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立德树人铸炼工匠精神
2019-10-14张平弟
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发展规模抑或发展质量,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在教学上“跑偏”,尤以“强制实习”问题突出。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守正创新,为培养与培育“大国工匠”尽职尽责。 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要辩证看待,有就业观念的成因,有职业间竞争抢人的原因,有产业工人魅力下降的原因等。鉴于此,职业教育不能是“关门教学”,从一开始就要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 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注定是新时代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压舱石”。有理由相信,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现代职业教育一定会不断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德育结合 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 校园廉政
一、践行德育结合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为学”的目的是首先学做人,而这个做人是自身人品与素养方面的要求。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我们职业学校就是要将学生的德育与技能结合起来,让我们培养的每一位的学生成为不仅拥有一技之能的专业人才,更是德能兼备的技术性人才。
职业教育是带有普及性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都不是很富裕,每一位家长将孩子交到学校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学到一技之长,通俗一点就是能够在社会生存的本事。孩子入学时年纪正是青春叛逆期,倘若我们是一位的追求技术课程,忽略德育教育,那我们所做的教育就是片面的、跑偏的,当孩子走向社会,有的只是技术却没有素养,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对于学生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出了一位大学生,而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改善,改善这个家庭对于社会的一个认知、经济条件的一个改善,孩子在这个家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对社会的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任务是很重大的,我们担任是一个家庭的托付,一个社会的桥梁,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初心,教育为本,为每一个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职业道德”和“工匠职业品质”的综合社会意识形态。“工匠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公正、秉持标准、取财有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社会道德准则。“工匠职业品质”追求的是技能、卓越、卓著、高端、完美和极致;达到的标准是高品质、高質量;工作要求是精雕细琢;精神实质是热爱、悟性、执着、勤奋、专注、耐心、踏实、严谨、敬业、专研、探索、创新、细致、担当、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职业道德”和“工匠职业品质”这两项的合并体就是“工匠”的品行道行,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职业院校的学校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一技之长,但这个“长”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只有“精”与“专”才是真正意义的“长”。培养学生的以及之长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任务,也是高职学生求学的核心目的,但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我们逼近要做到教业授课,还要不定期进行知识考试,让每一位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让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的程度,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一对一的应对措施。另外对于专业技能,我们要每学期进行技能比赛,对于掌握技术好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对于技术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我们要匹配相对的导师,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
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各个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我们与多家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定向特色培养,为学生铺平就业之路,为每一家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校方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到校授课,学校也会定期输送到企业实地实习,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的融入到企业中,深化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和机制,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以瞄准市场需求从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改革、打造品牌、完善机制等五个方面布局和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密切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高职教育专业,优化教学资源结构。
为让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当地绿色发展产业、现代物流、机械装配等支柱性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达成协议,紧密结合地方龙头企业和中职学校的优势教学和实训资源,让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实现无缝衔接。同部分现代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试点计划。
四、加强校园廉政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层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的领导干部掌握着管理学校的权力,干部的廉政信念直接影响到能否廉洁用权,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关系到学校的校风和发展;学校教师具有多重身份,既要接受廉政教育,又要教育学生,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师风的同时要通过课堂的主阵地教育学生廉政文化的基本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腐败形式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学生廉洁修养的形成,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未成年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无论他们明天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从根本上懂得“廉洁自律”的价值,在头脑中植根“廉洁自律”的理念,使“廉洁自律”成为其立身之基。
五、结语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的需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抓好思想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匠工精神”的前提与保障。在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把所学的专业不仅仅做到专,更要做到“精”,学校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平台,便于学生的自我展示,校企合作让培育人才更加有针对性,使学生走入社会可以快速成长成为一位大国工匠,与此同时也需要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监管部门,在招生、学术领域做好监督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将党的十九大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国家不仅需要高端科研人员,也非常需要高技能人才,希望高校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更加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社会未来的脊梁。
参考文献:
[1]潘玥斐.立德树人寄重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03(001).
[2]郑莉娜.“工匠日” 人人都是工匠精神践行者[N].杭州日报,2019-04-08(003).
[3]杨正理,张家海,陈海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9,(09).
[4]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当好表率[N].青岛日报,2019-04-09(001).
(作者简介:张平弟,大学毕业,园林高级工程师,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园林规划,乡村振兴,职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