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名将达云和松山新边

2019-10-15王雪莲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王雪莲

【摘要】:凉州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相互交融的聚集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蒙古部落盘踞松山,时常侵扰甘肃河西边防,甘肃总兵达云,协同五路大军,收复松山,恢复边疆,修建城堡,移民屯田,在景泰至古浪一线修筑长城400里(新边),有力捍卫了甘肃边疆的稳定,为河西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明代人物;达云;松山新边;

明王朝建国后,为防止蒙古残元势力的侵扰,一直持续不断地通过征剿、防御、安抚、贸易等方式,维护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尤其在东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布设重兵,设置九边,修筑长城,移民实边,其中在甘肃,就设有甘肃总兵官(驻凉州),专门防御蒙古残元势力。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蒙古俺答部落崛起,多次以游牧、互市为名,入侵甘肃,越过宁夏、甘肃边境,侵占了大小松山(今天祝县松山和古浪县昌灵山),进而盘踞在青海地区,严重威胁到明王朝的边疆安宁。到明万历年间,朝廷决意调兵遣将,集中征剿,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到二十七年之间,击败了盘踞的蒙古部落,收复了青海、甘肃松山等失地,在甘肃新修建长城400里(新边),恢复了原有的疆域。指挥这场著名的 “松山战役”战役的,除陕西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田乐外,还有一名最为关键的名将----达云。

一、世袭武职,西锤名将

达云(1550-1609),明代凉州卫人,字腾宵,别号东楼,明万历年间名将,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史称其“勇悍饶智略”,“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官至甘肃总兵、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为明代甘肃边防立下了汗马功劳。

达云先祖,明初自哈密进贡,留居甘肃,试任百户,辈辈世袭,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达云承袭祖职,万历三年(1575),防守西州。时任甘肃巡抚侯东莱得知达云才能,选拔其管理当地互市。万历十四年(1586),升嘉峪关守备,十六年(1588)六月,升镇夷游击,十九年(1591)九月升永昌参将,不久辞职,二十年(1592)七月,起复为碾伯游击将军,二十一年(1593)调庄浪参将,二十二年(1594),调西宁参将,二十三(1595)年十一月,升副总兵,二十四年(1596)二月,升署都督同知,二十五年(1597)五月,升延绥总兵,督抚推荐转任甘肃总兵,挂平羌将军印,九月实授都督同知,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万历二十九年二月,升左都督,七月升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军中去世,赠太子太保。乾隆十四年(1749)《五凉考志.武威县志》人物志中,就记载有达云传记,把他列入乡贤,在武威修建有达府,今天的武威市有一条街道,还被命名为“达府巷”,在古浪大靖镇,有一条街,也被称为“达公街”,大靖青山寺烽燧,民间俗称“达公墩”。这些都是反映出当地人民对达云功绩的赞赏和缅怀之情。

二、南征北战,收复松山

达云一生征战边疆,其军事才能,在对残元势力湟中三捷和松山战役中,得到充分展现。河套蒙古部落,以互市和拜佛为名,多次进入青海、甘肃大小松山(今天祝)境内,经常侵扰甘肃各卫所,对明朝甘肃边防形成极大威胁。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驻牧青海的蒙古贵族永邵卜与他不囊,诱杀副将李魁于青海南川,副将李联芳也被蒙古拜巴尔所杀,朝野震动,边将蒙羞,骚乱时起,冲突不断。

面对严峻的形势,陕西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田乐决定驱逐青海蒙古各部于长城之外。万历二十二年(1594),骁勇善战的达云调任调西宁参将。万历二十三年(1595)五月四日,明军袭击甘浚山蒙古青把都部落,取得胜利。九月九日,驻牧青海的蒙古部落首领把都尔哈等,以为明军在一定在重阳节宴饮,拥兵直入南川。达云率领精兵2千人在要隘设伏,另调藏族部落绕出朵尔峡口外配合,首尾夹攻,一举大败进入南川的蒙古部落,斩首六百八十余级,获驼马兵器无数。蒙古首领把都尔哈正是杀害副将李魁的凶手,在这次战斗中被达云斩杀,这次胜利,达云被朝廷誉为“西陲战功第一”。十月,蒙古真相、火落赤等部落直逼青海西川。达云扎营西川康缠沟,大败真相、火落赤等部落。史称湟中三捷。通过湟中三捷,青海蒙古部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大部退出青海。

