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应用情况
2019-10-14张晓艳
张晓艳
摘 要:以德树人,德育为重。一个人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基石,高尚的品德指引我们奔向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成就,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而低劣的品格会影响他人,危害社会,甚至对整个国家造成灾难。品德是一个人的基石,品德是靠日常去养成的,它彰显于于身边的一点一滴,表现在对他人的每件事中,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其他课程一样教会学生们知识,但它又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带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性质,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优化学生的整体品质,力争通过德育教育为国家输送一位又一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提倡品德道德修养,升华每个人的心灵。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载体,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应用情况的这一问题进行一番详细的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分析;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遵循学科的本身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教师要以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为原则,优化课程的设计,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身边时政热点新闻,开展班级互动实践课堂以及建构高效课堂评价机制,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分析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关注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情绪容易发生极大的变化,容易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个较强的波动,学生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进行争吵,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打架现象,这都是一些教师应当制止的叛逆行为,因此,在这个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特征,课堂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些学生认为这不是主科课程会不认真听讲,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的真实案例,没能很好地体会道德培养对人生的意义,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兴趣不高,一方面是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教师教学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一个文科性的课程,出现的文字较多,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背诵。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科学,对于需要背诵的原理直接呈现,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性讲解,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不会理解透彻,自然也没有兴趣背,因为不理解,背诵效率也不会高,这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课本中出现的法律原理与常识,教师应该进行生动的讲解,不应是机械的灌输,那样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倦怠情绪,学生难以主动性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提升道德品行。
二、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实践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是应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来临的时代,传统课程一味的讲授式教学,不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构建的课堂通过出示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视听效果。比如在讲述一个基本的法律知识点时,面对几乎没有法律基础的学生来讲,教师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显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件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得出自己的学习体验。教师再结合课本来回扣知识点,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的记住这个法律常识,这比直接叙述要生动很多同时也加快了教学的节奏。符合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创新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解《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开展了声色结合的多媒体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笔者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多幅图片,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美丽中国,实现好我们的中国梦,图片中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保美丽的生态环境,这些中国的“大美”让学生得到了很多新鲜的体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声色结合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江河山川的变化与综合国力的发展。这符合了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多媒体呈现贵在精,而不在于多,贵在适合,而不在于华丽。
(二)结合身边时政热点新闻,扩展学生知识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和学习思考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可以在一堂课讲完之后进行升华式教学级,可介绍一两件当今的时政热点进行课堂的延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真人真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思想品德好的人物,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介紹一些目前的大案、要案,既让学生知道了这些知识不是白学的,是有真实案例相对应的,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身边事,而不再是机械式的课本教学,这会提升学生的自信。
例如,在讲解《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笔者开展了时政新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引入了近期热门的事件,由于最近接连发生研究生跳楼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导师不可告人的面目,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来讨论“学历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并着重讲解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合法的保护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设计社会时政新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拥有德育性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时政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带动了积极的氛围,贯彻了“通、实、趣”的三字教学方针,参与度高的新闻可以很好的贯穿课程,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之热情。
(三)开展班级互动实践课堂,提升育人效果
开展班级互动实践课堂可以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因材施教,发现每一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3至5人的活动小组,开展如阅读与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关的书籍活动,带领学生签字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地,开展一些辩论赛、班级对抗赛等活动,真正落实课本中的内容到实际生活中,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班级互动实践课堂的教学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品行。
(四)建构高效课堂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兴趣
更好地总结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建构高效的课堂评价机制,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这可能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道德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师在在进行作业评改时,要在学生正确的题目上写出鼓励的评语,而在错误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写错的原因,当课堂完成小组讨论活动后,教师可以学生进学生进行双向的点评,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变化,不要只关注成绩,而应关注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思想道德是不是有一个显著的提升,法律知识是不是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更好的内容去提升学生的兴趣,提升整体的课堂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确立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类型、高质量、民主化的教学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葛维佳.增进初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八年级《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6,33(06):49-50.
[2] 何宁,庄坚俍.初中道德与法治:把握核心素养,强化单元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06):64-67.
[3] 黄雅倩.初中教材中性别角色分析——以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