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山花鼓灯的小生表演特色

2019-10-14刘智

艺海 2019年8期

刘智

〔摘 要〕衡山花鼓灯小生表演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们从生活出发,通过“唱、念、做、打、扮”等方面的创造、打磨和探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演艺术特色,创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焕发出生命的光辉,也使得剧种的艺术魅力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衡山花鼓灯;小生表演;身段和技巧

衡山花鼓灯是衡州花鼓戏的分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于清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衡州花鼓戏也是湘南地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最受人民喜爱的地方戏剧种之一。2010年,衡州花鼓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衡山花鼓灯同享盛誉。

衡山花鼓灯于衡山土生土长,作为衡州花鼓戏的分支,与衡州花鼓戏还是有些区别。首先,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其次,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丝弦小调三个组成部分,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采莲》中的曲调“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莲”,完全是由衡山民歌提炼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乐“八码子”是衡山花鼓灯所独有,“衡山三调”“衡山哀调”腔韵独特,地方色彩更浓。如我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的梁山伯就用了很多“衡山三调”“衡山哀调”,情感哀婉浓烈,能吸引人、打动人和感染人。再次,衡山花鼓戏使用的乐器是衡山土杆子唢呐与本地制作的竹筒胡琴,打锣腔的伴奏方法也独具一格。最后,在表演方面,衡山花鼓戏除运用湖南花鼓戏通用的程式化动作外,更有一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如“板凳堂子花鼓”的红绸舞、玩手帕、耍扇子,在板凳上穿梭的杂技动作。其演出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生活气息相当浓郁,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山花鼓灯的基本艺术特色。

我于1987年考入衡阳市艺术学校花鼓戏表演班学习小生行表演,1992年进入衡山县花鼓戏剧团任小生演员。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小生行的表演情有独钟。在此,我以自己这些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体会,谈谈衡山花鼓灯小生的表演艺术特色。

衡山花鼓灯中小生扮演的是扮相清秀的青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小生俊扮,不戴髯口;演唱时用假声,念白时真假声交替运用;舞台上身体动作幅度小,常常表现出青年男子的儒雅、俊秀。衡山花鼓灯的小生形象根据戏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文小生:扮演书香子弟。一般头戴小生巾或方巾,穿绣花褶子或素褶子,云头鞋。行走用正步、一字步,手势用兰花指。表演讲究风流倜傥,儒雅潇洒,有时也表现迂腐气。如《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大盘洞》中的杨子云。

武小生:扮演有武功或落草绿林的青年男子。一般头戴罗帽,插英雄头,绒球,着袍子或剑衣、打衣、彩裤、快靴。行走用正步、方步、剪步、搓步,手势用剑指、压指拳。表演动作利索,英俊威武。如《抢亲失妹》中的邹宏,《大打铁》中的李宝元。

风流小生:扮演浪荡公子。一般头戴公子巾或一字巾,插边花,穿大红、大绿绣花褶子,绣花云头薄底靴。也有戴瓜皮小帽或博士帽,穿长袍马褂的近代打扮。行走用圆步、碎步,手势用兰花指。表演潇洒、风流。如《傅公子赶妻》中的傅公子,《反情》中的李四。

穷小生:扮演落魄书生。戴方巾或软罗帽,穿青褶子或富贵褶子,云头鞋或拖鞋。行走用懒步,手势多用单指。表演常缩颈曲背,两眼无神。如《杨春龙》中的杨春龙,《大下凡》中的崔文瑞。

奶生:扮演男孩,戴瓜皮帽或扎冲天辫,或梳娃娃头。穿二衣子,系腰带、脚裙。语言带“嗲气”。行走蹦蹦跳跳,常用提裤腰、擤鼻涕、擦眼泪等手势。如《访友》中的四九,《安安送米》中的安安。

中国戏曲以表演的程式化为最大特征,每个剧种在运用程式和创造程式上都有独到之处。衡山花鼓灯起源于民间歌舞,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基本功和表演程式,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艺术前辈们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小生表演的独特的程式身段和技巧。

吊楼:《江南嫖院》中的小生身段。上场门设一椅,配戏的旦角做开窗动作,然后将一腿跪于椅上,双手由窗口甩下一段白布,小生于台角做暗中摸索状,拾到白布后,以手牵布,右脚直立,以左脚踩椅。小生和旦角同时做攀爬、牵挽状,旦角失手后,小生一单脚立,“僵尸”倒地,表示中途跌倒。旦角吃惊起“叫头”,甩布头,一脚踩在椅子边,一脚直立,奋力牵挽白布,小生踩住椅子边跳起,表示已经上楼。