万历二十六(1598)年三月,李汶、田乐、达云集甘肃两河五道官兵,兵分五路,由西宁兵备右布政使刘敏宽,庄浪兵备按察使梁云龙,甘州兵粮分巡副使李景元,凉州粮储分守参议张蒲,甘肃总兵都督同知达云分别率领,合力围剿青海、松山等地的蒙古部落。达云率领甘肃副总兵马应龙,凉州副总兵王铁块,镇番参将万赖,洪水游击徐龙,镇夷游击朱启来,凉庄游击张守信等官兵一万多人,从古浪县泗水、黃羊川、黑马圈,庄浪(今永登),景泰洪水等地攻击松山阿赤兔部,直捣松山腹部黑马圈河等地,斩首阿赤兔部一千多名,俘获一万多名。同年,七月和九月,达云又两次用兵,彻底扫清了占据松山的阿赤兔等部落残余,收复疆域500里。

三、修筑边墙,建堡戍守

收复松山之后,陕西三边总督李汶专门向朝廷上报了一篇《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的奏章①,汇报说, “查得历凉(武威)之泗水,以至靖(靖远)之索桥,横亘不过四百余里许……勘得自镇番(民勤)以至中卫,烽堠相望,迄今旧址犹存……乃旧自永安(今靖远小口),历皋兰,渡河逾庄浪(在今永登)以至于凉(凉州区黄羊河),则一千五百里。舍此四百里不守,而欲守一千五百里之边,孰难而孰易?”,这篇奏章,非常清晰地建议朝廷,如果从兰州经永登,过古浪,直到民勤防守,需要补修长城1500里(旧边),而从靖远越黄河,经景泰,到古浪泗水新修长城(新边),只需400里,既节省了成本,也扩大了防守区域。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具体修建这400里边墙的任务,就有甘肃总兵达云具体办理。

“为筑边垣,分屯置戍。”②率领兵民夫役,根据各自防区,分段同时施工。修筑期间,他“夏不张盖,沐雨餐风,披星戴月,胼手砥足” ③,与将士同甘共苦,亲自参与筑边。同时,一方面指挥柴国柱等多次击退了进犯的蒙古部落,保障了修筑军民的安全。另一方面,他督促加快修筑进度,工程提前完工。共修筑靖远乌兰哈思吉开始,越黄河,经景泰、双墩、裴家营、大靖、土门至古浪泗水边墙,全长400里。史称“松山新边”。

松山新边筑成后,为了进一步稳定边防,达云进一步实施“分屯置戍”的军屯政策。开荒田,劝耕种,通商贾,建公馆、立仓廒,修庐舍,这一举措,改变了原来粮草转输困难、无法及时兑付军饷的难题,既增加了驻军收入,稳定了军心,也减轻了朝廷负担,还为后续大规模开展移民、屯田、实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遗存在古浪县大靖镇的《定松山碑》《松山平鲁碑》④,土门镇罗汉楼旁边的《大明碑》⑤,都记载了达云修筑边墙,修建城堡,兴修水利,移民屯田的事情。万历二十八年二月,陕西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赵锦等官员阅视松山新边,宣布新开荒田,永不起科,就是对达云修筑边墙、屯田政策的肯定和支持。刘敏宽称赞说“焕然太平之景象”,“允矣中华之胜观也”。

明史评价:“云为将,先登陷阵,所至未尝挫衄,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达云是研究明代军事防御、民族关系、长城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

【注释】

  • 唐海云纂修《古浪县志》,古浪县档案局2018年校点。民国二十七年(1938)

②刘敏宽《达氏家谱序》,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人物志820页,武威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印 三秦出版社出版

③刘敏宽《达氏家谱序》,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文艺志,武威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印 三秦出版社出版

④张克复主编《五凉全志校注.古浪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甘肃省古浪县委员会编《古浪名胜古迹选编》,2OOO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