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全感之建构

2019-10-15王佳文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王佳文

摘要: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已由单纯的经济帮助,转变为以精神滋养为主以经济帮扶为辅的全面培养。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正确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培养抵御挫折、面对逆境的良好心理能力。以此为基础,全面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安全感,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和特点。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负面心理;抗逆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万,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15%—30%,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5%—10%。根据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到2020 年,中国社会将实现全面脱贫。高校学生的经济困难,将只具有相对意义,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才是对之进行帮扶资助的重点。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宗旨,在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坚毅品质等方面全面建设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安全,为他们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彻底实现精神脱贫。这是开创新时期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的关键。

一、价值观之确立

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立德是树人的基石,而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念又是立德的要义。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价值观念正确而坚定的时候,他才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时不至于无所适从,不至于内心空虚而惶恐。

(一)困难学生价值观念易产生偏差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密切影响,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他们身上被寄予的不仅仅是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是整个家庭对于今后经济改善的期望。因此在个体建构体系中,他们对学习目的、就业选择、甚至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评估上,会更多的倾向于与物质获得对等的成就期望。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已经获得国家资助的情况下,宁可缺课旷课也要外出打工赚钱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他们对于物质财富会比较看重,这就造成他们可能以经济收入的多寡作为个人成功的主要表现,价值观念经济化、物质化、外在化。同时,在与人相处时可能较为看重物质利益的得失,表现出小气吝啬、功利计较的特点,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以全面思政理念引领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念

大学生入校后及时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目的。通过形势教育、思政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通过创新能力教育、潜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正思想正衣冠,在认知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之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有可能安心学习,勤奋探索,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要有落脚点的,必须面对具体问题,在具体事件中完成引领。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常规工作,通过身体力行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同参与。一方面,学生有机会近其身才有可能亲其道;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立德树人和道德引领细化为工作日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另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榜样力量,通过对身边先进典型的宣传,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与个人目前的经济状况无关,但却是无数普通人在平凡中践行的共同理想。

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所以学生活跃在哪个区域,作为指导者我们就要在哪个区域开展教育。95后和00后的学生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视角独到、感知力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家庭困难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发展的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做有温度和有情怀的引领者。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从生活上和价值取向上,用仁爱之心进行传道授业,投入自己的情感为广大青年树立良好榜样,学生才会将这份爱传递和放大。要特别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国家大我中完成自己,在诚实仁善中成就自己。

二、自卑感之克服

(一)由自卑等负性心理造成的精神安全问题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生活所需可以通过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而学校的各项奖励和来自于社会的资金帮助作为补充可以解决一些其他问题。目前,国家奖学金的受助比例是在校生总数的0.3%;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受助比例是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助学金分三个等级,资助比例约占在校人数的20%。在以上资助基础上,各高校还可以给予在校生人数10%左右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些资助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生活所需。

然而,这些经济资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一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更快地改变生活境况或者出于盲目攀比,宁可影响学习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兼职,甚至导致了缺勤率、挂科率较高。再如,励志奖学金或者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有可能并不是经济最困难的学生,而一等助学金的获得者,学习并不努力刻苦,在同学们中口碑较差,获得高额助学金反而引发人际危机等等。

究其原因,并不是助学政策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完成学业,而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小在经济较为匮乏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外在环境既较为敏感,又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單纯以物质条件为价值表现的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卑、孤独、焦虑等负性心理。他们渴望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渴望从短暂的表面现象获得“我和同学们可以一样”的满足感。在目前的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中,较多关注的是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外部环境,而对于心理安全、人际安全等内在的精神问题则关注不多。如果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性心理情绪予以特别的关心,那么再多的经济资助都只是杯水车薪,或者只能发挥治标的一时之效。

(二)多方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世界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安全感”的获得应更多地来源于个体心理世界的建设。它与帮扶教师和帮扶对象之间的充分交流沟通有关,与无条件的精神鼓舞和有计划的能力锻炼有关,更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有关。

通过价值观引领,让学生获得认知安全。新形势下目的鲜明地对困难学生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坚定青年信念,将思政教育与世界格局、形势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辨、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建立远大理想,思想的稳定是安全感获得的前提。

通过成长辅导,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家庭困难学生的成长辅导侧重点在于根据不同学生所需提供不同的帮助,比如学业规划、习惯培养、目标设定等等以达到获得某种能力提升的结果。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就会获得更多的价值成就,进而建立更多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通过活动指导,让学生获得人际安全。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引导,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策划和开展能够让他们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能让学生更加鲜活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回馈社会。在融合集体力量提高个人责任感的同时,达到丰富精神,奋发进取的目的。

三、“抗逆力”之培养

抗逆力也称作复原力,属于个体内在世界的精神合力,其力量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了个体在逆境中摆脱不利条件朝正向结果发展的所需时长。将抗逆力培养和抗挫折教育纳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之中,以关注、了解、爱护为出发点,适时地向学生表达信任和期望,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规划并且调整成长目标,引导他们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进而形成坚强人格。

(一)因心理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修复能力较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原生家庭影响,生活压力和心理顾虑比一般学生多,他们进入校园之后开始面对来自新集体、新环境、新人际、新领域中的种种问题,更易引起心理危机,使他们更加无所适从。他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手段不多,面对复杂精神问题的能力较差,往往只能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去处理复杂微妙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因此容易遭受挫折并形成创伤。另一方面,我们虽然能够敏感地捕捉到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出现并采取危机干预,但是干预的启动常常只可能发生在个体内在的不平衡状态爆发之后,不能起到预防和规避的作用。从对个体心理建设和心理帮扶的角度上来看,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假如能够有计划并且讲究趣味地开展干预工作,将对抗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应对教育普及到特殊群体的培育过程中,让学生不排斥并且在较为放松的情境之下进行学习,学会减轻和缓解各种压力。如果个体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他们就有可能完成自我调适并且优化人格。

(二)“抗逆力”的培养途径

在稳固特殊群体的心理环境的过程中,坚持以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辅导为辅,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关注问题”向“关注能力”转移。借助学院成长辅导室的力量,将“抗逆力”的主题揉进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教育以及网络互动中,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等等这些既有个性因素又包含共性因素的内容,以案例分享的形式展现出来,鼓励学生将其吸收并且内化为自身力量。

抗逆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获得的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在处于危机矛盾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分析,然后进行正向选择。它的获得渠道不是单一的,也并不需要专门的理论课程体系,完全可以借助外放大环境的平台,指导家庭困难学生通过人际交往,通过活动参与,通过遭遇挫折去应对危机保持平衡。抗逆力的培训重点不是传播知识而是积蓄力量,厚植主体作用并将其转化为力量支撑,然后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个体建立稳固的心理自救环境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应该由简单粗放的经济资助向全面、内在的精神培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从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入手,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定力。以此为基石,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以自信的态度面对学业和职业挑战。总之,学生资助工作的宗旨应由给予外在帮助向引导内在自助转变,而全面构建学生安全感体系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69.

[2]李忠军,钟启东.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8-5-31.

[3]宋清,齐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3):21-22.

[4]夏青.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7 (5):58-59,62.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