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明珠耀太行
2019-10-14张明王津平荣石平
张明 王津平 荣石平
长治市上党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这里的山巍峨秀丽、充满灵性;这里的水柔美飘逸、生生不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历史厚重,文化繁荣。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驰骋纵横,创出英雄伟业,写下不朽篇章。上党战役金戈铁马、惊天动地。抗日英雄保家卫国、前仆后继、血战沙场,谱写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催生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治市上党区振兴小镇。在产业振兴上,打好乡村旅游这张牌;在生态振兴上,唱好绿水青山这首歌;在组织振兴上,办好为民服务这件事,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得以充分践行;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以企带村、以工带农、以商带户的三“带”并举抓产业,融入生产、便利生活、注重生态,三“生”同步建新村;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三“风”共育促文明;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三级齐抓固党建;旅农相融、旅工结合、旅商互促,三旅融合共致富。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兴村富民的跨越发展之路,创造出一个光耀太行的乡村振兴典范。
艰苦奋斗开辟新天地
1984年,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祖祖辈辈行路难、世世代代吃水难、磕磕绊绊上学难的穷村子,牛扎根挺身而出接过了村委主任、支部书记的重担。
看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看惯了这里的水流不息,乡村振兴这个梦想、理想和追求,一直流淌在牛扎根的血液里,奋斗活力开始尽情绽放。睿智稳健的牛扎根上任伊始,紧紧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审时度势,全盘运筹,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程。他熟悉这里,首先带领村民解决三难,即修路、打井、建学校。从骨子里就流淌着艰苦奋斗精神的振兴人,终于找到了主心骨,大家一呼百应,在牛扎根的带领下众志成城、大干快上,短短几年,就把昔日的河沙滩建成了平坦的砂石路;让孩子们從透风漏雨的关帝庙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学校;打了机井,让村民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
高瞻远瞩的牛扎根凭着对党的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凭着对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刻理解,带领“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以党建为引领,拓思路、找出路,毅然提出和实施了“以煤为基、循环发展”战略,继以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在做强企业总体实力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公司向集团化转型的基础上,依托集团优势,对郜则掌村、关家村、向阳村进行了整体整合搬迁,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569套、新修4条街9条路355300米、改河165000米、迁坟396座、挖山填沟156万立方米、整合传统文化古迹6处,迅速促进了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并以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很快使全体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漂亮的别墅,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
振兴桑梓描绘新画卷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进入新世纪,振兴人的改革大手笔频出。短短十几年,振兴不断升级转型,一座小煤矿历经了爆发式的演进。振兴的领导班子时刻胸怀为民,始终以党的建设统领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先后将集团升级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并发展为集教育培训、医疗康养、旅游产业为一体,多产业链环环相扣、链链相接、优势凸显的开放型、多元化、立体式的美丽新农村。广大村民不断分享着产业转型、小康富民的滚滚红利,振兴小镇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名镇、经济重镇、人才强镇、农业大镇。
他们下决心促转型、猛投入、兴产业,由地下转地上,将黑色变绿色,融合三产催生休闲经济,依托集团投资5.8亿元,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新农业改造、新农民教育和乡村旅游建设;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331亩,使中药材种植、核桃经济林、油葵种植初具规模;绿化荒山3000亩,植树335万株;建成了红色收藏馆、孝廉公园、红色广场、槐荫寺、百家姓文化展示馆、中国名村文化展示馆;由商业名吃步行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街、农耕文化民俗村三部分组成上党印象体验区等19个旅游景点;新建完善了上党印象步行街,66家商户正式入驻营业;上党战役展览馆、红色书屋精彩亮相,对外免费开放,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万年大雄山,千年都城隍,百年红色村,十年振兴路”也成为旅游的龙头品牌。“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听雪”,集民俗体验、农艺博览、旅游开发、农业观光、生态采摘、产品营销、会务策划、食品加工、餐饮客栈、精品民宿、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惊艳了三晋大地。随着春节嘉年华等活动的连续举办,以及拓展训练的夏令营、冬令营、冰雪世界等新项目的完成,振兴小镇游客量不断攀升,3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300万人,综合收入达到8000万元。2018年12月29日,振兴小镇正式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他们先后解决辖区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增长近5倍,达到30000余元;由原来的1个小山村,规划了5个行政村,实际整合了3个村,流转土地4个村;人口由原来的865人发展到8900人;职工由原来的300人达到3000人;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5倍,达到56900元。这里已成为集五个公司和一个专业合作社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集团化企业,固定资产近30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他们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研学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全国保障化、服务功能化、就业均等化”的超前教学理念,使其成为一座华北一流的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拥有现代化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为振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有了人才的集聚、人才的“振兴”,才能转换成全镇事业的振兴。
集团实施的“坚持高标准,实现生产体系基础坚实;坚持大融合,实现产业体系特色突出;坚持强龙头,实现经营体系创新发展;坚持可持续,实现生态体系绿色共享;坚持优服务,实现服务体系功能完善的五大举措,使新型现代化农业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水利化、专业化、梯田化、生态化的“五化目标”。“五个就地”举措成为强镇富民的特色效应,依托集团,以企兴村,兴企建村,并村建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实施“就地入城、就地就业、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养老”的城镇化新路子,让振兴人走在了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振兴人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些传奇式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事实,是因为振兴人自始至终贯穿着“振兴”的坚定信念和责任,使振兴小镇能一如既往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转型、创新。
奋发有为谱写新篇章
不仅如此,这种事实还在变得更加生动,因为振兴人的“振兴”信念恒如太行。
改革创新珍惜当下,奋发有为妙笔生花;晓风拂面不忘初心,喜雨润物牢记使命。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取得累累硕果的振兴“火车头”们,却丝毫不敢停歇,继续用坚韧的气概,带领着意气风发的干部群众队伍,铸造了超越困难、永远向上的“振兴”精神。尤其在挥笔转型跨越中,崛起于“自古天下脊”的上党振兴小镇一班人,呕心沥血,疾书不止,创出一条“党委抓大事,决策出实招;支部办实事,民生下功夫;党员做好事,本色不动摇”的建设美丽乡村新路子。
旅农相融提品质。为了使农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发展,振兴小镇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已建设特色化农庄6处,规模化种植基地3处,农艺博览园3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推出了马刨泉矿泉水、上党振兴村酒、振兴村老陈醋、小杂粮、葵花油、核桃等产品,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旅工结合上台阶。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可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商贸一条街全部营业。
旅商互促增效益。振兴小镇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形成了全村互动抓旅游、家家户户都賺钱的大好局面。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摊小吃上下功夫,逐步把小吃街变成了小吃村,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的转变,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170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9处,可容纳6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吸引了广大游客。
振兴小镇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留下来一行行奋斗的足迹,采摘了一串串胜利的果实,谱写了一曲曲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小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五星级企业园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2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时代的大潮浩浩荡荡,一波又一波转型跨越浪潮争相簇拥;发展的画卷生生不息,一幅又一幅美丽蓝图变为现实。振兴人“想百姓、爱百姓、为百姓”的“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