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认知机制的解读

2019-10-14李莹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形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咏水仙》 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及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旨在揭示诗歌中的认知机制,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经典诗歌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以及诗人的内心思想情感,同时也为诗词的赏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咏水仙》;意象图示;图形-背景理论

一、理论基础

1.1意象图示

Lakoff和Johnson最早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一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形成概念、建构范畴、理解意义、分析隐喻、进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意向图示经过一定的发展,也不断地扩展到一些学科領域的研究中心,如心理语言学,语法理论等。

意象图示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图示:

(1)部分—整体图示。该图示涉及生理或隐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中心—边缘图示。该图示涉及生理的和隐喻的中心与边缘,从中心到边缘的距离范围。

(3)容器图示—该图示涉及生理的和隐喻的界限、闭合的区域或容器,或者不闭合的范围或容器。

(4)垂直图示—该图示涉及“上”和“下”的关系。

(5)标量图示—该图示涉及生理或隐喻数量的增加与减少.

(6)路径图示—涉及从一点到另外一点的生理或隐喻的移动,由起点、终点以及系列中间各点组成。

1.2图形-背景

图形-背景原本是心理学中的概念,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次提出。心理学家主要将该理论用于研究人类的知觉以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等方面。简言之,图形是认知的焦点,而背景则是用来衬托图形的环境。图形与背景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在不同的视角下可发生变化,甚至互相转换。认知诗学正是借用了图形-背景这一概念来研究文学文本。图形-背景是文学文本分析时所应关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也就成为认知诗学里最基本的概念。图形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因此它成为能引起注意的焦点。由于背景在认知中处于非凸显的地位,它在认知中充当了参照物的成分。作者在创作时,会根据创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图形和背景,使作品的维度和层次更加丰富。

二、《咏水仙》诗歌研究现状

近十年华兹华斯诗歌研究聚焦于比较研究、诗学、生态批评、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方面(Lu,2018)。作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代表作,诗歌《咏水仙》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如,陈高娃研究了《咏水仙》中诗人的诗学理念(Chen,2017);吴志春研究了诗歌中的隐喻,并将其与英语文学教学相结合(Wu,2017);郑翔将王维的《鸟鸣涧》与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作比较,研究两者田园诗的异同点(Zheng,2009);杨君君,申晓蕾对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汉译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Yang,2016)。然而,对于《咏水仙》这首经典之作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从诗歌中的意象图示以及图形-背景两个角度对诗歌展开研究。

三、《咏水仙》中意象图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分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这两句诗运用了部分-整体图示的概念和图形-背景理论。诗人开篇就为读者架构了一幅画面——流云和山谷,交代了诗歌所处的大自然背景。谷底和山峰都是静止不动的,而作者用“wander”和“float”来描述云彩,突出了云的动态观感。以山谷之静,突出流云之动。因此,在最初的画面中,流云是图形,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山谷则成了背景。图形和背景的勾画使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地注意力集中在这片云上。而“wander”(漫游)这个词加强了流云“孤独(lonely)”的形象;给读者一种洒脱、自由的感觉。Float又给人一种无所依靠的感觉,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因此,诗歌开篇虽然只用了两句话,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宣告了作者的孤独之情。

