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2019-10-14张腾文
张腾文
〔摘 要〕《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一种烟波飘渺的意境,包含了不同时间的景象变化,蕴藏着回环往复的哲学思想,这幅画同时也影射了黄公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绘画最重要的就是笔墨运用和诗画意境,黄公望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绘画风格影响颇深,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元代山水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风格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元四家”,师承赵孟頫、巨然,代表作有《九峰雪霁》和《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幼年聪慧过人,后因家境贫穷过继永嘉黄氏为嗣,黄公望一生曲折重重,中年因牵涉张闾案件入狱,出狱后随赵孟頫学画,这一遭遇不仅使他改变人生态度,也因此为契机开创了他的绘画道路。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艺术创作是件困难的事情,这幅画可能画了很长时间,《富春山居》长卷是他最后的杰作。跋尾的文字自述对理解这幅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跋尾中说到“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意思是画了三四年还是没有画完,表明了在落款之后会继续画,直到黄公望八十六岁去世,还有四年时间可以画。这是一幅七百公分长卷,如此之长,仿佛是对漫漫人生路的回顾,审视在历史长廊中的自己,流露出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情感。此卷是应师弟郑无用之请,因为无用觉得此画一定是传世名作,要求在跋尾中注明是赠予无用的,若不注明,必会让人巧取豪夺了去。可以看出黄公望的师弟对这幅作品的喜爱。下面说到“兴之所至”,意思就是高兴了就拿出来画一画,并不是刻意的逼自己画,而是开开心心地去画。《富春山居图》给人一种云淡风轻,水天一色的感觉,而这种烟波缥缈的意境,一种墨色全都画出来了,特别是用墨色浓淡营造虚实变化,体现其功力深厚。
一、《富春山居图》长卷式构图特点
(一)角度的多样?首先纵观全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横向的具有动感的长卷式的构图,山峦高低起伏,流动的线条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仿佛看到黄公望置身于富春江回首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淡然释怀的情景。黄公望山水诀中的“三远”极具个人特色,尤其是在此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三远”與马一角、夏半边有着质的不同,或许与当时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联,南宋处于社会动荡时期,这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只能借绘画来排解愁绪,寻求些许安慰。生活在南宋的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仿佛就像镜头般刻意的放大,截取一边一角来刻画,意境不免苍凉凄楚,所以只能把希望憧憬寄托在遥远的天边吧!而黄公望重视观察方法的多样,认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就像他81岁所作《九峰雪霁》这幅画,是他人生中所画的最后一幅雪景,突出地表现出山水诀中的“三远”视角,具有不一般的情怀,山峦交错,层叠中仿佛很有秩序,画面由近及远慢慢往后推,这样由繁到简的过渡却十分和谐。
(二)空间的秩序?《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山重水复,各不相同,近看气势逼人,远看墨色渺渺,运用墨色浓淡深浅营造虚实变化。山峦曲折的形态极其有趣,像极了歌曲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拉长音”,而是有强音有弱音,远山用淡墨画出形,加之浅墨进行填充,让朦胧透亮的远山线条变得隐隐约约,具有流动性的起起伏伏。全画开始是平坦的坡岸,然后是慢慢高起的平坡,之后就是山峦频起,高低起伏,像这样前、中、后景都安排得很妥当,虽然这样的构图编排的很复杂,但又是有章可循,使得布景自然灵脱。画中有一个隐匿于山中的樵夫,这一个人物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此时我们从画中能观察到草木旺盛,夏树翠苍的景象。之后出现了渔夫,天气转凉进入初秋,再之后就是茅亭中的书生及渔夫等等。从这几个人物形象就反映了所谓的渔樵传统,黄公望已然将这种渔樵僧道的高隐状态内化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渔夫形象出现在画的起始和结束,这就暗示了时间周而复始,斗转乾坤,春即是秋,模糊了时间与朝代,《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之法”。
