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四重维度*

2019-10-15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文化

孟 欣

【摘要】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在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博物馆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高校博物馆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有助于自身更好地担负多重社会责任。当我们进入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日益紧密联系的新时期,高校博物馆越来越显示出在塑造大学文化、激活地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重构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超级链接;高校博物馆;社会责任;大学文化塑造;地域文化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重构

2018年,七大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跨界玩“抖音”,让各地的文物工作者们一跃成为新网红。陕西历史博物馆陶塑头像开口说话的视频上线仅四天就刷爆1.18亿流量,相当于大英博物馆全年参观总人数的16倍。当“抖音”与“文博西安”超级链接在一起,带来的不只是播放超过20亿次的《西安人的歌》、“抖音之城”的称号和文化的无尽话题,还有各个假期游客数量的同比大增长和旅游业收入的翻倍。这不仅仅是抖音的胜利,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策略的胜利。然而除了成功带来的沾沾自喜之外,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加厚重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应该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不过,这样还不够,在新时代博物馆应该具备更宏阔的视域和更澎湃的雄心,“博物馆除了是一个在传统意义上作为‘文化宝库对文物进行收藏和保护的机构外,更是一个塑造地区甚至国家文化形象、价值形象的文化传播机构”。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在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作为博物馆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高校博物馆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有助于自身更好地担负多重社会责任,当我们进入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日益紧密联系的新时期,高校博物馆越来越显示出在塑造大学文化、激活地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重构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

  • 塑造大学文化

大学是社会人才的孵化基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具体而言,大学文化指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忆、精神理念、综合制度和本质特色的凝练与提升。大学文化对于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的集萃,是镌刻大学精神风骨的不朽殿堂,更是华育英才、展示整个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舞台。

(一)大学文化的历史记忆

我国近代大学创立之始,正是外夷横行、华夏多难之时,一座大学的历史浓缩着近现代國家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教育演进的历史。高校博物馆记录与保持着这些文化遗产、彰显着不竭的民族精神。大学通过校史博物馆追忆办学历史与发展沿革,让先贤的风采和薪火相传的精神深植于人们内心,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学者和社会公众被温暖、被感动,并在激励中不断前行;通过文化、艺术场馆搭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平台、融通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边界,召唤民众对梦想的坚持、对信仰的奉献、对崇高的不懈追求;通过特色专业博物馆,将展厅、图书馆、博物馆、自习室、会客厅融为有机整体,让每一个师生、访客都能品味独属于自己的那杯被大学文化冲开的香茗。

(二)无所不在的文化辐射

现在大多数高校不止一个校区,多校区办学模式虽然缓解了因规模日增导致的用地紧张,却容易拉大不同校区师生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各校区博物馆的适时建设、发展,弥补了不同校区、大学与社会可能出现的文化空洞,并逐渐成为社区的文化展示中心和文化活动的园地。沙盘模型、图文展示、专题视频、志愿者交流互动、临时展览的流转,让大学文化妥帖抚慰校区内动辄一两万人常住人口的同时,还惠及周遭社区居民。大学文化应该呈现为开阔的文化生活,富于文化趣味和创造心性的智识活动,一种“有文学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带给师生和公众的改变,才是大学文化想要抵达的终极目标。

(三)软实力带来的高情远致

QS全球教育集团是一个长期致力于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由其制定的评估认证体系不仅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据此发布的大学排名还是参与机构最多、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该评估体系对大学文化有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认证细则,具体到博物馆等艺术文化设施、展览展示及文艺活动都有量化要求。此类评估体系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既代表着国际对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软实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让高校博物馆日益成为大学对外展示的重要名片,更促进了大学和社会对大学博物馆软硬件设施与建设的关注度。高校和社会以大学博物馆为平台,将正规的大学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地拓展高校与社会互动的边界,从而更好地整合全社会的综合资源。

