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

2019-10-14吕凤阳

祖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以人为本理念

吕凤阳

摘要: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更一个学校给予学生成长和发展保障的重要基础。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化教学教育工作,实现教学活动稳定发展的基本活动。从现阶段的小学教学管理上分析,教学管理受到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因素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学校必须要深入了解发展趋势,转变管理理念,带动各方力量解决教学管理问题,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促进小学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策略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小学,教学管理已经成为了非常基础、重要的工作内容。虽然不同地区的学校在教学条件以及各种基础设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隨着国家对教育不断提升支持力度,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处于平稳的提升状态。而从目前来看,提升的效果整体不错,但是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要从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秉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才可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较快进步,但是在诸多可喜的成果后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很多地区,小学教学管理依然存在着“低效、低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小学发展受到阻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观念滞后

对于小学而言,师资力量和教育管理资源等方面均有很大限制,因此其在教学管理上由于受到人员配置的限制使得学校很多和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的盲区,就造成了小学教学管理上的缺陷。并且在管理理念上,很多的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上过于注重程序化,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既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又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是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的。

(二)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自主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的教育行政体制,这导致学校不能进行自主办学,于是学校之间缺乏激烈的竞争动力,致使学校加强管理质量提升的自主性较差。同时,因为没有响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教学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毫无压力,也无动力,积极性严重不足,这不利于改善当前教学管理的不利局面。

(三)管理模式严重忽略社会和家长的作用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学管理而言,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对于学生社会、家庭方面的管理严重被忽略,这就使得学生在被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出现价值观的畸形发展。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的家长在外忙于生计,使得学生在教育方面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这样很容易使得小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如:打架、旷课、迟到、逃课等恶习,严重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策

(一)基础和前提——秉持“以人为本”理念

1.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坚持以人文本

作为教学管理者,我认为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突出教师的学生管理核心地位

新时期,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在学生管理方面,强化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学校行政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参与其中,而不是始终处于一种形式化状态。

3.加强家校互动性管理建设,突出家长的学生管理核心地位

互动性管理就是加强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互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让孩子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如:讲文明,懂礼貌,尊师敬老爱幼。推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学管理毕竟不是完美的,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配合教学管理活动。

(二)方法和策略

1.以学生为本,促进小学生的正常发展——家校共育模式

小学生的正常性格包括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坚强勇敢等等,这些性格的养成源自于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的信任和依赖。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和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正常的关爱,能够让他像任何一家的普通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享受安全感,同时,父母带着孩子旅游、教师带着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能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感,从而促进其正常性格的养成。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开发,同时父母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可以教给孩子科学文化知识,并引导其提升学习能力,而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消消乐、找茬等益智游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小学生虽然还是未经世事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要在老师和父母的严密保护下不接触社会,这是完全不可以的。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学校演讲和辩论比赛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父母可以通过去亲戚、邻居家串门的方式锻炼其与人交际的能力,教师和父母的做法会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从而促进其为人处世能力的养成。

小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父母的不断引导和熏陶。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可以组织“亲子阅读活动”,邀请父母来校和孩子一起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例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个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家长、孩子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内容,和家长合作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促进其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

2.以教师为本,促进其良好的发展——保障教师权益

“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于学校来说也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所以学校要秉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间接的为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提供帮助。例如在校务、收费、表彰、评优等方面,学校要积极提升教职工的基本待遇,切实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學校通过校务公开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学校建立教师申诉制度,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在教职工会议方面,积极调整公平表决机制,认真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成为团结协作、促进发展的准绳。

3.以家长为本,提升其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保障家长权益

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长和教师地位平等,功能趋同,所以学校不仅要保障教师的权益还是保障家长的权益,这样才能促进家校共育模式的良性发展。首先,教师需要周期性的进行家访,和家长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征得家长的体量和配合,为构建家园共育模式夯实基础。其次,学校要主动地和家长进行信息反馈,积极建设学校家长交流平台,建立“家长驻校办公”、“家校议事会”等部门,加强学校教育的教师、家长、学校三位一体化建设,共同推动家校共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结语

针对于小学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规章制度和家园互动性管理建设,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家校共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以教师和家长为本,保障两者的根本权益,从而推动家校共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威.浅谈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1.

[2]万艳.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2):300-302.

[3]张立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

[4]缪东志.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38-38.

[5]李艳霞,刘晓丽.探讨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12):1-1.

[6]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5).

[7]卜志广.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03):101-103.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逸夫小学)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以人为本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