诗句中的“青山翠谷”代表大自然,飘荡在山谷上高高的“浮云”则是诗人的自喻。云彩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部分-整体的图示,将自己比喻成一朵孤独的流云,表达了诗人想要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的愿望。在茫茫的山谷之中,有一朵云漂流在山峰之上,作者随后笔锋一转,将镜头转移到了地面的风景。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作者来到了开满水仙花的湖边,看到一大片在湖畔怒放的金色水仙,数不尽的水仙花在风中摇曳,如银河中明亮闪烁的星星。这几句诗涉及到了标量图示,容器图示以及图形-背景。作者从俯瞰的视角突然望到了一片遍地开放的金色水仙,低矮的花朵开在湖畔,岸边又种了许多的树。无数的水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正如大量的星星在银河中闪烁。“a crowd”,“A host of”,“continuous”,这些词都表明了水仙花数量之多。试想,从天空俯视,还能清楚地看到湖岸旁的花朵在风中摆动的波浪,足以说明水仙花的数量之巨。与此同时,作者用了容器图示。在词组“in the breeze”和“on the milk way”中,作者将微风看作容器,而花朵则是容器里面的内容物。正如银河是容器,星星身处在容器之中一样。这二者有相似之处,因此诗人将微风中的花朵比喻成银河中的星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水仙花的数量众多。图形-背景理论方面,首先作者先用介词“beside”“beneath”勾勒出水仙花的位置:在湖边,在树下。这就为水仙花勾勒出坐标,提供了参照物。从天空中向下看,湖水的颜色和树木的颜色都是偏深绿色的,并不惹人注目,相比之下,鲜艳的黄色水仙花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诗人用“fluttering”和“dancing”两个动词用来描述水仙花,增加了花的动感。虽然诗人在其后也描写了湖水的波动,但那波动远不如水仙花跳得欢快,因此,相比之下,水仙花是图形,湖水和树木成为了背景。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花儿们沿着港湾向远处延伸,一眼望去,千万朵金色的水仙随风舞动。这几句诗运用了路径图示和标量图示。路径图示涉及从一点到另外一点的生理或隐喻的移动,由起点、终点以及系列中间各点组成。诗人用了“stretch”,“never-ending line”和“along the margin”来描述这一伸展至远处的水仙花,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另外词语“ten thousand”也能体现花的数量之众,花的尽头似乎还有花,一眼望不到边。虽然这几句诗中只有一个词“ten thousand”直接涉及到了标量图示,但是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侧面说明了花朵数量之多,如“never-ending”等。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 and gazed —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在这美景的陪伴下,诗人不由自主地快乐起来,他反复凝望着,几乎忘记去思考这景象带来的精神财富。这几句诗运用了连接图示。连接图示是由两个实体,一个连接关系构成。如社交和人际关系就被看成是一种连接关系。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不断地建立关系或者打破关系。诗歌中,诗人本暗自伤感自己是一朵流云,看到水仙花之后心情变得愉悦本来是诗人在观景,但诗人却用了“company”这个词。“陪伴”这一词指的是朋友之间的陪伴。水仙花陪伴云朵正与大自然陪伴诗人相对应。这段友谊将诗人与大自然连接起来。而后,诗人又将这陪伴比喻为财富,因为诗人非常珍爱大自然的美景,珍惜大自然这个朋友给自己的陪伴和心灵上的慰藉。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诗歌的最后涉及到了背景-图示和容器图示。作者卧在睡椅上,四下俱静之际,作者的苦悶心绪爬上心头,陷入沉思和孤独。那美妙的水仙花多次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安抚了诗人的寂寞,让诗人的心也跟着微风中的水仙花跳跃起来。诗人的心不再苦痛,而是欢欣,心跟随水仙花舞蹈。诗人孤独静卧是静态的画面,当拂动的水仙花在头脑中闪过时,诗人则用了“flash”和“dance”这样动感十足的词。因此,现实生活中静卧的诗人是背景,而诗人心中涌动着的水仙花则是图形。作者的心也是一种容器。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空虚与孤寂。在诗歌中用“vacant”“pensive”“solitude”直抒胸臆,但是一想到水仙花,作者的心里又装满了欢乐(pleasure)。容器中情绪的转变,是因为水仙,因为自然的原因。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解读华兹华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批评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视阈。纵观全诗图形的三次变换:第一次诗人以流云自喻,图形是漂游的云,第二三次的图形都是水仙花,这足以看出诗人对水仙花的重视,更是突出了水仙花是整首诗的中心,以及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图形的转换使读者可以追随诗人的视角和构图去理解诗人情感上的变化,从而能在深层次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象图示有:部分-整体、标量、容器,路径和连接图示,意象图式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读者跟随着作者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深化了意象-图示的结构,与文本本身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美。作者将风景描写得越是美丽,越能体现他对大自然的憧憬与喜爱。水仙花也已经不是普通的植物,它代表着自然,成为了诗人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高娃.从《水仙》看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J].河套学院学报,2017,14(01):43-46.

[3]陆梅华.华兹华斯诗歌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8(19):172-173+196.

[4]吴志春.隐喻能力和英语文学教学——《咏水仙》的隐喻解析[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02):30-34.

[5]杨君君,申晓蕾.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汉译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6):127-128.

[6]郑翔.王维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与《黄水仙花》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S1):263-265.

作者简介:

李莹(1996-),女,辽宁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图形
图形变变变
巧手摆图形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神秘的图形
数图形
图形变变变
智力测验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