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

2019-10-14张焰红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改突破历史教学

张焰红

摘 要: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和新课材的推行,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历史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课改;历史教学;突破;创新

新課标理念的提出和新课材的推行,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历史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我认为过去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之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2、现实的社会压力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

1、问题导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问题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设问、解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江山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再设定两个连续的问题: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有什么作用?,②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对于中国社会又有怎样的影响?一个问题分解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能够便于学生去思索作答。

2、探究学习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如讲到辛亥革命的纲领时,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入手进行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提出一个既有革命性、又具有明显妥协性的革命纲领的结论,进一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借鉴中确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如此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思路拓展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

观点的补充,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勇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如讲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后习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5、古为今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他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无论哪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

总之,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课改突破历史教学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