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5例临床观察
2019-10-15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45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一种脑卒中后出现的重要并发症[1],发生率约为12.5%~70%,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肩关节疼痛、脱位、手腕关节肿胀疼痛、上肢活动受限和皮肤改变等[2],最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左右,由于正常人群中上肢和手部的精细动作与日常和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因此脑卒中后SHS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3],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5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为对象,观察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为调查对象,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进行,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5],SHS的诊断及分期参考相关文献[6],纳入标准:①18~70岁,性别不限;②符合脑卒中后SHS的Ⅰ、Ⅱ分期标准;③脑卒中时间≤3个月;④生命体征平稳、愿意参加本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肩周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上肢骨折等原因引起的上肢及手部活动异常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③意识不清、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以及感知觉异常者;④依从性差或无法完成随访者。将调查对象按入院顺序依次编号,利用SPSS22.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1.92±9.69)岁;病程17~56 d,平均(36.58±13.17)d。观察组男40例,女15例;年龄43~74岁,平均(62.35±10.78)岁;病程19~58 d,平均(35.46±14.6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方案获本院伦理委员批准后实施,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维持心肺功能、血糖、血脂控制、呼吸和泌尿系统等抗感染、神经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包括正确体位摆放、避免腕关节屈曲、冷热水交替浸浴、主被动运动等,鼓励患者进行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动作的精细化程度,每次训练约60 min,每周5次,持续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选穴包括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等,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使肘关节处于伸展状态,手指为半握拳状,对上肢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将0.34 mm不锈钢毫火针(厂家:深圳恩明特色医疗有限公司;批号:20180112)下部针体于酒精灯外焰加热至红亮后,迅速垂直点刺各穴位,留针时间保持约30 s后迅速出针,之后用蘸有适量万花油的消毒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和出血,之后患者休息约15~30 min后治疗结束,隔天进行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以下指标评价: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Pain Score,VAS)量表:VAS评分时采用一根两端分别标有“0”和“10”的标尺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得分范围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况越严重[7];②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upperextremity assessment,FMA)[8],用于评价上肢运动功能,共33个评价项目,得分范围0~66分,得分越高,代表被测对象上肢运动功能越好;③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hand Syndrome Score,SHSS)量表,分别从感觉和痛觉过敏、肢体水肿状况和肩部运动范围评估SHS的严重程度,得分范围为0~14分,得分越高,表示SHS越严重[9];④临床疗效:好转率为SHSS量表治疗前后得分差值占治疗前得分百分比。治愈是指患者症状、体征消失,主要检测指标基本正常,好转率为90%~100%;显效是指患者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主要检测指标明显改善,67%≤好转率<90%;有效是指患者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主要检测指标部分改善,33%≤好转率<67%;而无效是指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恶化,主要检测指标无改善或加重,好转率<33%。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的合计[10]。
2 结果
2.1 两组VAS、FMA、S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VAS、FMA得分和SHSS得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FMA、S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有关SHS发病机制与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不同的研究学者有不同看法,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SHS是由包括神经源性损伤、交感神经系统失调、周围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相应描述,属于中医学“痿证”“经筋病”等范畴[11],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致使脉络不通,中风后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肢体经脉被阻,久病血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于肌体的肌肉关节,气血难达末梢而筋脉骨节失养,患者可见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临床症状,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法[12]。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运动感受器的电神经传入以及大脑皮层神经信号的传出活动有益,因而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功能重建[13]。康复训练过程中正确体位摆放可以防止患者肩关节损伤及疼痛,避免腕关节屈曲,对保持患者腕关节适度背伸有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静脉回流及防止腕关节损伤,冷热水交替浸浴通过不同温度的水对患者手部刺激,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患者主、被动运动可以促进脑卒中后SHS患者血液及淋巴循环功能,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患者肌肉韧带挛缩,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肌肉运动对维持正常的肌张力、有效防止肩肘关节粘连有积极作用,因此,康复训练治疗对减少脑卒中后SHS患者的痉挛、积极降低肌张力、减少肢体残疾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刘结梅等[14]研究认为,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SHS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本调查类似。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比单一康复训练效果更优;肩髃穴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等病症,可治臂痛、肩重不能举;曲池穴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病症;外关穴可治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等;合谷穴可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毫火针能够通过刺激机体相应的穴位,激发体内阳气,从而调和脏腑机能,对脑卒中后SHS患者起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的作用,徐展琼等[15]的研究也证实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SHS的有效方法。有研究显示[16]采用火针快速刺入穴位后,对改善穴位附近的免疫介质浸润、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具有良好作用,并且火针独特的温热刺激对减轻机体疼痛有调节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SHS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的调查研究,论证强度不及多中心研究结果,其次,调查时间较短,评价指标有限,长期疗效还有待将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