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骗”时代
2019-10-14张欣彤
张欣彤
当照片变成“照骗”,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技术滥用是因为修图软件过于发达。但实际上,“照骗”的诞生却是在修图软件之前。
“照骗”生在摄影前?
“‘照骗生在摄影前”这句话听起来荒谬,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在古代欧洲,贵族世家都热衷于为家族成员绘制肖像,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英姿,也出于与其他家族联姻时的考虑。
当时的画家在绘制这些肖像时需要尽可能满足各项要求,高一点、瘦一点、白一点……但如果画像和本人差距太大是会闹笑话的。
于是画家选择借用透镜观察人物,将观察到的最佳效果绘制在画布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修饰人物缺点,又不会使作品失真。当时虽没有摄影技术,但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原理。
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其著作《隐秘的知识》中就提到西方画家借助透镜成像绘制作品的现象。这些作品虽没有最终以照片的形式表现,但无论是其创作原理还是用途都与照片的极其相近。它们可以被看作最早的“照骗”。
1839年,路易·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机。在真正的摄影技术诞生后,人们又开始热衷于用这种方式辨别艺术作品中的真伪。
旧金山的一位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热衷于赛马运动。他不仅喜欢观看赛马比赛,还开设马场,经常收集赛马题材的画作。
在长期研究赛马后,斯坦福发现画作中经常以马匹四蹄离地展现其飞速奔跑的情景,但他并未在现实中观察到这样的景象。
为了弄清这件事情,他邀请了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来验证这一问题。摄影师用多台高速快门相机记录了赛马奔跑的瞬间。事实证明,赛马会在一瞬间出现四蹄离地的情况。知道此事的人有些哭笑不得,不知应该感慨他为人严谨,还是说他太过死板。
无论如何,对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和摄影家来说,这些照片堪称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们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法〕雅克·路易·大卫
托莱多的埃莱诺拉及其子乔凡尼·德·美第奇〔意〕布隆齐诺
奔跑中的马〔美〕埃德沃德·迈布里奇
年轻女人肖像〔尼德兰〕彼得鲁斯·克里斯蒂
艾普松赛马〔法〕西奥多·热里柯
捧果篮的男孩〔意〕卡拉瓦乔
倒牛奶的女仆〔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紀实摄影”也说谎
提到摄影,就不得不提玛格南图片社。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到罗伯特·卡帕,他们用镜头记录着世界。其作品主题范围极广,不论你是何种身份、身处何地,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拍摄对象,人们也因此称他们为“世界的眼睛”。
但以纪实摄影闻名的他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真实地记录社会,其作品中也存在“照骗”。
摄影师马克·内维尔被人称作“战地艺术家”,曾获2012年普利策奖提名,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自己拍摄的众多作品中,他最喜爱的是一件描绘了三个小男孩站在白雾中的作品。当时摄影师并未给这张照片命名,人们纷纷猜测,这张照片展现的是一个暴动现场,摄影师想以此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而小男孩坚定的表情则代表着人们的决心。
但事实上,这张照片中的孩子们只是在街头做饭,白雾是锅中的水蒸气。人们根据摄影师的创作风格,以及所处的环境、时间,“脑补”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摄影师在当时并未进行解释,而是任由人们进行大胆的猜测。
孩子们在做饭马克·内维尔
辛迪·舍曼在Instagram 上发布的自拍照
胡賽因·沙欣在Instagram 上发布的作品
艺术家没有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饰,而是借助意象、借位等手法制造错觉,与我们当下的“照骗”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类带有象征寓意的照片并不少。与其说这些“照骗”是艺术家在说谎,不如说是我们自己骗了自己。有时作品的表象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观众如何思考其内涵。
艺术家的极致修图
和人们修图时小心翼翼、生怕被人看出破绽相比,艺术家所追求的是完全相反的效果。他们在修图时大多无所顾忌、天马行空,生怕别人看不出。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辛迪·舍曼的创作总能颠覆人们的认知,她的作品经常隐藏一些特殊含义,引发人们深思。
舍曼发布的自拍照变形、扭曲,过度使用修图软件令照片中的人物样貌极度失真。有人评价这些作品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舍曼本人。她在某次住院时发布了两张病床照,一张将磨皮美颜技术使用到极致,另一张则看起来老态龙钟,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感叹不已。
如果说前期的自拍照还能被认为是搞怪创作,那这组照片则鲜明地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人们爱慕虚荣、毫无限度地制造“照骗”的讽刺。她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毫不留情地批判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虚伪又无知。
和舍曼“丑化自己”相比,艺术家胡赛因·沙欣则是用电脑技术“改造自然”。古老的钟楼被镶嵌在山中,沙漠中出现海滩和度假的人群,火箭发射台建造在森林里……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皆有可能,艺术家巧妙的处理也让这些图片看上去怪异又和谐。这与艺术创作是有本质区别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不会让观众产生误会。所谓“照骗”,欺骗的只是视觉,并非人们的内心。
修图软件最早是为了满足用户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但过度“美化”已经让某些人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样。用于欺骗他人的照片,最终却骗了自己。
现在,在发照片前,人们既担心被别人发现修图痕迹,又怕不能最大限度地美化自己。在“照骗”时代,那个微妙的平衡界线究竟在哪里?
(王静依摘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