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空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抉择

2019-10-14翟新美

决策探索 2019年18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翟新美

【摘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路径。因此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加强网络空间生态建设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网络监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搭建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疏通网络瓶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关键词】网络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网治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路径和根本遵循。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是我们开展各项网络安全工作所需要遵循的基本方法。互联网具有海量无限性、开放性、移动性和不可控性等突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一、当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迫切性

(一)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威胁着人们的信息安全

互联网囊括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信息。互联网信息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网络空间信息具有海量无限性,信息发布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网络空间发布与接收信息在时间上、空间上、对象上具有开放性。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网络空间的某些漏洞会威胁人们的信息安全。

(二)网络空间信息的不可控性影响了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空间信息的不可控性是指任何手机持有者都可无约束、无限制地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毫无限制地发布和接收信息。网络空间信息良莠不齐,而且信息出入具有不可控性,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可能控制网络空间的社会成员发布信息的内容、时间、地点。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很弱,很可能不自觉地发布一些具有负能量的信息,给网络空间造成威胁,再加上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控制社会成员携带手机的这种行为,因此,互联网具有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安全。

(三)互联网的移动性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互联网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移动性和便捷性。互联网使用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随时上网。这种特征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思想品德合格的社会人才,就是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政治任务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完成。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控制大学生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信息,这种行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移动互联网及其赖以存在的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空间呈现极其复杂的特点,即网络空间信息的海量无限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空间平台的多样性、网络空间的不可控性等特点。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一)网络空间信息的海量无限性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互联网时代,信息不仅是海量无限的,而且更新迅速、层出不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内容的无限性,网络空间的信息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网络成员,他们发布的信息也各不相同,造成了网络空间信息十分庞杂,内容丰富,掩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是空间信息传播的无限性,网络空间的信息,包括现有的信息、正在发布的信息和未来将要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从空间上将不断地向四周延伸、扩展和传播,造成网络空间信息的瞬息万变;最后是从时间上来看,网络空间的成员将会永不休止地发布与传播信息,而且传播效率很高,这就造成网络空间信息堆积。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很难从海量无限的信息当中检索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大学生搜索的内容通常是一些具有娱乐性、新奇性的东西。可以说,互聯网信息的海量无限性涵盖和淹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练习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仅仅利用黑板、粉笔、投影仪的教学方式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受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制度的限制。离开了时间和空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无法获取信息资源。而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和大学生能够同一时间从网上获得信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高校思政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时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开设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等。

(三)网络空间平台的多样性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或者是通过开设网络课程以及离线课程进行教学。思政教师在下达课外教学任务时,只能在课前做好设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布置。如果离开了课堂,就不能够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互联网具有移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运用微信、QQ群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传授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布置作业,或者进行网上课外指导。移动互联网的这种特征,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

(四)网络空间的不可控性动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通过手机上网了解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及时、更新颖。这就导致大学生课堂上不会认真听讲,逐渐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网络空间生态建设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加強网络空间生态建设,消除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阻止生态恶化,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通过净化网络空间的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净化。由于互联网信息具有海量无限性,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课前备课的内容,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终端机、智能手机及时获取最新的教学内容。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无限性和移动性进行网上学习,确保大学生获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强化网络监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通过强化网络监管,指引大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必须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式的。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课堂教学,如通过蓝墨云班课、尔雅等教学平台进行即时性的课堂教学,发挥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通过智能手机随时上网浏览信息,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三)搭建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互联网所具有的移动性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形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性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搭建网络教育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并运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践。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随时掌握、监督和控制学生的课外实践。

(四)疏通网络瓶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疏导与堵截的策略选择。思政教师要鼓励大学生运用手机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运用引导疏导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和堵截大学生使用手机。思政教师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兴趣。互联网所具有的不可控性的特点要求不断创新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贺康庄.论企业无线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5):80-83.

[2]刘世昱.新媒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9-62.

[3]赵延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考验及对策刍议[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153-155.

[4]曹洪滔,周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7):129-130.

[5]彭荔.“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3-96+100.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SJSZ6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