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未来会走向哪里
2019-10-14龚胤全
龚胤全
最近十来年中国零售业有个很怪的现象,行业整合都是靠电商拉动的,而不是实体零售的推动,而是由互联网巨头来布局线下零售。
过去的大卖场依靠中介进场费收入,日子过得很好。后来这样的日子越过越难,因为受到了来自电商的冲击。所以现在眼看流量越来越贵,电商们现在也很焦虑。
中国零售未来会走向哪里
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一下。
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很多企业都在争相学习7-11的MD商品供应计划模式。
MD,Merchandising,即商品规划。现在这个概念在中国也开始热起来了,那么MD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叫MD?
丰田是精益生产的鼻祖。后来很多大企业来学习丰田的MD,有星巴克、沃尔玛等。但是全球只有一家堪称为精益零售,那就是7-11。
今天我们看到的7-11,表面上只能看到它的陈列摆放。但7-11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原创产品开发和MD协同。
7-11售卖的的商品70%都是自有品牌。因为日本50%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一定时间段内的成交总额)来自服务,比如水电煤缴费、取款机等,所以服务虽然只占了它的营业收入的7%,却给门店带来了巨大流量。
7-11特别舍得把钱花在数据系统上,每过六七年,就要花5亿美元来开发一套新的IT/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系统。
根据商品定位消费人群,以商品为中心展开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要去做所有人的菜,而是研究我们的商品,看它到底適合哪部分人群。从以顾客为中心转变到以商品为中心,然后围绕我们的核心品类,再去扩展产品线。
与此相对的是,在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里,几百人的IT团队,大部分都在做外部App,搞内部EPR只有两个人。所以大部分的结果是,IT做不好全怪业务没搞好,业务搞不好都怨战略没搞好,倒逼企业来研究战略。
MD的核心在于对消费需求的预测。研究过去四周的每一件单品数据,并提前做好一年的产品计划,再分解细化到52周:要开发多少件SKU,具体到哪一周,要做什么营销计划,然后到了明年,看实际销售和预测的差距在哪里,再做微调。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比如优衣库,新品上线后达不到销售预测,就做单品限时特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优衣库看到服装季中打折的原因,而其他企业做不到优衣库这样的精细,只会在季末统一打折清仓。
弄清楚单品畅销和滞销的真正原因
零售业最后一定要以门店为起点。以某饰品连锁店为例,比如说A店平均一天卖5条围巾,前天卖了4条,昨天卖了7条,今天又卖掉6条,数据作为对历史的验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一对比B店,人家竟然一天能卖20条!A、B两店的人流量都差不多,你们有搞清楚A店只卖掉5条的问题吗?答案是,A店没有把围巾作为主推产品!
加盟店主动去问品牌,所有产品的销售数据是不是有问题!这个沟通频次很重要。老板要通过管理体系,把数据贯彻下去。一定要追查到产品卖得好不好的原因!问导购店员,他们一定知道!
MD计划的来源于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循环,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人戴明,被誉为“世界质量管理之父”。
PDCA体系在80年代就引入中国了,但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中国市场太好做了,根本不需要。
怎样运用这套体系呢
比如说,零售企业在每年10月做下一个年度计划,把销售计划拆解到大品类,再把大品类拆解到小品类。如果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小品类卖得超过计划,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并且推广这个小品类流行的经验。
对于国内大部分超市企业来讲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产品卖得好不好,全是供应商背锅。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优衣库和ZARA,哪个在运营上更精细化?
ZARA的强大在买手制,分散在全世界的买手去抄袭流行,然后依靠强大的供应链速度实现紧跟潮流,所以他们不必去预测,产品的首单一般能做20%?30%。这样的模式只能做柔性供应链,因此生产成本更高。
优衣库从管理体系来说则强于ZARA。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达到对销量的精确预测,单品的首单可以做到80%左右,并且可以提前半年、一年反季节生产。
目前我国的销售渠道(零售商)大部分都是厂家代理,不是顾客的购买代理。精益零售要求我们以商品为中心,站在顾客角度思考。
根据商品定位消费人群,以商品为中心展开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要去做所有人的菜,而是研究我们的商品,看它到底适合哪部分人群。从以顾客为中心转变到以商品为中心,然后围绕我们的核心品类,再去扩展产品线。所以在进行商品开发的时候,应该和供应商一起建小组。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大部分的商品开发不是开发,而是采购。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做得很好了,产品开发是永无止境的。90分箱包这个品牌,线上卖得很好,结果开了线下店,亏得一塌糊涂。所以,做产品就要把产品做到极致,渠道的事情不用过多考虑。
做产品就是要做深度,做好深度再做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