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捕厅历史城区大板巷西侧地块保护与更新设计

2019-10-14孙铭泽

丝路视野 2019年14期

摘 要:南捕厅历史城区位于南京市老城区范围内,是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街巷风貌的典型街区,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但随着时间推移,老建筑得不到较系统的维护,品质和风貌均在下降,街区虽然保留了原有街巷的格局特点,但公共空间、配套、市政设施等严重缺乏的问题日渐突出。本文以南捕厅历史城区内的大板巷西侧地块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

关键词:南捕厅历史城区 大板巷 保护与更新设计

一、项目背景

南捕厅历史城区坐落于南京市老城南的中心地段,距离夫子庙约为1公里。风貌区保护范围西起鼎新路,东至中山南路,北端至泥马巷,南端至升州路。地块东侧为甘熙宅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市政府批准的相关上位规划文件中确定了该街区更新模式为“小规模、渐进式”,按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进行更新,并满足可持续的理念,结合对街区的历史进行研究,以及深入的调研分析,对片区内的历史遗存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其中,大板巷西侧地块内有约三分之二的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风貌和质量较好,对这类建筑主要采取修缮和修复的方式实施保护和更新。另外,地块内还有部分建筑风貌和质量较差,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协调,这类建筑占比约三分之一,对这类建筑主要采取改建的方式进行更新。

二、前期研究

大板巷西侧地块是历史积淀的产物,现状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已经叠加了多个历史时期的信息,为了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街巷原有格局及建筑的原貌,项目组在项目启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研究老地图

南捕厅历史城区整体上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但由于历史演变,近期拆迁、私自搭建、制图误差、踏勘难度等原因,导致缺乏对地块内现状院落产权边界进行清晰记录的文件档案,无法明确划分整治更新单元。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并与实地踏勘相结合,为科学划定整治更新单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主要文件档案包括原始地界图及片区丘号图。

(二)房屋结构安全及检测

项目启动期间,已有相关单位按照文物部门要求进行了实际测绘和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为大板巷西侧地块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三)古木及建筑构件的保护

古木、古井、古建筑构件等也是承载街区记忆的重要元素,现状大板巷区域存在部分保留树木和残存建筑构件,拟在更新设计中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构件进行集中保留,并利用到修缮中。

(四)各类历史文化建筑遗存情况

整个评事街历史风貌区大板巷西侧地块范围内共有8处不可移动文物,5处推荐保留的历史建筑和部分近现代多层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均已按照文物保护部门要求进行了实际测绘和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为大板巷西侧地块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三、现状分析

在了解了地块背景后,还需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地块存在的问题,这样在保护与更新设计中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现状研究分为三个方面:

(一)用地现状

地块内现状建筑有多栋,按照类型可以主要分为三类:

1.推荐保留的传统建筑

2.保留改造的近代多层建筑

3.无保留价值的建筑(含违章搭建)

(二)街区环境

街区由于多年的无序发展,现有开放空间非常少,且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维护,街道的环境非常脏乱,品质低下,且该区域无完善的市政系统,电线杂乱无章,存在火灾隐患。

(三)交通情况

大板巷西侧地块道路可达性较差,缺乏停车设施和管理系统,车辆很难进入街区内部,并且乱停乱放问题严重,影响片区交通和市容环境。

四、设计策略

(一)应保尽保

对于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采用了能保则保的设计策略,保护、更新地块内传统历史建筑,恢复传统街巷肌理及空间尺度,形成自然、丰富的院落空间,延续原有街区的历史格局。

保留历史建筑原址原尺度修复,新建建筑层数严格控制,以2层为主,檐口高度也得到了控制,一般不超过7米。保留近代多层建筑不改变原有高度和轮廓。

(二)尊重街区传统风貌

在立面上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尤其是东侧与“甘熙宅第”相邻的街区立面风格应参考街区内传统建筑的情況,严格按照传统尺度和特色建造,形成传统风貌较好的街巷空间。

