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图书馆管理问题探析
2019-10-15郭尧
郭尧
摘要:本文对图书馆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析解决多校区图书馆管理的方式方法。图书馆的管理问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并关注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促进多校区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多校区;图书馆;管理
一、引言
随着院校的发展和调整改革,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普遍模式。图书馆在多校区办馆的形势下,促进了图书资源的服务维度,扩大了自身整体规模,但是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图书馆管理人员面临短缺、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以及本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少等,这些因素阻礙了图书馆系统的统一性。
首先从管理学理论上来看,20 世纪 30 年代,管理学研究学者福莱特就提出了整体性的管理思想。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学者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约翰逊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将系统理论全面运用到组织管理中。贝尔塔朗姆进一步提出对整体、整体内部平衡和稳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多校区图书馆以一个图书馆为中心,形成多个图书馆并存的体系,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长足发展,须以管理学中系统理论为指导,处理好多校区图书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实现图书馆文献保障的最大效用。
二、多校区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校区图书馆的模式下,高校的实体图书期刊分散在不同校区造成查阅的不便,图书馆数量的增加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紧缺,图书馆分布在不同校区,客观上也导致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交流不畅,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功能受到影响。
(一)管理模式存在不合理因素
高校图书馆由于各校区存在职能差异、部分纸质资料因时间空间等原因不便传递、各校区馆对独有资源管理态度较为谨慎等因素下,目前多校区模式下所应用的管理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院校的办学体制,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分为多校区合并重组、多校区归并互补等类型,被动的图书馆运行机制必须适应其办学体制,所以其管理模式分为集中统一、统分结合、分散协调、分散独立等管理形式,可以理解为一馆制、总分馆制、并列馆制和独立馆制。多校区图书馆根据其办馆条件、馆藏特色、管理理念等,采取了各自不同的管理模式,其合理性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定。
(二)资源利用存在协调交流困难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图书馆馆员是这个信息资源的制造者和管理者,也是连接读者和信息资源的纽带。由于多校区办馆模式存在,使得图书文献资源在不同校区存在重复和差异的问题。这难免会在整体统一协调上给管理带来难度,也会造成人员、馆舍以及图书资料和经费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方面的问题。多校区图书馆模式下跨学校、跨校区图书馆之间交流少是个不争的现实情况,首先,多校区图书馆模式的建立,图书馆在空间上客观分离,一般来说不同校区之间往往相距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分布在不同城市等,这种距离会产生隔阂,图书管理者很难寻求到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对各个校区的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和合理组织,导致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成本相对增大。图书馆之间交流不畅不仅对图书馆本身的长足发展带来弊病,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图书借阅需求,也造成不同院校、校区间的图书馆发展水平不平衡。
其次,虽然数字图书馆近年来发展较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障碍,但是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程度较低、缺乏成熟的图书馆交流平台、不同高校的图书馆甚至不同校区的图书馆采用不同的技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同步等因素,造成校区间资源贡献受到限制。用户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检索查询系统时显得无所适从,给资源利用带来不便。
此外,不同的校区之间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供求关系有差异,各个校区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各自为政式的资源采集,会形成极大的重复浪费。但图书馆之间交流受到资金、版权等问题的限制,校区或院校之间在交流与资源共享中存在诸多不便与顾虑。各个校区对文献资料的供需关系处在变化之中,需要达到动态平衡实属不易,图书馆需要研究将图书文献信息等资料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更好的应对供需关系变化的能力。
(三)人员队伍建设不协调
多校区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使管理人员原有的组织环境被打破,组织文化需要在重组并得到所有管理人员的认同,而多校区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仍存在因组织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彼此之间产生的不认同感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整体信息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混乱,非图书情报专业工作人员比例较大,而从事技术、数字管理和院校专业学科建设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人员极为短缺。
近年图书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根据调查显示,50%以上的图书情报专业的大学生不愿从事图书情报工作,有少数人员表示对图书馆工作不感兴趣,另有一定数量的人持有机会就离开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图书馆在军校地位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对工作人员吸引力不足,加剧了图书馆人才流失。
三、解决多校区图书馆管理问题的对策
管理学理论中认为组织是由人与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通过诸如通信网络技术、信息化设备、物流发展等被动因素,能够实现问题的突破。
(一)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
多校区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要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调整,目前高校图书馆应以“总/分馆模式”,即以本部图书馆为总馆,以合并或扩建校区图书馆为分馆,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服务业务的实时共享。该模式管理效果最为理想,不仅使多校区图书馆成为一个有效整体,而且在资源优化配置、结构整合、业务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成立院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吸纳各小区图书馆管理人员,努力实现职能交叉、并行工作,成员可以根据图书馆任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积极性与专业性。就具体运作机制而言,委员会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图书馆的客观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指导成立执行项目团队,中心馆馆长和校区馆负责人担任各分馆的负责人,落实委员会的发展规划和执行方案。在执行项目过程中要定期开展沟通协调会议,总结目标执行的经验和教训,并完善后续工作。
(二)合理资源配置、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多校区体制形成后,在专业体系建设上都必将有各自明确的侧重点,所以图书馆在多校区文献资源配置方面应在注重综合保障的同时兼顾专业特色突出的格局,以满足相关专业用户的需要。定期向读者展开图书需求调查研究,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
读者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印刷型文献借阅对地域上的依赖性,所以图书馆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网络和数字平台加大其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使图书馆文献借阅突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实现不同校区图书馆资源的互补,各校区的学生可结合数字图书馆平台对其他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资源进行利用。努力实现统一业务管理平台的使用,目标是实现通借通还,现阶段我国此类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尚不成熟,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可期的目标。
(三)人员队伍建设
各校区应结合图书馆实际状况进行管理人员机构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是组成院校图书馆联合委员会,建立管理团队和执行项目团队,各分馆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作为成员共同研究图书馆工作和发展的项目制定,既可以协调多校区图书馆由于空间距离分割和传统管理体制下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加强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其次,当面临图书馆人才短缺的困境,可以适当借鉴个别地方院校图书馆引入图书馆志愿者的管理思路。引进志愿者可以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也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完善,降低图书馆的管理成本,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比如结合志愿者本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志愿者可以利用本专业优势帮助图书馆维护网络系统,编辑管理软件;有外语特长的志愿者可参与外语图书整理翻译等,使志愿者在服务中得到成长和锻炼,使志愿者增强归属感。最后,完善多校区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要尽量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多校区不同图书馆之间开展交流会,增进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人员的情况,可以请馆内优秀业务工作者为大家讲解工作经验,使工作人员互相学习和提升。所谓培训不能只包括图书馆通用技能培训,还应该针对专业性的岗位进行的专业培训,如计算机、外语等相关培训。此外,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等精神状态进行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屬感。同时塑造馆内文化氛围并引入科学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消除懈怠心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