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摄影师眼中的新中国

2019-10-15巴斯

环球时报 2019-10-15
关键词:开国大典苏联纪录片

巴斯

编者的话:近日,一部制作耗时一年半,反映70年前中国的珍贵新闻纪录片《中国的重生——苏联摄影师眼中的中国》,在俄罗斯主流电视频道首次公映,引起巨大轰动。这部纪录片用彩色胶片记录了开国大典、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还展现了1949-195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历史样貌。此片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俄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而推出的。

很多开国大典的镜头从未公开过

1949年7月,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中共中央派刘少奇访问苏联,说明准备建国。随后,苏联派来一个以西莫诺夫为首的17人摄影组,拍摄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些苏联摄影师中很多人都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他们前后一共拍摄了2000多分钟的素材,制作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了的中国》等5部纪录片。

开国大典是这些纪录片中的重中之重(如图①②)。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开国大典都是黑白纪录片,但事实上,庆典当天共有两个摄制组在拍摄,一组是中国的,来自东北电影制片厂,用的是黑白胶片;另一组来自苏联,用的是当时比较罕见的彩色胶片拍摄。

中国高层给这支苏联摄制组很高的拍摄权限。他们被允许登上天安门城楼,包括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是他们的拍摄对象,这些领导人甚至还会听摄影师的话做一些配合。这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视频。此外,在地面还有一辆小吉普车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建了专用的高台。有趣的是,从苏联摄影团队的镜头中,还能看到中国摄制组的面孔。

这部纪录片声音和画面都很清晰,甚至能听到机器均匀的运转声。由于两个拍摄团队各自取景不同,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之前没有看过的画面,比如周恩来站在城楼上开怀大笑,还有朱德、陈毅、刘少奇、贺龙、宋庆龄等人的特写。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说“在黑白版本中,拍摄的镜头是众所周知的。但事实证明,有些镜头没有公开过。其中包括很多毛泽东本人的镜头,比如他和其他人在非正式场合交流,谈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言。”

苏联摄影师们干劲很大,他们从领导人讲话、升国旗、乘车检阅军队、游行,一直拍到晚上的焰火表演。深夜,他们才抱着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宾馆。但可惜的是,后来苏联摄影师抽烟不慎引起火灾,把大部分彩色胶片烧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看到的开国大典画面都是黑白片的原因。据悉,犯错的苏联摄影师回国之后受到严厉处分。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能看到一些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其中包括原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齐赫文斯基。由于中苏尚未建交,因此他换了个身份,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据他回忆,周恩来在钟楼上递给他一封希望中苏建交的信。他立即译成俄文,让使馆工作人员发密电回莫斯科。随后,斯大林立即指示苏联所有的报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并宣布苏联决定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时差的关系,10月2日这一消息正式公布。苏联也就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该片还采访了一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俄罗斯亲历者和中国通。如采访了《俄罗斯报》观察家、1953至1960年曾任《真理报》驻华记者的奥夫钦尼科夫。他说,他见到了毛泽东,还用手碰了碰他。毛泽东认出了他,向他挥了挥手,显得很平易近人。毛泽东还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欧福钦,意思是欧洲幸福的特使。欧福钦评价说:“中国人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们一直善待并珍视本国的历史,他们擅长寻找新的增长点并抓住机会。与此同时,从不忘却历史,这是中国人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品质。”▲

七十年前的上海“对比强烈”

片中还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市井生活。以上海为例,透过镜头可以看到,一方面上海是十里洋场高楼林立,各国势力划界而治歌舞升平,另一方面却是中国人民极度贫穷的真实面貌。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城市,繁华和贫困并存(如图③)。有几个场景令这些苏联摄影师感到很震惊,一个是到处都是人力拉着的黄包车,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居然还有这种“人力出租车”(如图④)。车上坐着外国人、富有的中国人,这是很流行的出行方式,但“骆驼祥子”们生活十分困顿。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两个苏联外交人员着急回家,他们本来不想坐人力车,但是一个车夫恳求道“坐车吧,否则我没钱挣。”苏联人拒绝了,但是车夫还是一把把他们拉进车里,然后撒腿就跑。可见当时的社会底层是多么贫穷。彼时上海街头既有摩天大楼,又到处都能看到衣衫褴褛的人们在磕头乞讨。码头上是出卖劳力的工人,赤裸着上半身扛着沉重的货物,只能挣到很微薄的工钱。