(三)提炼传统模式语言

提炼传统建筑的模式语言,研究归纳南京的传统院落格局,建筑样式,符号,铺地材料和方式等,形成南京传统特色的模式语言,落实到建筑设计中。

(四)从街区层面着手,改善街区交通环境

通过对整个南捕厅历史街区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基地交通体系,并确立了交通组织的主导思想: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快慢分离,立体分层。通过有效管理,实现进出分离,同整个城市路网交通体系有机衔接。本项目作为整个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设计依据街区交通组织的主导思想进行设计。

五、保护及更新规划设计

现规划方案严格按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要求,依据"小规模、分单元、渐进式"的原则,能保则保,应保尽保。为恢复传统街巷肌理轮廓,修缮方案基本延续了传统大板巷街区的街巷尺度。在东西方向上,恢复了部分历史存在的老街巷,使整个评事街历史风貌区的街巷肌理更为有机,交通更为顺畅。对于不可移动文物,项目组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并结合大板巷及内部支巷的街巷路面更新,对其周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延续传统街巷界面

大板巷是南捕厅历史街区内较为典型的历史街巷。大板巷东侧区域毗邻甘熙故居,随着甘熙故居修缮工程及熙南里建设工程的完工,已经基本改造完毕。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板巷东侧的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并没有贴临原有建筑边线,而是内退了0.6~3.2米不等,这就造成了大板巷街巷尺寸较原有尺寸有一些放大。因此,为了保护好老街的传统风貌,维持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与比例,本项目在修缮及改建过程中需要将建筑尽量贴合原有街巷界面。同时,新建和改建的建筑严格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层数均控制在1~2层,檐口高度也符合规划控制要求,与甘熙故居一侧的历史建筑相协调、相适应。

(二)疏通传统街巷肌理

历史上垂直于大板巷方向存在若干内部支巷,同周边街区相连接。由于改建加建等历史原因,部分支巷被封死或挤占,仅存在部分街巷路名,如水街等。保护复兴及环境整治方案,将整个历史风貌区的路网体系有效梳理,延续传统尺度和格局,并便于整个风貌区按照"分地块、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开展更新保护工作。

(三)完善街巷景观设计

景观配套对于营造街区氛围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本次重点对大板巷的地面铺装进行了专题设计;对于绿色植物的搭配也进行了选取,主要采用本地植物,兼顾乔木、灌木和草地的搭配;整个街区的标志系统也进行了设计,确保游人不迷路,并且与整个街区的标识系统相统一;对亮化照明和配套服务体系也做了专题研究。

(四)交通组织及停车方案规划

1.人车分流

对片区交通进行梳理,部分主要街巷仍然承担车行交通的功能,内部小的历史街巷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允许外部车辆进入内部,外来车辆可通过地块周边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进入街区的地下,形成立体上的人车分流。

2.停车场设置在外围,起截留作用

目前整个片区东侧的熙南里工程地下室可提供约400个停车位。在大板巷西侧地块靠近升州路的位置也设置了地下停车场,共2层,可提供约100个停车位,并在靠近升州路口一侧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入口,使得外来车辆可以较为方便的进入地下车库,而不影响街区内部的人行交通。地下停车场互相联通,有效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3.非机动车停车场设置

在街区的主要入口处结合放大的广场空间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使得街区内部能以人行为主。大板巷北侧区域靠近甘熙故居位置原规划一处旅游大巴停车场及部分非机动车停车场,可基本满足片区的停车需求。

4.完善市政配套服务设置

大板巷片区原有市政配套服务设置非常匮乏,地下管网功能蜕化。本次改造按照规范要求,对整个街区管网体系重新设计,并对周边地块未来改造进行预留。

六、结语

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课题。南捕厅历史城区在南京城的核心位置,周边历史资源丰富。通过对南捕厅历史城区大板巷西侧地块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我们希望能够串联起周边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传承延续千年的文化内涵,作为南京城市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传承文脉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环境品质。希望南捕厅历史城区在保护与更新设计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能焕发新生,成为南京市的重要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周宁,范熙晅,吴龙杰.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J].新建筑,2017(3):88—93.

[2]薛松.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风貌与特色的空间表达—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案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5:33—35.

[3]王盈,汪永平,江劍生.城市街区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以南京升州路两栋民国建筑为例[J].艺术百家,2012

(2):148—152.

作者简介:孙铭泽(1989.02.08—)男,汉族,辽宁,硕士,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