踩八卦:《大盘洞》中特有的身段。故事主人公杨子云表演时双脚足跟相对,八字形站立,面朝香案,背对观众,凝神聚气。右手执拂尘柄,左手执拂尘尖横于眉际,双膝微弓步,做半蹲式。起立后提脚上身前倾,默念祖师片刻开始踩卦。首先右足踩“坎”,再开左足踩“离”卦。退右足踩“震”卦,左足跟上。左足上前踩“兑”卦,右足跟上。踩完坎、离、震、兑开始起腔,转身面对观众再依次踩艮、坤等卦,右手臂微抬拂尘尾挂小指上自然下垂。左手曲臂微抬手指按十二功曹捏诀。

吐血丝:将朱砂和白糖少许,用薄纸包好,放入演员口中。要用时嚼碎,头后仰,使口中混有朱砂之唾沫由嘴角流到鼻孔边,再抬头起身吐血,造成极度气愤、七孔流血的形象。在《访友》中,梁山伯就用这样的技巧。

打钱鞭:我在衡阳市艺术学校花鼓班学习时,曾向谢若梅老师学习过打钱鞭的技法,虽然多年不演早已生疏,但当时学习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教学用鞭是长一米左右的竹竿,削皮保留竹节,挖成空槽镶嵌铜钱,摇动竹竿铜钱叮叮当当作响,十分引人注目。双鞭打鞭是这样:抬手使鞭的顶端相击为一响,挽花将鞭倒过相击为二响,点胸打肩为第三响,双臂伸直击肘部为第四响,挽花击胁下为第五响,胸前交叉击,挽花伸臂钱鞭倒击,击肩胛骨,颈前交叉击,抬腿蹦脚面击腿,击膝盖,击脚面骨……据说传统的打鞭只有单鞭法,谢若梅老师和谢炳生老师创造了双鞭法,及“五响”“七响”和“三十响”的程式套路。1955年的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他们演出《打鞭进城》首次展示双鞭“三十响”技艺,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所以说,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戏曲如此,小生表演也是如此。

衡山花鼓灯的小生剧目在前辈艺术家的不断打磨和创新下精彩纷呈。下面以传统剧目《水浸蓝桥》中的一折为例,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小生表演的独特魅力。1983年,我团整理此剧参加衡阳地区花鼓戏青年演员会演,唐少生老师、董小平和王梅芝参加演出,其中董小平获得演员一等奖。

该剧讲述书生魏魁元在蓝桥等候情人蓝瑞莲,遇潮水暴涨,魏魁元痴情守信,不愿离去,紧抱桥柱被水淹死。全剧分为赴约、等候、水浸三段。赴约:在音乐声中魏魁元持扇轻快潇洒上场,唱到“蓝贤妹约我今晚蓝桥会,好容易红日落山岗”,演员将唱腔处理得特别委婉、缠绵,两眼微睁深情探视,体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以快正步、滑步等多种步法圆场,表示赴约的急切心情。快到蓝桥时,先踮脚翘首,发现蓝桥在望,双手轻拍,提前襟下摆走剪步至桥头,然后抬脚拾级而上。等候:登桥后伴奏轻起,演员喘氣抹汗,再整冠掸衣,毕恭毕敬相待。片刻,不见瑞莲踪影,双手轻握于胸前,含笑点头,以左手遮面部,右手指桥头,表示瑞莲可能早就来了,只是害羞藏起来了,然后去找,失望。远处的水声使他产生错觉,唱出“耳边厢好像我的妹妹脚步响”。水浸:全剧的高潮。魏魁元发现河水潮涨,用快速横步行左忽右,同时抬双手翻滚水袖,表示波浪汹涌。唱“我若离开蓝桥上,她来寻我往何方”,决定誓死守信。发现“水势不停往上涨”时,两眼盯住河水,身子摇晃两臂夹腰,手抓裤管走“踩水步”,唱至“怒涛汹涌至膝上”时,两眼左右作望水状,身躯前倾后仰,手托前襟两腿顶水而行。唱至“水已漫至我身旁”时,向四面八方探视水势,身躯发抖,两肩稍耸、两臂稍分,用腹部顶水走“直脚杆子路”。唱至“此刻肩膀被水盖”时,双目向肩头两侧望水,身子时浮时沉,平伸双手分水,用全身顶水而行表示水已没肩。唱至“全身无力往上攀”时,跳步上前,抱住亭柱,两手不停轮流往上抓爬,全力挣扎,最后唱“我要抱住桥亭柱”,音翻高八度,声势呼喊唱“蓝贤妹呀”,表示水已没顶。这时他用眉间胭脂悄悄抹成黑气状,眼皮和头慢慢下垂。通过这三个片段的精彩表演,刻画出一个痴情守信、不惜死殉的书生形象。

衡山花鼓灯小生表演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们从生活出发,通过“唱、念、做、打、扮”等方面的创造、打磨和探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演艺术特色,创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焕发出生命的光辉,也使得剧种的艺术魅力拥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