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思想品德与公众意识的培养

2019-10-14王勇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中学

王勇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公众意识的培育。对社会成员进行公众意识教育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公众意识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学生的公众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公民。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公众意识

公众意识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时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学生的公众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公民。

一、加强中学生公众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中学生公众意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公民公众意识淡薄日益显现,只愿意享受权利而不想承担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公众意识的缺失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著名哲学者、社会学家李慎之先生在《改革》杂志座谈会上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换言之,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公民尤其是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使之成长为有现代意识、有觉悟的公民。

(二)加强中学生公众意识教育是学校转型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課,是对学生进行公众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公众意识和培育公共精神的重任。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政治理想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公众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由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三)加强中学生公众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2~15岁,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方面的发育成熟,心理方面也有了新的需求,自我发展意识尤为高涨,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为实施公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公众意识教育的内容

公众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指公关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一种以公众研究为主、公共利益至上、一切以公众为出发点的思想,即一切公关活动均应根据公众的需要来制定、策划的原则。它基于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关系的自觉认识,比如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强调公民具备对他人及社会事务的关怀意识,把“个人善”与“公共善”结合起来,树立国家与社会主人的理念,维护国家利益,主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进行与管理,自觉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见解,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

三、开展公众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依托教材内容

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展公众意识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进行理论上的知识灌输。一是公德意识教育,培养中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二是国家意识教育,注重启发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引导中学生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法律意识教育,引导中学生要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四是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中学生在个人层面上要为自己负责,在社会层面上要承担法律义务之外影响公共利益的责任,在国家层面上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强制性要求,也是国家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讲授中突出公众意识教育,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才能使公众意识真正“进课堂”“进头脑”。

(二)依托教师的言传身教

公众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点在于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动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公众意识教育之前,首先要对教师开展公众意识教育。同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公众意识,比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平等合作的学习品质,倾听学生的需求等,努力营造一个“公民课堂”。一个能够以公众的平等态度去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师,必定会对学生的公众意识培养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依托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公众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成人意识,另一方面自我约束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既容易接受积极的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而形成不良品性。公众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劳动,热爱祖国和人民,成为高素质的公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意识教育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学生的公众意识教育做得还不够。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公众意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公共意识,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乱丢废纸和果皮、追闹起哄、抢座位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多同学讲话带脏字,因为冲动而动武的现象也很普遍;三是缺乏法治意识,许多学生在学校不能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在校外不能有意识地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现象在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四是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抽烟、喝酒等恶习在中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中学生的公众意识教育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利用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消防支队等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众意识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平.培植学生公民意识是思想品德课应有之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6).

[2]冯雪敏.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J].科技信息,2012(12).

[3]韩继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8).

[4]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核心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取向评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学中学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