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评不出结果才好呢许
2019-10-15石林
石林
前段时间,中国花卉协会邀请人们进行网络投票。是否同意推荐牡丹为国花。这个投票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
中国是个花的国家,共有多少种花,恐怕谁也说不清。那么,什么花才配称中国的国花?
这个问题把中国人难住了。1994年,中国举行盛大的国花评选,报牡丹为国花。兰、菊、荷、梅为“四季名花”。这应该说是照顾得挺全面,但终因分歧太大未做出决议,即中国至今还没有自己的国花。
事隔十多年,最近几年,每逢两会,总有代表和委员提出选国花,有关方面也动议评选中国国花。评选国花这种事,是盛世之举,说明中国社会已经走向国泰民安了。
是啊:中国这么大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国花。
但是,问题就在这儿,越是像咱们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理复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族众多的大国。越不好办这事儿。同样的道理,那些领土幅员不大、历史短浅、文化单一、民族结构不复杂的国家。很容易评选出自己的国花——人不多,意见容易统一,也容易照顾得周全,容易归拢出一个大家伙儿都接受认可的结论。
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义、精神象征。清代状元陆润庠有一副对联说得好:“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庄取达、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联语中,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和靖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等尽在其中。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的帝王和普通老百姓对花的态度基本一致,都喜欢牡丹花,它象征着富贵荣华,可以寄托对生活的祝愿。读书人、知识分子,即士子,并非不喜欢牡丹,“国色天香”四字就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只是,士子作为国家的良心和民族的元气,不贪图迷恋荣华富贵。而更看重磨砺意志、砥砺气节,因而更钟情梅花、菊花等。或者为人傲岸孤绝,不愿意从俗,以深谷幽兰自况;或出身寒贱、身在污浊,却不甘下流,亦不愿合污,以荷花自比。中国历史动荡,社会复杂,历朝历代得意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未能施展襟抱,因此,对牡丹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疏离,即心灵中共同的语言少。而对梅、兰、菊、荷等有亲近感,有情感的默契,有意志的知音、有节操的共鸣。翻阅中国历代咏花诗,咏牡丹的,佳句较少,而咏其他花的,则琳琅满目,不可胜数。
从花的角度,可以解读一部中国历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中国的国花确实不好选,把范围定得再小,都难以选择,一要原产地在中国;二要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大部分地区有影响;三要花品、花姿、花色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民族性格;四要用途广泛,自身价值高,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这么评选的。但是,没办法,中国的花太多了。尽管如此。也不好评。
清末,1903年,曾从外国俗,定牡丹为国花,1915年《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到了1929年,國民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也似乎论据乏力,后来也就没人再提了。选中谁,要解释,要理由,要让别的花和其他人信服,惜言之无物,故行而不远。
中国就一直没有国花。其实,没有国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没有国花,于国家主权无碍、于民族精神无碍、于国势前程无碍。上面说了。越是咱们这样的大国家,越不好评什么之最。好花太多,一时难以取舍;挂一漏万,不易区分贤愚,是好事儿。
连美国这样历史短暂的国家,评选国花,也争论了100年之久,到了1986年9月2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才通过玫瑰花为美国国花,且对不同颜色的花做了不同的语义解释。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评选国花这个事儿,不妨认真进行,广泛发动,全面讨论。
我的意见是:永远评选,认真评选,但不一定能评选出结果。甚至最好不要锁定在某几种花上。更不要违逆人心,强行颁布结果。评选的过程,就是中国人与花更加有意识地“天人合一”的亲近和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评选中国的国花把中国人难住了。这不是什么坏事。也不必纠结。永远评不出结果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