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教学问题与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2019-10-14孙宇
孙宇
摘 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术这门学科在教学中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学校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学校提高升序率的关键。因此,文章对核心素养下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制订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培养对策,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水平。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充分认识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课改问题与对策
引 言
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索和积累。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适宜的学习环境,并制订相对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拓展资源,让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传统教学中认为“学好数理化”,掌握“语数外”就是完成了学习目标,家长们也会觉得这才是学习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新时代检验人才的标准早已不仅只是应试科目的达标,对学生思想道德、审美培养等教育也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教育观念存在意识偏见。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并且这种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本能的对语数外、数理化之外的所谓副课存在意识上的误解。即使少数人支持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也仅仅是因为其是学习压力下的娱乐性课程,艺术类的学生才需要重视。
(二)学校教学安排的忽视。新课改虽然对美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很多学校还没有真正的落实进行。例如,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学校对美术课程安排少、美术课程评价没纳入教学评价之中、选择美术教师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学校不积极落实美术教学,美术鉴赏课程就无法真正灌输到学生家长的理念中去,这些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只是效果没有立竿见影而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升学压力是一个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也需要教育从上层便进行逐步的改革。重视初中美术教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会促进教学质量整体的提升。
(三)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缺乏过渡性。除了各方观念的不认可,美术鉴赏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之前长久的不重视,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需要逐步过渡,否则不仅学生对课程内容不适应,老师也会短期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任何新事物的普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初中美术鉴赏课程也是如此。很多美术老师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存在专业不达标、理论不完善、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其对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能快速适应。这就需要各方积极理解新课改,逐步完善存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推动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高质量运行。
三、新课改下优化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
(一)创设情景教学。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创设出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美术在初中升学考试当中占的比重不大,所以很多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并且开始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话、看与美术无关的课外书籍。这些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验着广大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智慧。如果学生对美术课堂毫无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无法开展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趣味教学,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把学生更好的引入到美术课堂。合理选择教学情景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去看关于美术方面动漫,让学生体会到里面人物是利用什么绘画手段并且勾勒出来的。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学才能进一步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还包括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美术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唤醒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对问题进行事先设计,达到提问的目的和效果。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设计一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太过简单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问题的答案一定不能是固定的,这种问题特别不适合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越开放,学生就越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学习的途径也会变得越来越广泛。不同的学习途径得到的学习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不同的见解当中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一定要唤醒学生的审美和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欣赏许多的美术作品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个人喜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不一定所有的教材都适合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选择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并且吸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到作品的表面,要能够透过作品的表面去感受到作者想要给大众传递的美感。这是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美术学习的精髓所在。不管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教师都要给学生提供感受美术魅力的机会,让他们不断的接触各个国家的美术作品,感受不同国度的美术画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审美标准,丰富自己的核心素养并且向更高的领域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是否科学,不仅取决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还涉及到了對兴趣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摒弃传统、陈旧的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力求避免将上课上成单纯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的课。换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在意识,美术教师必须加以深入挖掘,使得学生的美术学习机会“活”起来。这方面的典型即为上课之中对于课件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而借助于多种媒体的手段,教师既能够将课堂内容跟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又能够对课堂的气氛起到活跃的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美术教师需要深知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师生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水平,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想象的平台,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化先进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自觉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解决和处理问题,强化学生的审美判断以及创意实践,确保学生可以在体验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 袁小娟.审美教育,艺术熏陶——基于美术专业素养的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17-118.
[2] 陈圣方.浅谈初中美术校本活动课程的设置[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70-171.
[3] 孙冰艳.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困境与应对[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