。经统计,现场会参会总人数创历史新高,人数达到491人,其中主管局长参会12人,推广人员202人,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参与人数277人,示范区的种养大户、企业代表现场讲解,展示创建的有机、绿色稻米和品牌产品,让项目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作为现场会的主角,通过参观、互动、问询的方式提升了现场经验交流会的质量,达到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示范效果。
稻渔综合种养培育稻米品牌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人民群众对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水稻价格的“天花板”、种植成本的“地板”、资源环境的“紧箍咒”等问题日益突出,稻农增收途径受限,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正当其时,黑龙江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个地块面积大的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推广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及其产业扶贫力度,取得良好成效。
黑龙江省先后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水稻种植优势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确保稻渔综合种养高标准、高起点和多种模式同步发展。黑龙江省各地通过水产养殖技术、水稻栽培技术集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鱼、粮鱼双赢”的良好效益。
据试验综合分析,稻渔共作平均每亩增产水产品22公斤,亩平均增收240多元。桦川县稻鳅共作面积675亩,台鳅亩均纯收入1200多元。巴彦县稻鳅共作模式,亩产泥鳅近55公斤,泥鳅效益近700元,超过水稻收益。同时,保障了水稻稳产,实现了种植“三减”,示范区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43%,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5%,不仅降低了成本,又可生产出绿色和有机水稻,较大幅度提高了稻米销售价格,可提高1—3倍以上,稻农增收增效非常明显。桦川县星火乡核心示范区生产的有机大米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56元,辐射区古耕鸭稻专业合作社的750亩“鱼鸭稻共作”模式,生产的绿色大米价格卖到34元/公斤,大米产品全部销售到省外。佳木斯郊区辐射区5000余亩绿色水稻销售价格每公斤6元以上,比普通水稻销售价格翻一番。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绥化市嘉香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对合作社1.2万亩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水稻全部订购,每斤收购价格1.8元,高于国家收储价0.5元。
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一大批高端稻米品牌应运而生。佳木斯市郊区黑龙江金海大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2013年实施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新技术,公司注册了大米品牌“金海生态”蟹田有机大米,并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大米在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中喜获银奖。企业在成长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周边上百农民共同致富,加入有机种植合作社的农民每公顷稻田增加收入8000元以上。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互利互赢,瞄准大米中高档市场,生产有机大米,注册了“寒地明珠”、“寒地五谷”、“东北珍珠米” 品牌大米,并通过互联网销售。合作社在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合作社共同发展,平均每公顷稻田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实施稻渔百千万工程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18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从2019年开始,安徽省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以上、亩产粮食1000斤以上、亩综合产值10000元以上(即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
2019年,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写入2019年省委1号文件,写进了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同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也制定了《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工作要点》,并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粮食、渔业绿色攻关模式等重点支持范围,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粮食优质高效模式创建和农技推广项目中安排16个重点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每个县安排专项资金340万元。同时为加快推进稻渔百千万工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745万元,从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安排255万元,共计1000万元,用于创建规模500亩以上、良种繁育1000万尾,小龙虾亲本培育稻田100亩的育繁推一体化的小龙虾良种生产基地10个,以解决小龙虾苗种供应紧张、规格质量不统一的问题。
2019年上半年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14万亩,比2018年新增154万亩。其中六安市66万亩、滁州市52.6万亩、合肥市46万亩、安庆市30万亩,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稻渔综合种养万亩示范区达到23个,千亩示范片198个,培育创建全椒赤镇、芜湖盛典、庐江放马滩等7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22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以上企业200个,合作经营组织1678个,规模以上合作经营组织535个。安徽省小龙虾品牌近30个,安徽省已注册的稻田养殖生态大米品牌达到97个。自2002年以来,合肥市连续成功举办18届中国·合肥龙虾节,着力宣传推介“中国龙虾之都”城市名片;连续两次(2007年、2017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复评为“中国淡水龙虾之都”这一全国唯一殊荣。
改造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江西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稻渔产业精准脱贫。在滨湖地区,充分发挥其水资源丰富,连片面积大的优势,全力鼓励和支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在彭泽、都昌、余干、鄱阳、新建等贫困县建立并形成10万余亩稻虾综合种养核心区,区内规模效益不断攀升。
以恒湖垦殖场万亩连片核心区为例,养殖示范户基本实现“五个一”的示范效果,即一块田、一茬稻、一季虾、10万元(户平40亩面积、养虾收入10万元以上)、一次性投入,年年有收益。在丘陵山区,因田块不规整,连片面积小,以种植中稻为主,受水资源限制,主要发展特色养殖品种,如:甲鱼、泥鳅、蛙类等,在南丰、余江、东乡、南城等贫困县建立了稻鳖、稻鳅、稻蛙综合种养核心区,核心面积达1万余亩。截至目前,江西省有近40个县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120万亩。
为着力提升稻渔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激励和调动各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科学发展路径。2018年,江西省创建了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彭泽县中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军山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10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示范县。示范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与推广,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率先实现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扶持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年新增面积3000亩以上的县(区)和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对滨湖地区规模集中连片300亩以上或山区丘陵地区规模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基地进行补助,用于改善种养生产条件,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每亩补助10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400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中的沟渠开挖、田埂加高加固、进排水系统、防逃防害设施等建设,截至目前已经支持改造提升超过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稻渔综合种养带动上万贫困户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省耕地面积1.23亿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20万亩。截止2019年6月统计数据,河南省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8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驻马店及沿黄河流域的郑州、新乡、开封、商丘、濮阳等10个省辖市的20个县区,并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5家。稻渔综合种养每亩产优质稻谷约900斤,优质稻米价格每公斤10元左右,粮食产值大幅提升。