二、激活地域文化

朱晓明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三个趋同,即规划趋同、产业趋同和形象趋同。”为改变这一现象,许多城市希望通过博物馆事业发展来挖掘、凝聚、展现城市历史中最具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构建和传播城市品牌。

(一)文化地标背后的人文态度

高校博物馆往往收藏着地域历史幕后的故事,这些故事留存了记忆、启迪了人心,加强了民众心与心的沟通与连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二层,展示着西安标志性建筑报话大楼的巨幅图片和建筑设计技术负责人张剑宵老教授的简介,来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当年创新独具的升板结构如何开拓性地解决了地标建筑的技术难题,也对古代城市的历史象征钟鼓楼与新中国新西安标志建筑所形成的文化对照有了更深的认知。1959年动工兴建,1963年竣工使用,报话大楼是西安人民半个多世纪共同的大钟表,每逢整点奏响的“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即便如今依然响彻老城区,更回响在每一个西安人的心中,督促人们不得懈怠、不得止步、勇往直前。

而被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黄帝陵整修工程见证——轩辕黄帝陵修复规划沙盘被完好地保存在建大建筑博物馆中。这座凝聚着建大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沙盘,曾远赴京华进入人民大会堂,也曾随各种报道飘洋越海、行走八方。看着这座沙盘眼前似乎浮现出:30年前专家们顶酷暑、长跋涉,在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反复踏勘测量,终于发现岁月荒凉掩藏下的神秘风水线,使整个区域内山、水、景观、陵域完美融合联结在了一起。如今,黄帝陵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怀念人文初祖的最好承载,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认同的精神圣殿。

而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用了仅仅四年时间就成为与武大樱花一样神话般的存在。万林艺术博物馆本身就像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它毗邻碧波荡漾的中心湖,傲立钟灵毓秀的珞珈山侧,因着这山水人文的浸染和熏陶成为武汉地区人文情怀的精神殿堂。馆内常常举办艺术气息浓郁的摄影作品展、画展、文化展览,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又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力。博物馆除了陈列展览,还围绕展览主题举办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并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边看边听边学。万林博物馆自身和文化展览所体现出的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让她的美独树一帜,与武大、与江城的气质相得益彰。

(二)地域文化的护佑之所

高校博物馆注重发掘丰厚的地域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被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陕西秦腔博物馆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秦腔历史沿革、服饰乐器、典籍文档、著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秦腔班社,还陈列有陕西皮影、陕西木偶等文物和艺术品,为民众深入了解秦腔知识提供宝贵资料。多媒体试听区和戏剧互动演示区为古老艺术活化添加亮色。而西交大西部农民画展馆将传统剪纸艺术造型方法与绘画相结合,用黄土地上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生动热烈、绚丽多彩。

而厦门大学在三座校区内一共建立了10座展览馆,其中:陈嘉庚纪念馆翔实地展示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祖国的统一富强,特别是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光辉一生,还展示出海内外研究陈嘉庚的学术成果;人类博物馆,不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久负盛誉, 2000年更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博物馆名录。馆内收藏1万余件珍贵文物,既有中国文明史各阶段的文物标本,也留存了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物和东南亚大洋洲民族考古文物,此外还有来自西、南亚的宗教石刻,为中国海洋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物证。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博物馆在培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建立逻辑严密的体系架构,通过多重方式沟通过去与现在、融通宏观与微观。

(一)选址的解码

博物馆选址及博物馆建筑本身最能说明自身的心胸与格局。专家指出,博物馆选址应该考虑人文历史环境因素,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效以及博物馆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既展示了千年古塔、珍贵文物,又配以悠扬的雁塔钟声、秀丽的园林景观,令观者心旷神怡。高校博物馆虽大多坐落在校区内,但校址选择本就已注重了人文历史、公共服务等因素,因而博物馆的选址就更注重细节与品味。西北大学博物馆地处西南城脚,北面正对明城墙,与陕西大学堂旧址隔护城河遥遥相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内的几座博物馆,位于唐长安城的亲仁、永宁二坊之上。校史馆所处的安仁园,曾是“安史之乱”发起人安禄山的宅邸,后其宅邸被废,唐肃宗时重修为“回元观”,大名鼎鼎的国宝级碑刻《大唐回元观钟楼铭》1200年前就矗立于斯。西建大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所在地背倚秦岭,东依唐园,北望长安,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建筑外观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整体“九宫格”式的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相应成趣,呈现出浓郁的汉唐风韵。这些博物馆无论是其所在地还是建筑风格,都承载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与眷恋,彰显出担负历史使命的雄心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壮志。

