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良八老:四老已仙逝 万木正峥嵘

2019-10-14董佳妮

畅谈 2019年16期
关键词:龙海小苗王家

董佳妮

今年已经88岁的王开和还住在龙海乡树搭棚今村的一间小平房里,陈旧的房梁、刷着白灰的砖墙、狭窄的木制房门,一切都毫不起眼。引人注意的是三张报纸,报纸页面被精心地装裱起来,挂在门上。报纸微微泛黄的页面上,是“陆良八老”的合照。

作为“陆良八老”的一员,王开和很怀念与其他老人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子。今天,八老中有四位老人已经离世,其他还在世的老人也越来越年迈。

“我们在山上的时候说,以后,一定要一起埋在林场。”81岁的王长取站在村里的土路上,望着花木山林场的方向,陷入回忆,久久无言。

“山上要有树,山下要有路”

沿著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直向前,眼前的景色逐渐变成暗红的荒山,突然,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般,远处高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分外抢眼,足以唤醒这片土地的生机。

进入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地界,这里几乎看不到荒山,山上是挺拔的松树,山下是肥沃的农田。龙海乡曾经是云南省的65个典型石漠化地区之一,怪石嶙峋,遍布山野。

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连年干旱,山上连玉米都种不出来的地方。

花木山林场位于陆良县东南部,一走进林场,茂密的树林漫山遍野,怪石还有,只是已被树木分割得零零散散。

从“石头山上几棵树”到“茂密林下几块石”,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林场种植的树木以松树为主,有直径20厘米的大树,也有刚长成手臂粗的小树。沿着石板路往树林深处走,挺拔的松树层层叠叠,如同一道道绿色屏障,时刻守卫着这片土地。

1980年,当时41岁的王小苗带领着村里的7名壮汉,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当年的龙海乡森林覆盖面积仅有2%,随处可见光秃秃的荒山。这8位后来被称为“陆良八老”的汉子用半生的心血,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今天,龙海乡的森林覆盖率已升至48.3%。

2010年,考虑到8位老人年事已高,当地有关部门安排人手接管花木山林场,“陆良八老”功成身退。随着2012年八老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坚守荒山辛勤育林的故事感动了陆良,感动了云南,更感动了整个中国。

“山上要有树,山下要有路”。“陆良八老”下山了,但是树还得继续种。花木山林场还在变化,就像王小苗在世时期待的那样。如今的花木山林场,依然保留着八位老人曾经的住所。屋子也像大山一样在不断地“成长”,刚上山时,难蔽风雨的小木屋就是他们的家,渐渐地,木屋变成了瓦房,瓦房加盖成了漂亮的两层小楼房……只是,八位老人中,已有四位离开了人世:

2014年明13日,王家寿病逝,享年79岁。

2015年明21日,王小苗逝世,享年76岁。

2018年6月10日,王云方逝世,享年88岁。

2019年1月15日,王家云病逝,享年90岁。

“等死了,就一起埋在林场”

今年81岁的王长取手指没了,今年88岁的王开和腿脚不便了,今年83岁的王家德记不清事了……尚在世的四位老人中,三位的身体都已经大不如前;现在,只有今年84岁的王德映身体还算硬朗。

“以前风吹起来,沙子漫天飞,眼睛都睁不开……来,吃个苞谷。”在龙海乡树搭棚村已过世的王家寿老人的家中,王家寿的儿子王明昆一边回忆以前的事情,一边递过一根煮好的玉米。他的妻子正在张罗着煮鸡蛋。

“几年前报道陆良八老的时候,都是我陪着这些老人去接受采访。”关于八位老人的事,王明昆格外清楚,每一个人他都很了解。父亲王家寿去世后,同村的王长取、王家德、王开和3位老人都在树搭棚村的老年活动室开伙,做饭的工作则由王明昆两口子承包。

“经常能见到他们,上年纪了,加上以前长期劳作伤身,他们的身体都不好。”提起还在世的几位老人,王明昆有些担忧。

“我们在山上的时候还说,等死了,就一起埋在林场。”站在树搭棚村里,可以看得到远处成片的山林。

81岁的王长取感叹着“没想到,几个老兄弟走得那么早”。他摇摇头,佝偻着身躯向家走去。

在聊天时,王长取经常有意识地用左手盖在右手上,顺时针方向缓慢地搓揉着右手。“五六年前,我在用机器的时候把手弄伤了。”王长取伸出右手,只见中指、无名指、小拇指齐齐被切断,三个手指都只剩下短短的指节。“年纪大了,手又这样,还能做什么?”王长取长叹了一声。

老人很坚强,手指没了,一样坚持自己干农活。王长取在地里种了些玉米,下午3点的阳光依然很辣,他蹲在地里,用左手把盖着玉米苗的薄膜慢慢撕开,手掌像张被揉皱的牛皮纸,干枯、褶皱、发黄。因为长期挖坑、刨土,他的指甲扭曲变形,指甲缝里都是泥土沉积留下的岁月痕迹。“盘点地,种点粮食自己吃。”他和老伴仍在自食其力,他的两个孙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还在读书。

“有时候,脚后跟开裂了,就拿个洋芋用火烧烧,把洋芋皮撕下来贴在伤口上,保护一下。”提起往事,王长取的老伴吴自美言语中都是心疼。“哪能不心疼?他这一辈子,吃的苦多了。”吴自美说。

“他记不清事了”