不同模式养殖约产小龙虾(鳅、鳖)100斤、或鲫鱼150斤、或蟹(鳝)60斤,亩增收1000-2000元,在稻区贫困县形成了富民增收扶贫产业。根据示范区测验结果,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0%以上,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同时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稻区贫困县探索出了生态健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覆盖带动贫困农(渔)民15000户,40000多人。示范县依据发展现状和自身优势不同,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带贫。其中邓州、固始、民权、新县等采取贫困户示范带动模式;范县采取创建公司+贫困户、创建公司+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进行带贫;正阳县、商城县、罗山县、光山县采取贫困户通过土地参与专业种养合作社股份进行分红,并对有意向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帮扶等模式进行带贫;平桥区、息县等通过安置贫困户就近就业等模式进行带贫;潢川县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参与+农户和贫困户入股的模式,逐步辐射带动农户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光山县采取示范带动,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以及贫困户通过土地参与专业种养合作社股份等模式进行带贫,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河南省20个开展规模化稻鱼综合种养的县区,初步形成3家生产、加工、营销、餐饮等融合发展区域,发展势头良好。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较快发展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2018年,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89万亩,占全国19.36%。18个县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0万亩,其中前三名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分别达到66万亩、64万亩、54万亩。今年上半年湖北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1万亩,总面积达到68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5倍,其中“稻虾共作”亩产虾100-150公斤、水稻400-600公斤;从投入生产的次年开始,技术成熟的农户可获得纯收入1500元以上;减少农药化肥用量50%-70%。这种模式,不仅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农业循环利用,还充分挖掘了湖北省稻田资源、较好解决了低洼冷浸田的出路问题。
“稻虾共作”促进农业产业加速融合、尤其是小龙虾产业发展,湖北省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50家、其中出口企业15家,小龙虾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格局。打造了“潜江龙虾”、“潜江虾稻”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虾乡稻”、“洋泽”大米、“楚江红”、“良仁”小龙虾等企业名牌。优质稻米、小龙虾等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潜江市等地开展了“虾稻共作+乡村游”产业,探索发展了虾稻博物馆等文化产业。2018年,湖北省淡水小龙虾及虾仁出口7544.5万美元,今年1-5月份出口618.3万美元。
各地通过“集中流转、反租倒包”的形式,积极发展连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18年,湖北省有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2419家,百亩以上种养大户7900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200多个、万亩以上示范区12个,建成监利福娃、潜江华山、湖北莱克等8个万亩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稻渔综合种养增长35.49%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现有耕地面积5685万亩,其中水田4350万亩,占78.8%,拥有宜渔稻田1300万亩,约占水田面积的30%,2018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50万亩,比上年增加118.5万亩,增长35.49%。其中稻虾面积约205.5万亩,占全省稻渔种养综合面积的45.6%。2018年,全省稻田水产品养殖产量29.80万吨,较上年增加10.78万吨。其中小龙虾产量23.76万吨。
湖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稻鱼模式。以丘陵山区为主,养殖的品种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鳙鱼、乌鳢等,主要采用沟式、沟凼式和宽沟式田间工程养殖。稻鱼结合上主要有一季稻+鱼,双季稻+鱼和再生稻+鱼等模式。一般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鱼50-100公斤,亩纯收益1500元左右。
二是稻虾模式。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域,利用水源充足、水质条件较好、地势低洼的一季稻田养虾。采用稻渔共生和稻渔连作两种模式。一般在3-4月投放苗种或8-9月投放亲虾,水稻在4月底6月初移栽。亩产稻谷600公斤左右,小龙虾100公斤左右,亩纯收益3000元左右。
三是稻鳅模式。主要养殖品种为大鳞副鳅和台湾泥鳅,集中在祁东县、绥宁县、零陵区、郴州市等地。一般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泥鳅120公斤左右,亩纯收益3000元左右。
四是稻鳖(龟)模式。多为稻鳖共生模式,主要分布在益阳、常德和怀化等地。水稻间距采用宽窄行稀疏种植,宽行可达普通水稻的3倍。稻、鳖均采用有机生产标准。一般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鳖80公斤左右,亩纯收益4000元左右。此外,还有莲鱼、稻蟹、稻蛙等种养模式。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三江模式
广西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按照农业部的部署,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以创建院士工作站和工作基地为技术支撑,以建设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立总结推广“广西三江模式”为切入点,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据调查,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稻渔种养105万亩、同比增长48%,稻谷产量40.0万吨、水产品产量5.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49%和165%,带动广西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增加收入25亿元以上,覆盖90%的贫困县。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有效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热情,更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特别是农村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工作:2018年组织编制了《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规划》,提出中期目标:到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0万亩;年产稻谷72万吨,产值108亿元;水产品7.2万吨,产值28.8亿元,稻渔综合种养总产值达到136.8亿元;长期目标:到2025年,种养面积达到200万亩;年产稻谷120万吨,产值180亿元;水产品16万吨,产值64亿元,稻渔综合种养二、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产值达到244亿元。