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陶器文化类型分析

2019-10-15贾钰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贾钰

[摘要]天水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早期农业文化,伴随着农业文化,境内的先民们开始制造并使用陶器。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陶器类型多样,很好反映了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麦积区博物馆;馆藏陶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的东大门。麦积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三皇之首伏羲在麦积区三阳川的卦台山上创制了八卦,为人类早期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渭河、葫芦河、耤河等河流贯穿麦积区的北部、中西部,形成了许多宽阔的河谷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堆积起来的黄土层,使得这里的河谷地带逐渐沉积为肥沃的河边台地。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使得麦积区境内河流台地上孕育出时代类型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麦积区境内先后发现了反映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如卦台山遗址、樊家城遗址、柴家坪遗址、张罗村遗址、马跑泉遗址等。在这众多的文化类型中出土了非常珍贵的史前文物,在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出土的陶器最具代表性,麦积区博物馆馆藏陶器也能充分的证明在距今8000~4000年,麦积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馆藏陶器与境内早期农业

陶器是人类利用自然物第一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实用性和欣赏性很强的器物,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开始从对岩石的认识探索转移到泥土上。为什么会有这一转变呢?

《易·系辞传》:“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土指土地,制成陶器的基本物质即泥土。人类从打鱼捕猎的游牧生活改变为农耕生活,也就开始了定居生活,即守着一块稳定的土地。这块土地可以农耕,可以养家畜,可以制作出可利用的器物,陶器正是在早期农业出现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产物。随着早期农业的发展,陶器开始步入的第一个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在1921年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是我国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仰韶文化陶器代表性强,且制作工艺相当成熟。馆藏的仰韶文化陶器主要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早期为绳纹,后有以黑彩为主的装饰纹样,器物类型较多,纹饰图案丰富,现列举分析如下:

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葫芦口尖底瓶为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器物,保存完整,为细泥红陶,葫芦口型,微哆口,溜肩,鼓腹,腹部以下逐渐收紧成尖底,腹部中间饰有一对器耳。此葫芦口尖底瓶从肩部至底部通饰右上-左下的斜向绳纹,这种纹饰也被称为是编织纹、席纹。有人认为这是先民们最早为了防火耐热将泥糊在藤萝筐四周,待火烤过后,就形成了最早的陶钵、陶盆等,而这些陶器上就会留有编织纹,之后逐渐掌握并熟练的使用编织纹来装饰陶器。(1)尖底瓶是中国陶器史上的一个特例,至于它的用途,最早的认同最多的一种说法是用作汲水盛水的一种器物。由于尖底瓶底部呈乳尖状,入水较为容易,进入水面后又因为水的浮力和尖底瓶重心的关系,瓶身会转成水平,横起灌水。但这种说法随着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实验,逐渐遭到质疑。此外,还有人认为尖底瓶类似于欹器,也有认为是用于祭祀等的说法。目前關于尖底瓶的用途争议较大,尚无定论。麦积区博物馆还藏有仰韶文化晚期的喇叭口尖底瓶,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尖底逐渐消失,这似乎也能说明尖底瓶作为汲水器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不管尖底瓶的真正功能是什么,它都能够证明麦积区境内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在原始农业的发展中有了定居生活,开始利用土地的实物资料。

麦积区博物馆馆藏仰韶文化时期的旋涡纹彩陶壶为一组两件。这两件旋涡纹彩陶壶均为泥质红陶,喇叭口型,微卷的平唇,颈部较短,圆鼓腹,腹部以下渐收为平底。颈部和腹部饰黑彩纹饰,颈部下端为两条窄带纹,肩部到腹部的纹饰为有圆点、三角弧线组成的漩涡纹,共三组。在旋涡纹间留有大量空隙,增强了旋涡纹饰的流动感。此组旋涡纹彩陶壶无论是器物的形制大小、泥质纹饰都几乎无差,充分表明了麦积区境内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制作陶器的高超技艺。而这种旋涡纹饰通常被人为是先民们对河流百川的敬畏之情。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灌溉,人的生存也离不开水,因此水十分重要。而在无论是现今还是史前文明时期,洪水作为自然灾害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一直为人们所惧怕,在仰韶文化彩陶壶上绘制有这种像水流中的旋涡一样的纹饰,正是反映先民们对水的孕育生命的崇敬与危害生命的畏惧之情。

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无论从其形制还是纹饰上,都能体现出麦积区境内的先民们脱离了渔猎生活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的稳定舒适的心情。

二、馆藏陶器中的原始崇拜

我们所看到的史前文明的彩陶上的纹饰主要为几何纹饰,这种几何纹饰的组合流畅优美,被认为人类早期最美的装饰艺术。但是这些图案纹饰的来源说法众多:如仰韶文化的旋涡纹被认为是模仿水流的旋涡;马家窑时期的同心圆纹饰被认为是模拟太阳,交叉的方格纹被认为是渔网等。目前学术界认为这种纹饰并不是为了使陶器更为美观的纯粹模拟先民们生活中的事物,而是“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2)这种图腾崇拜反映的是一种原始崇拜文化现象。

四大圈纹彩陶罐是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马家窑时期马厂类型的代表性器物。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大夏河、黄水流域一带以及河西走廊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中国彩陶的巅峰时期。天水地区先发现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可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石岭下类型。这件馆藏的四大圈纹彩陶罐即为麦积区境内出土的马厂类型的器物。马厂类型因1924最早在青海马厂塬发现而得名。麦积区境内的马厂类型陶器主要为红陶泥质,纹饰以红、黑彩绘制,黑彩较多,有神人纹、网格纹、四大圈纹等。这件四大圈纹彩陶罐器型较大,保存完整,红陶泥质,口部较薄、哆口,短束颈,大圆鼓腹,平底,腹部饰有一对器耳。口沿内壁有三角垂弧纹,颈部饰有带纹,腹部饰有黑红带纹组成的四大圈纹饰,四大圈纹饰中间均为横竖分隔的网格,每格均有一个圆点,整体就像撒开的有点状的大网,这种纹饰被认为是模仿青蛙在水面产卵后所形成的图案绘制而成。马家窑时期的先民们不可能只是无意的看到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只认为这种图案装饰效果好而大量绘制在陶罐上。这种四大圈纹饰的使用反映的马家窑时期先民们对于青蛙这种动物的崇拜心理。青蛙一次产卵非常多,在先民们心理象征着繁殖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