(二)展中华文明,览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培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兼具教育功能和文化使命的高校博物馆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智慧路径。

高校博物馆不断提升临时展览的品质,首先是精选展览内容,主题涉及党史国情、文化历史、艺术等。党史国情展览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为更好地传递历史文化提供动力支持;历史文化展览关注展示特色、注重文化品位;地域文化展示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所有这些展示都是对“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最好贯彻,真正做到传承历史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其次,高校博物馆依托大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大型公益讲座,内容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为师生、公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的体系基础,让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文化盈心间。真正打通文理的界限,拓展知识的疆界,促进理工科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育全面的人。

高校博物馆始终秉承“传承历史文化,培育人文情怀”的理念,积极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养成氛围,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知”发展为“行”。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传递到社会不同角落,真正做到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与文化重构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穿透历史烟云、洞察世界大势后提出的倡议,这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也是一种更为开阔的世界观。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强国战略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是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高校博物馆既要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又要胸怀国际,将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科技成就通过高校博物馆平台予以展示、推介和吸收。

(一)国际视野与世界格局

当今世界各地的互相融通成为促进各自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汇聚先进理念和精英人才的高校博物馆自然要领风气之先。自2017年开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就开始共同主办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来自多个国家的大学博物馆及文博专家通过深度对话,尝试为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开拓新思路。国内数十所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接受国内外专家培训,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的性质与理念和建设与运营,不但广泛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博物馆及大学博物馆的运作与发展,同时还提升了中国大学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带来的是合作互鉴,得到的是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兼顾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的培训与互动也融汇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以全新的视角和姿态,用实际行动推动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二)历史的印迹与文明的交互

历史,以独特的密码记录下东西方在古丝绸之路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动人历程。而高校博物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留存历史、沟通文明、融通世界。

西北大学专门建立了丝路博物馆展出涵盖丝路前文明,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的象形文字印章及陶器,中亚巴克特利亚的合金印章,伊朗和阿富汗的琉璃器,国内外丝路古币、古丝绸以及汉唐陶器等数百件文物,用以揭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互鉴。

“敦煌文化艺术展——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丝路钱币巡展”“‘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国际书画展”,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紧紧抓住即将抒写华彩篇章的年轻一代,让海上丝路、陆上丝路、空中丝路在历史的遗存中交汇,让中西风物在东西相向的历史中走向传奇。而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引绳敷墨——丝绸之路陕西段建筑艺术展”为代表,将文化与技术完美结合,将建筑测绘成果公之于众, 展现建筑遗产的营造技艺、历史样貌与风格形式。

其實,所有的展示与努力既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将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人民连接在一起,更是要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奠定与经济体量匹配的文化力量,同时为探讨了数十年的中国文化出路问题找到了答案。

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未来,我们期待怎样去塑造中华民族的心理与文化记忆,以怎样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国自信和精神力量,需要每一个博物馆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注释

单霁翔:阳春白雪也可以喜闻乐见,《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8日11 版。

2 潘力、唐子晴、陈常松:智慧文博时代——多维度思考与文化传播力创新,《智慧文博——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潘力、施光海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8页。

3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4 单霁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5肖珊等:她的美,与武大甚是相宜,武汉大学报2018年5月21日。

*本文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思政项目,编号:SZ1715。

猜你喜欢

博物馆大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博物馆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