大量的居民生活在肮脏、贫穷、匮乏的贫民窟里,捡拾垃圾,捉衣服上的虱子。可即便是那些歪歪扭扭的土坯房也不是人人都能住得起的。一些人因为没有房子,一辈子只能在船上生活,生老病死都在船上。还有些赤贫的人干脆睡在马路上,用帽子盖在脸上。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眼里充满着冷漠、麻木和绝望。这是新中国解放前的至暗时刻。这是陌生的中国形象,所有这些都令苏联摄影师感到非常震惊,也令今天的俄罗斯观众大为吃惊。

与中国人贫困交加相对应的,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领土。该纪录片介绍说,当时英国试图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是亲苏的北中国,南方则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把持的南中国。英国人甚至从未想过自己会离开上海。当时中国失去了主权,失去了独立性。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纷纷“粗暴地”在上海设立租界。透过镜头可以看到这些租界的门口上写着这是“某某国财产”,高墙耸立,众多卫兵把守,而高墙之下则是磕头乞讨的中国难民。一块用中英文写着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格外刺人眼目,后被愤怒的中国人拽下。

除了上海,该片还记录了当时的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市井生活,比如从空中俯拍北京,看到满城都是低矮的平房,只有故宫和白塔十分显眼。跟上海的西化风格不同,北京荟萃了各地传统文化,显然更中国。

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说,纪录片里还专门记录了早期的北京城墙。但是这些城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设环路时被拆除了,只有三段保留了下来。他感慨道“这绝对是一部精彩的编年史,因为70年前的中国已经消失。”这也正是该片的伟大之处,记录下70年前的真实场景,和今天形成巨大的对比。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说“或许,只有在目睹了当年的画面之后,我们才能最真切地理解中国在这70年间创造的奇迹。”▲

这些影像为何尘封几十年?

这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发现实属偶然。该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历史频道的主编。他说,大部分画面都没有公开过,只有部分片段被用于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些纪录片资料在斯大林去世后一直被秘密封存,很少有人看过。苏联时期,只有获得批准的人才能查阅。中苏关系变冷之后,这些素材也就被封存了,一封就是几十年。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开国大典,还展现了庆典之后举行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独家画面,从未对外公开过。从镜头中看得出共和国的领袖们神情放松,会议室很简朴。朱德举起茶壶为大家倒茶水,毛泽东吸着香烟,大家笑容满面,气氛十分融洽。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说:“他们看上去都非常普通,但在他们朴素的外表背后,是对国家疾苦、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最深刻洞悉。”

纪录片里还记录下一些从未公开过的有趣画面。比如1949年12月,大批中国民众前往苏联驻华大使馆庆祝斯大林生日。人们带去了大量礼物,如有斯大林头像的盘子、寿星模样的瓷器、旗帜、书法作品、寿桃等食物。随着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向中国提供5年期3亿美元的贷款,还援建了50多个企业。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俄语,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人甚至还学起了俄罗斯民族舞蹈、俄罗斯歌曲。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称苏联为“老大哥”。

纪录片还记录了毛泽东出访苏联这一重要事件。毛泽东于1949年12月16日至次年2月访问苏联,旨在商谈两党两国之间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了解苏联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商谈和签订有关的条约和协定。斯大林汽车厂是他重点参观的工厂之一。他当时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在回到中国后,毛泽东在东北局的高级干部的一次会议上,揭秘了他当时的感受:“我们看到这些工厂,好像小孩子看到了大人一样,因为我们的工业水平很低……他们现在的许多大工厂在十月革命时很小或者还没有……而现在一个工厂一年能造出几万台汽车。这一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从极小的修理汽车、修理飞机的工厂发展到制造汽车、制造飞机的大工厂。”随后,他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设想纳入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此举大大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苏联纪录片
Rough Cut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武装保护苏联
10月历史大事记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雾在做迷藏
(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