发展规划指明了广西稻渔种养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创新团队签订了共建广西现代渔业院士工作站框架协议,并在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三江、全州等县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基地,在人才、技术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增添动力。邀请桂建芳院士多次深入三江、全州等县生产第一线现场开展稻渔综合技术指导工作。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技术推广部门积极采取科技合作、建立示范点、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班等形式,全面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2016年以来支持50多个县区各建设一个以上示范基地,特别是2018年支持4个县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19个县建设自治区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园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创新引领,推动工作落实,推进三江、全州、桂平、灌阳等开展创建活动,其中,2018年全州、桂平两县(市)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目前,广西已建成含渔业活动的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82个、县级示范区354个、乡级示范园607个;已建立自治区级稻渔种养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面积达3万多亩。
在多年指导三江县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稻渔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即“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随后及时宣传推广,很快掀起一股总结提炼、创立推广新模式的热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后总结创立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十大新模式,即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灌阳“稻+鱼鳅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横县“稻+鳖”,钦南“稻+南美白对虾”,融水、龙圩、陆川“稻+螺”,宁明“稻+蛙”,覃塘“藕+鱼”,桂平、田东“稻+小龙虾”等,形成了各显神通、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广西信息》第20180218期《广西探索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典型模式》上作了重要批示“类似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印发了《广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5万多册在全区推广,加速推进了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
四川省水产局
截止2018年,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5.5万亩、占稻田养鱼面积的35.34%,产量15.93万吨、占稻田养鱼产量的41.55%。四川省1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达到2000个,千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达到26个。四川省在改造提升原有400多万亩稻田养鱼基地的同时,有重点地打造了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东4个核心示范片。先后创建了崇州、邛崃、江油、隆昌、内江市中区、泸县、开江和资阳雁江区等56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有江油、隆昌、邛崃、昭化、宣汉、开江等6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辐射带动面积60万亩。
2017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川办发〔2017〕96号)、2018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四川省农业厅制定了《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指导意见》,都对加快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底,四川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总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四川省省级财政将稻田综合种养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园区、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支持范围。据统计,每年四川省各级财政投入4亿元资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带动1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如成都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户。各地加大特色农业保险力度,开展稻渔、小龙虾养殖等特色农业保险。
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和四川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范围支持。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规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平原区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面积应在5000亩以上、丘陵区2000亩、山区1000亩,每年支持奖补资金5亿元。经建设今年7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补助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创建成功后每个再补助1000-2000万元。经示范带动,2019年四川省将新建稻渔综合种养20万亩、同比增长15%,新建千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5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营模式。
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认证无公害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大米,用品牌引领发展。全省打造了“蓬溪·红田鱼”、“黄金甲有机鳖”、“稻田蟹”、“川中蟹田米”、“弯哥大米”、“稻渔香米”等优势稻渔品牌28个,农民收益显著增加,如邛崃市沃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富硒鱼香长生米售价高达80元/千克。延伸产业链条升级稻渔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深度融合,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发展休闲、加工、餐饮等二三产业。年各地举办稻渔捕捞节、品鉴节、开秧节等赛事、休闲活动200场次以上,带动休闲旅游参观人员10万人次以上。
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18年,贵州省稻渔综合种养养殖产量4.56万吨、养殖面积179.43万亩、产值12.18亿元。养殖企业42家、农民合作社91个、散户367125户,个体养殖户33户。主要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稻-蛙、稻-鳖、稻-鳅”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贵州省38个县(市、区)149个乡镇,初步建设一批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建设8个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创建2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019年,贵州省计划实施稻田养殖面积260万亩,目前,已实施完成267万亩。