二、《富春山居图》中的笔墨意境
(一)《富春山居》的笔情墨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所营造的简逸透亮的意境,用一种墨色全都画出来了。用墨色浓淡干湿变化制造虚实相生的意象,笔触清清楚楚,每一笔都用在了它应该在的地方,不仅下笔自信准确,笔墨运用也易如反掌,用笔深浅得当。山峰层峦擅用长披麻皴,一边皴一边勾,这种技法用墨比较干,线条较为明显,看上去稍微蓬松些,这是什么缘由呢?由于富春江一代属于典型的江南山水,江南山水气候湿润,因此用水墨作画的时候,这种技法最为合适。淡墨着笔,浅浅的墨色营造山岚迷蒙的景象,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延展性,墨色浅淡相宜,每一笔都是有所思考。用笔苍劲有力,以中锋为主,侧笔为辅,在和谐的共处中渐渐交融在一起,缓笔体现了对画作的冥想,急笔仿佛急于描绘出意境似的,一笔下去会留出若隐若现的白。线条曲折但具有力度,每一笔都兼顾到了各种元素的结合,墨色的深浅,下笔的轻重都一一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秋天的山峦给人一种空灵寂静的感受,秋叶在萧瑟的秋风中飘落,这里用了些直直的皴法,里面有光的透明度,有些地方较为特殊,点一些尖尖的点,也会让人有孤独寂寥的心情。再之,有茅亭中的读书人,水面上垂钓的渔夫,他们似乎在对望……在对望中貌似能互换身份,在富春家一代居住就会过着渔夫般闲适的生活,而从富春江离去回到世俗生活中就会成为读书人,黄公望在暗喻二者角色在那个年代里可互换,都随着当下的心境变化进行角色的转变。远处的山和小船用淡墨渲染,而近景的山川树木描绘的较为细致些。整幅画面笔墨和构图运用得相得益彰。黄公望遵循古法,在此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感触,造就了一幅传世名作。
(二)《富春山居图》的诗画意境?在中国文人画里面,除了技法之外,其实最要紧的就是那个意境,元代是文人画活跃的最为频繁的朝代,使绘画变得趣味横生,绘画的形式变得多样,更善于融汇情感在画作中,寄情山水,体现追求自然风景与自我道德修养的结合。所谓意境,是来源于内心的,从心而发,画画并不是单纯地把自然中的山川湖水照搬到纸面上,而是以画画为契机取得与大自然的联系,使自然与心境自然而然地结合到一起。不再像唐宋时期的绘画注重形式感,侧重绘画场景宏大辉煌,雄浑壮阔的山水。例如宋代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景物繁多复杂,充分反映了宋代的绘画特征。若是说宋代绘画雄伟壮阔,那元代文人画更偏向于雅致隐逸,淡泊名利的诗意。元代文人士大夫阶级都特别向往渔樵僧道般的生活,但是他们内心特别挣扎,每个人都想入仕为官,黄公望因中年牵涉张闾案件潦倒入狱,看透了官场险恶,决定放下尘世中的不得志来到富春江一带隐居,在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一边排解愁绪一边领略了富春江沿岸的秀丽景色,见识到了富春江沿岸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生发与消亡,繁茂与萧条,各种变化没在其他的画作中见过。画中的山峦平坡没有被刻意地刻画,而是非常地朴实无华,纯然无雕琢,山峦的跌宕起伏,树木有的繁密有的稀疏,书生,渔夫,樵夫,各种人物形象用毛笔简单地勾了勾线,就使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笔法简逸,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就如同宋炳的“以形媚道”,意思就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与“道”豁然贯通,让人心领神会,隐秘高深的山水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浅淡的水墨用笔不意味着任何现象。所谓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意境的精髓需要我们用心地看并放松身心,放空一切,将自己置于天地间,体味自然精神的真谛,在感悟天地间瞬息变化的过程中达到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目的。黄公望信奉道教思想,譬如“道法自然”,就可以理解为自然谓之大美。虽然黄公望在仕途上不尽人意,但却成就了画坛上千古留名的“大痴道人”,在尘世间并不是缺少美妙绝伦的景色,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悟。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万新华《元代四大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
[3]薛永年、越力、尚刚《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徐邦达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文物参考资料》,第六期,1958年
[5]温肇桐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6]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书画研究资料社,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