见到有人来访,84岁的王德映热情地拿出亲手炒的瓜子,挨个分发。“多抓点!莫客气!”王德映热情招呼着。他的老伴眼睛不好,没法帮忙招呼客人。

人到晚年突然“走红”,王德映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老人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拜访,但慢慢的,人也就来得少了。他家离林场只有一公里远,“退休”后,他仍然隔三差五就往山上去,看看“孩子们”过得怎么样。

林场的树是八老一棵棵亲手栽下的,老人们早已把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王德映还记得,1983年,八老之一的王小苗守山时连续三天水米未进,昏倒在山上,几个人赶紧送他进医院,王小苗在医院住了十多天才缓过来。

王德映还能照顾自己和老伴,而83岁的王家德亟需他人的照顾。3年前,王家德被检查出大脑里有淤血,几年过去,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记不得回家的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我是不是见过你?”初次见面,王家德坐在家门口,面带笑容地看着来的人。“他记不清事了。”王家德的老伴来不及用拐杖,用双手撑在桌面上,努力站起来,给大家倒水。

“今天吃什么啊?”

“煮点茴香吃吃。”

昏暗的屋子里飘散着茴香的浓烈气味,电饭锅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老伴行动不便,王家德神志不清,子女又在外打工,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家里没人照料,两位老人只能一个在家里随便煮点吃,一个到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吃。

今年年初,王家德独自前往陆良县城,却忘记了回家的路,独自在县城里“流浪”,第二天,民警才找到了在街边睡了一宿的王家德。此后,家人再也不让他独自出村子了。

见日头西落,王家德准备出去吃饭了。他站起来,四处张望,好像在努力回忆应该走哪条路。

88岁的王开和原本身材高大,如今却只能徇偻着腰,靠一根1米多长的拐杖支撑着行走,耳朵也不灵了。

“我听不清楚了,你说话大声点!”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他回家的路要经过一个坡,拐杖在倾斜的地面上不好使劲,他只能拎着拐杖,一点点地慢慢往前挪。几十米的石子路,老人走了近5分钟。

王开和与老伴一起居住的小平房里,墙上挂了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我是个党员,这个一辈子都不能忘。”党员是王开和最引以为傲的身份,他还曾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带领村里人开过渠、挖过沟。他说:“当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当人民的服务员,要不怕苦,不怕累,出工在大家前面,收工在大家后面。”

陆良八老“走红”后,王开和曾和老兄弟们一起去过一趟北京。“北京好啊,太好了!我们还去了天安门广场,看了毛主席纪念堂。”说起北京,王开和眼里有光。

“希望树可以好好的”

“一个是苦,一个是累。”说到父亲当年的植树生涯,王家寿的儿子王明昆感叹。今天的花木山林场早已看不出“光头山”的影子,四处都是高大的松树。这一棵棵粗壮的松树,都是陆良八老用艰辛岁月换来的。现在,老人们已经“下山”,但是树还得继续种。

漫山遍野的树林,是一代代陆良人爱护和珍视生态环境的写照,也彰显当地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今年5月中旬,曲靖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明勇来到花木山林场,查看树木,看望老人。他还记得,当时与在世的几位老人交谈时,老人们说,现在的心愿一是“希望树可以好好的,后人不要浪费我们的心血”,二是年事已高,希望能有人帮助,安度晚年。“前几年关心我们的人还多,这几年没什么人了。”

这么多年来,陆良八老获得的荣誉也不少:2006年2月,陆良八老被评为“曲靖市十大先进人物”;2010年,陆良八老获云南省“首届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环境保护奖”和“环保杰出人物奖”;2012年7月20日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二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陆良八老”位居榜首;2012年8月17日,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陆良八老“当代愚公”荣誉称号;2012年12月4日,陆良八老入选CCTV年度三农人物面对面候选人;2013年1月10日,“陆良八老”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责任公民”称号;2013年2月,陆良八老登上“中国好人榜”;2013年2月,陆良八老被评为“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李明勇说,管护好林场,让青山常绿,是林业部门最基本的职责,也是给予老人们的最大安慰。“‘陸良八老是我们陆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接班人,我们一定要把‘陆良八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人员上山植树造林。”龙海乡党委副书记刘石斌说,每年春季,林场瞭望塔都会派人24小时值守。在精心的管理之下,龙海乡已经36年没有出现过重大森林火灾,从未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

“我在瞭望塔看了21年了,八老把树种下,我们要把树管理好,要把森林传承下去。”一位正在瞭望塔值守的护林员说,作为“陆良八老”的传承人,一定会坚守好岗位,做好管理森林的工作。如今,他能感受到森林带来的众多馈赠一一气候不再反常,土壤逐渐肥沃,子孙后代都在享受着林场带来的好处。

这片郁郁葱葱的林场,是陆良的财富,也是老人们记忆深处最值得回味的存在。在王长取家里,翻看着八老曾经的合照,王长取唱起了王小苗在林场植树时自编自唱的山歌:“青青高山陡石岩,身背背篓造林来。不怕风雨打,不怕太阳晒,我一颗红心为人民,党的教导我记心怀……”

这位不识字的老人,把这些歌词牢牢地记在了心中。(资料来源:《都市时报》)

猜你喜欢

龙海小苗王家
不想毕业的裘小苗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宇一声喊
守信
守信
全国“最美家庭”提名龙海英家庭:幸福的十三口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