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9-10-14崔伟
崔伟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协同视域出发,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并在分析其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的放矢的专业教育、能力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教育等践行途径。
[关键词]协同视域 大学生就业 就业教育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065-04
就业一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二战”之后,风行于整个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到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对就业问题极为看重。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正是因为这样,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因素协同努力,构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关系。
一、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具体教育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一)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协同视域下的专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视域下的专业教育,而且要协同各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专业教育。諸如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下的高等教育,同时应该尽量改变大众的教育观——高学历观。高校可以通过经济策略来调整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从而使得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状况有所改变。与此同时,政府层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介入高校专业的设置、调整,对此进行引导性调控,以平衡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教育
目前的高等教育,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职业教育相挂钩,但却不是完善的职业教育。相对于中职、高职教育而言,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倾向并没有那么明显,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有着极大的缺陷。而与职业相关的教育,一般仅局限于职业资格证考试和就业指导教育。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在协同视域下进行大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确保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结合自身专业顺利实现就业。因而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核心,关键在于提升其就业能力——理论掌握能力与实践操作及岗位实践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地实现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教育模式的出现是由大学生就业形势所激发,但却也是创新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创造大国的需要。从内容来说,创业教育虽然与专业教育相区别,但二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创业教育从1997年才开始开设,尽管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创业教育是由单一的教育主体所决定的。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创业的宣讲,换言之,创业教育是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进行的,使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既不能在专业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更没有将其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从这一层面分析,创业教育必须要在协同视域下进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四)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是专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当前很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其中的突出表现是未将就业教育与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一定要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具体来说,院校首先要利用大数据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实现就业信息化。除此之外,就业教育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即必须要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协同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教育质量。
二、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可能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仅仅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却没有真正在协同视域下来进行就业教育,没有将就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相挂钩,才导致了就业教育质量低下。当前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成为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供给侧改革,地方院校的职能转变
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引导理念,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一环节中,创新是最核心的要素。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市场转型与市场预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极大,而且社会对大学生的毕业期望越来越高。但是因为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完成转型,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偏弱,职业目标模糊,加之求职心态失衡,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供给侧改革理念要求地方院校的职能发生相应转变,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理论知识高于专科生、操作技能也能与专科生相媲美的本科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人才市场透明化趋势明显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因此,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就业导向必须鲜明,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就本质而言,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差距才变得渐趋严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信息,能够通过软件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和筛选,从而提升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成为可能。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极大关注,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探求专业领域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练习机会。实践练习机会的增多,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弥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增强就业能力。最后,创新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就业的过程。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符合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关键在于有效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得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有效联系,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一)有的放矢的专业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精准分析成为可能,这就带来了有的放矢的专业教育,使得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增强了专业教育的目的性,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1.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订单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产生的。但是,目前订单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没有广泛地运用于高等教育之中,尤其是本科教育。高等教育应广泛推广这一模式,充分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2.基于岗位应用能力开展专业教育。首先,明确岗位应用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因而能更为精准地明确专业需要,然后根据这种需要来进行专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明确专业教育的取舍。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一种全面的专业教育,但是在岗位应用能力视角下,其不仅要求相应的人才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内容,更要有所取舍。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其所需求的专业能力,仅仅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因而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岗位应用能力之外的专业知识传输,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的需要,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能力导向下的职业教育
正是因为实现了人才的精准培养,才使得高等教育能够紧紧地将高校与企业结合起来,能够在具体的岗位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提升岗位实践能力。
1.顶岗实习机制的建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必须将具体工作内容纳入大学生实践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岗位之中,运用专业知识,才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岗位所涉及工作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
2.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急速扩招给专业师资队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虽然目前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有所发展,队伍正在逐渐强大,但高素质专业师资仍不能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院校必须要大力引进高级人才,充实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此外,我国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实践操作师资队伍更为缺乏,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其实践教学大多在实习阶段进行,主要是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之后在实习单位的教师带领下进行,这些教师一方面因为具体的职位限制,不能很好地引领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因为教学任务,导致其不能真正地放手让实习生参与教育教学,限制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实习指导教师,切实让大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提升其岗位能力。
(三)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在就业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深入了解创业领域所涉及的行业及发展趋势。
1.更新创业教育观念,以就业导向为基础。传统的创业教育,过度关注创业本身的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泛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方式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却也有着无的放矢的缺点,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协同视域下的创业教育,要求在传统的就业教育下实现创业教育,其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成为主动创造岗位就业,以这种方式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院校必须要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的用人结构和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从而对用人单位能够有全面了解,然后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整合创业教育资源,拓展创业教育思路。诚如上文所言,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关键在于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就大多数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院校而言,都有着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目标。有鉴于此,院校的创业教育必须要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实现创业教育本土化。创业教育本土化,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拓宽创业资金渠道,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投入,从而使得大学生创业落实在操作层面;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深挖本地资源,并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运用到创业教育之中,开拓创业教育新思路。
(四)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的关键在于职业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就业指导之中,很多时候是过度关注理论培养。协同视域下的就业指导教育,关键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必须将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育内容的“三三三”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就业指导教育,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育内容的安排,必修要践行“三三三”制教育模式。首先,要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进行就业指导的理论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并能够借助这些理论指导自身实习发展。其次,要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进行实践学习和具体操作,促进学生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从而提升职业能力。最后,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实战训练。实践操作,毕竟是一个模拟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具体的岗位情况依旧存在着差距,因而,学生必须要深入具体的岗位,进行实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职业能力。
2.师资队伍的“三三三”制构建模式。在很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尽完善,而职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依靠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即理论型教师师资队伍,应该占所有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而在实践教学之中,就业指导教师比重也必须占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帮助完善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在具体的岗位实战之中,也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师资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和带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只有使师资队伍构成能够形成如上所述的“三三三”制模式,才能最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3.教学场景的“三三三”制职业能力提升模式。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因而必须丰富教学场景,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岗位操作三种场景都有效结合,并合理安排时间,做到课堂教学时间三分之一、实践模拟实践三分之一、岗位操作时间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高教发展研究,2016(3).
[2]陈乐.浅析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20).
[3]馮晓虹.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
[4]胡昌建,张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论[J].职教论坛,2015(26).
[5]王大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6]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7]张海燕,吴志宏.协同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8]张万兴,冯艳博,李润红.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