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水稻陵优2064的选育
2019-10-15
(1.黔南州种子站,贵州 都匀 558000;2.德江县种子站,贵州 德江 565200;3.贵州兆和丰水稻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贵州 都匀 558000;4.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贵阳 550008)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1]。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上,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在生产应用中,一些杂交水稻因适应性受到限制,尤其是长生育期组合,由于耐冷、抗寒能力差,丰收年景高产丰收,异常气候年份产量极低,表现出高产而不稳产的现状[2]。选育抗病、早熟、耐寒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组合及亲本的选育过程
1.1 不育系陵1 A的选育
陵1 A[3](原名37 A)系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1998冬在海南用9409 B(大粒B/植99//地谷B)为母本、K 17 B为父本杂交,1999年夏用(9409 B/K 17 B)的F1与中9 B杂交,通过1999年冬在海南加代种植F1代,2000年夏在重庆涪陵龙潭稻瘟病圃种植F2代并选择综合性状好的28个未感病单株,2000年秋在28个株系中选择22个单株与中九A测交以转育三系不育系;通过苗期抗性鉴定、成熟期抗性鉴定以确保各世代用于回交的保持系单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性;结合海南加代、育性检测、测交一代优势比较,于2004年夏在涪陵获得一个基本定型的叶瘟颈瘟均为1级、综合性状好的株系。此时不育系已回交7代,保持系加代到F10代。其不育系按田间号定名为陵1 A、保持系为陵1 B[3]。不育系陵1 A为广适性抗稻瘟病不育系,配合力较好,在长江上游除自育品种外,先后与重庆、四川、贵州多家科研单位合作育种,审定有陵优2号、陵优5240、陵优815等品种,应用面积较广。
1.2 陵优2064及LDR 2064选育
陵优2064(原代号LX 2064)系外引抗稻瘟病不育系陵IA×LDR 2064组配的组合。LDR 2064为自育抗病、抗寒优势恢复系。该组合于2015年进入贵州省种子协会组织的联合鉴定试验,表现突出,2016年推荐进入贵州省区域试验,2018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基本符合预期抗病、抗寒、高产的性状,较为适宜贵州水稻种植区域种植(图1)。
2 特征特性
属早熟籼型三系杂交稻。全生育期为151.1 d,比对照香早优2017迟熟0.1 d。株高101.5 cm,株叶型较好,茎秆较粗壮;叶色浓绿,剑叶挺直;叶鞘、叶缘紫色。分蘖力中等,有效穗14.5万·(667 m2)-1。穗型大,穗实粒数为191.6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7.9 g。粒型较长、粒重较大,颖尖紫色、无芒、后期转色较好。201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试为国标3级,米质主要指标为:出糙率79.8%,精米率73.5%,整精米率66.6%,垩白粒率10%,垩白度3.2%,粒长7.2 mm,长宽比3.2,胶稠度74 mm,直链淀粉含量15.0%,碱消值级5.0,透明度1级;食味鉴评78.3分。稻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感至感。耐冷性鉴定为较强。
3 产量表现
2016年初试平均产量691.24 kg·(667 m2)-1,比对照香早优2017(ck)增产10.64%,增产点比例100%,达极显著水平。2017续试平均产量560.35 kg·(667 m2)-1,比对照香早优2017增产3.83%,增产点比例85.7%,增产不显著。2年区试平均产量625.79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7.49%,2年累计增产点比例93.3%。
陵优2064及LDR 2064选育过程
表1 陵优2064区试各点与对照产量比较
注:“*”表示5%差异显著,“**”表示1%差异极显著。
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04.26 kg·(667 m2)-1,比对照香早优2017增产2.48%,增产点率80%。
4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控制秧龄。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苗期、破口期、齐穗期注意稻瘟病防治,分蘖期、孕穗期注意稻飞虱、螟虫防治。注意稻瘟病和其它病虫害防治[4]。
5 制种技术要点
在贵州制种,父本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母本在6月上旬播种与父本播种时差为50~55 d,叶差为9.5~10叶。培育适龄壮秧。合理行比,父母本行比1∶(10~12),父母本间距26.7 cm,父本株距23.3 cm,母本株行距13.3 cm×16.7 cm,每穴插2~3粒谷苗,母本插足2万穴·(667 m2)-1以上;父本也可双行植,规格为23.3 cm×26.7 cm,父母本行比为2∶16。科学肥水管理,合理使用“920” 。除杂保纯,注意病虫防治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