更加注重以项目示范推广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优质稻+特色水产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助推贵州省脱贫攻坚。2016年-2018年贵州省省级财政在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上累计资金投入570余万元,在贵州省实施山区稻渔综合种养集成技术与示范项目推广,创建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新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有规模、有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先后在黔东南州、遵义市、铜仁市锦屏、黎平、榕江、三穗、从江、剑河、天柱、台江、凯里、播州、湄潭、桐梓、德江、石阡、思南等15个县市建设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贵州省示范核心区,核心区示范面积达50余万亩,集成示范稻-鱼、稻-鳖、稻-鳅、稻-鳖、稻-虾共作模式。建设8个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创建2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通过项目的示范及示范区的打造充分调动了农户开展稻田养鱼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户和贫困户的增收途径。
2018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实施方案》中将全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生态渔业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安排一定省级财政资金扶持这一产业发展。今年,生态渔业作为贵州省12个重点产业之一被纳入农村产业革命内容,成立了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瑞民领衔的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贵州生态渔业发展工作方案》,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生态渔业发展范畴,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再次将稻田养鱼作为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今年拟安排3100万元用于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稻渔综合种养助推精准脱贫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云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云南省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部署,云南省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实地考察提要求。云南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形成了“稻鱼鸭”“稻鳅”“塘田式”“稻蟹”等多种经济模式,2018年云南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68万亩,产量6.45万吨,平均亩产38kg,80%以上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是在山区和半山区的贫困地区,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有力助推当地精准脱贫。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部韩长斌部长实地考察了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推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红河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合作协议》,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将红河州深度贫困县红河县和元阳县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试验基地,全面指导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先后争取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技术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工作站落户红河州红河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徐跑科研团队定期对哈尼梯田的气候、水质、土壤、水环境等理化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最适宜哈尼梯田养殖的鱼、稻鳅等品种进行科学的投放,缩短养殖期,提高经济效益。对接全国顶尖水产专家亲临云南指导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刘旭、唐启升、桂建芳、陈温福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20多个科研机构、100余名高校专家到云南指导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云南省举办稻渔综合种养培训200多期,培训人员达10000余人次。
培育稻渔产业强化精准帮扶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陕西可利用水产养殖水域面积近120万亩,可利用稻田面积近6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陕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针对陕北榆林无定河(横山段)滩涂稻田、陕南安康山区稻田和汉中盆地稻田等3种区域性稻田特征,因地制宜发展虾、蟹、鱼等适生水产,形成了稻-蟹、稻-鳅、稻-鳖、稻-虾、稻-鱼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块稻田多种收益”,亩均效益高出单种稻1000多元,为陕北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陕南秦巴深度贫困地区农民产业增收探索了新的路径。
陕西各地出台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生态渔业健康养殖、生态渔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稻渔产业,各地引进或设立1.53亿元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示范推广、渔种引进、设施建设等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注入发展动力,完善产前、产后服务体系,强化精准帮扶,培育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品牌、特有品种,促进群众稻、渔两项受益成效显著,0.71万贫困群众依托稻渔产业增收脱贫。汉中市南郑区稻田养鳖、洋县稻田养泥鳅、安康市旬阳县、汉阴县等稻-鱼综合种养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榆林市横山区发展稻田养蟹1.2万多亩,养殖扣蟹10万公斤,亩均纯利润达1600多元,成为陕西省首个集中连片万亩稻-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西北唯一的蟹种基地。汉中市勉县发展小龙虾稻田养殖461亩,年产小龙虾7.2万公斤、虾苗0.8万公斤,亩均纯利润5000多元。
以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为抓手,不断创新完善主体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主体带贫的政策激励,把精准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作为主体承担产业扶贫项目、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评定的前置条件,大力推广“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目前,陕西省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渔业园区等300多家,创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场74家,230多家经营主体通过技术服务、订单生产、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0.85多万贫困户发展渔业产业。汉阴县永丰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偿输出养殖技术的方式,带动60户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常年雇佣当地贫困户10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
3.0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形成
宁夏农业农村厅
宁夏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科院以及有关省区的指导帮助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6大模式,集成了9项关键配套技术,创新出了“稻田镶嵌流水槽循环水生态种养”“陆基玻璃缸结合稻渔进行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的宁夏3.0版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显现,每亩新增收入1000元以上,节约了农药化肥,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在今后的发展中,宁夏将按照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八字诀”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从争取政策支持、壮大经营主体、强化科技集成、加大产业宣传、挖掘产业功能等方面,认真研究,扎实落实,科学管理,规范发展,确保稻渔综合种养成为渔业产业扶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