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疼痛的刮痧治疗和中医调护
2019-10-14杜永霞
杜永霞
【摘 要】腰背痛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近年来,腰背痛的人越来越多,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腰背痛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1]。随着对腰背痛发病及病理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经过大量临床方法的对比筛选,非手术治疗作为首先方法已被多数人所接受。我院采用刮痧疗法配合中医调护干预手段对腰背痛的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腰背疼痛;刮痧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111-01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腰背痛患者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患者年龄为20-64岁。患者临床表现:腰背酸痛、僵硬、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温痛减。或伴有腰膝酸软乏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X线片检查显示骨关节正常,排除骨肿瘤、骨结核及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不适合本法治疗的疾病。
2.方法
对68例腰背疼痛患者均采取背部刮痧治疗配合中医调护干预的方法。
2.1 刮痧
取穴:至阳穴、膈腧穴、肾腧穴、腰阳关、大肠腧、阿是穴。患者俯卧,身体放松,选择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膀胱经外则经线,从肩背到腰骶部区域,均匀涂抹刮痧油,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30°夹角,分别至上而下循经刮拭。先刮拭背部正中线督脉区,从至阳穴到腰阳关,再从隔腧穴起顺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到下反复刮拭隔腧、肾腧、大肠腧等穴位,最后沿肋缘走向刮拭两侧腰肌及背肌。刮拭时用力要均匀,刮拭部位尽量拉长,采用快慢适中、轻重适中的平补平泄法。每个部位刮痧16-20次,刮出痧点为度,不出痧者不强求出痧,痧点密集处可多刮数次,每次刮痧20-25分钟,两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7次为一疗程。
2.2 中医调护
2.2.1饮食调护 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饮食不当可使人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饮食调护是护理病患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护理应遵循“因人因病,辩证施食;因时因地,灵活选食;审证求因,协调配食”的原则[2]。同时,饮食还要做到色香味俱佳、清洁卫生、易于消化。并注意病中忌口。腰背痛病人要特别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2.2.2 情志调护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后医其病。”情志活动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的反映,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畅脏气,助正抗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出身、职业、文化、性格做到因人致宜,以各种方式调节病人的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以促进康复。
2.2.3起居调护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强调日常生活的规律性,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劳逸适度、动静有衡、顺应四时、防寒避暑。
2.2.4 运动养生调护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适当的劳动和运动,可以调畅气血,滑利关节,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腰背疼痛的患者首先是加强腰、背、腹肌力量的训练,日常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动髋、蹬足、飞燕式运动、桥式运动、伸腰运动,还可选太极剑、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整个躯干部的肌肉强劲了,就能很好的保护腰部不受伤害。
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我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把治疗效果分为三个档: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疼痛症状消失或功能活动恢复。
有效:疼痛症状减轻或功能活动改善。
无效:疼痛症状未减轻或加重。
3.1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χ2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结果
经过6-7个疗程的刮痧治疗和中医调护,6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
4.讨论
中医认为腰背痛的主要病机为筋伤脉损、气血瘀阻;寒湿外袭、内外合邪;肝肾亏虚。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本病与外感风寒湿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刮痧具有疏通腠理、开泄毛窍的作用。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筋络穴位或某处皮肤,通过良性刺激,使刮痧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驱除邪气、祛风散寒、消热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扶助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中医在治疗腰背痛时很注意“肝肾”脏腑机能的改变,“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所以通过对患者饮食、情志、起居和运动的调护,达到固肾养精是治疗腰背痛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对于腰背痛患者采用刮痧治疗配合中医调护能有效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陈建章,顾红卫.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3]王敬,杨金生.中国刮痧健康法[M].北京:中国医疗科技出版社,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