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9-10-14郭津

新闻爱好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闻奖河南精准

郭津

【摘要】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上,《河南日报》刊发的《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通过对这篇报道的分析,指出地方媒体在遇到重大主题时如何挖掘和驾驭主题。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期中国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为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对外传播中传递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第21届中国新闻奖首次颁发国际传播奖,至今已有8届。在现代世界格局中,西方世界的话语体系以及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对中国的误解偏见普遍存在,由此形成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如何更好地说明中国,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与发展观,是主流媒体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是国际传播奖评奖的重要标准。[1]《河南日报》采写的稿件《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被评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获得国际传播奖在河南日报社消息报道体裁历史上尚属首次。

近年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开放创新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让河南加速接轨国际,推动中原腹地不断走向开放前沿,河南在对外传播中的声音也越发嘹亮。

这篇稿件以诺奖得主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与中原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突破口,讲述尤努斯的精准扶贫模式在河南的落地,文中运用插引语、讲故事等形式增加了新闻的张力,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体现了媒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国际舆论的能力。

一、紧跟时代把握导向

新闻是“重要事实的报道”,记者则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新闻精品必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必须与国民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2016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当前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紧跟中央、省委部署,扶贫宣传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日报社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一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宣传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全媒体报道优势,唱响宣传扶贫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努斯与河南合作进行精准金融扶贫的选题就十分契合。

2016年12月,兰考县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17年初,河南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卢氏县开展了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中原银行与格莱珉银行的合作十分关键。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核心内容是“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给予贴息支持”(简称“两免一贴”)。对于这些惠民政策,农村贫困百姓普遍感觉像“玻璃门”,金融机构也普遍认为贷款的风险高,运营难度大。2016年,河南省的小额信贷扶贫获贷率仅为4.55%。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格莱珉模式”对于扶贫小额信贷的真正落地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聚焦社会关注的扶贫热点,报道了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在河南落地的意义和展望,有力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文风朴实背景丰富

有了好的选题和切入口,还需要生动的表达方式。《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开篇即点明了尤努斯到河南来的重要意义:“从一亿人口的孟加拉国,到一亿人口的中国河南,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搭建起他减贫事业的新支点:服务脱贫攻坚战。”

通过挖掘,还发现了尤努斯河南之行的另一新闻点,“据介绍,由省级法人银行与格莱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纵观这篇消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背景材料丰富,历史感强。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若新闻中只有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没有背景,那么其新闻价值和意义将难以完全反映出来。当有经验的记者撰写新闻时,他们会用背景材料深入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从而突出新闻的价值。通过提前查阅资料、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尤努斯创立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复制的“格莱珉模式”,起源于40年前的一次乡村调查。当时36岁的尤努斯在调查中发现:“贫困群体同样可以拥有非凡的创造力,贫困的成因更多是由于缺少资本。”尤努斯便以自己为担保人,向毫无借款能力的500名贫民提供小额贷款,这些资金被用于创业并成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从一开始就不走银行业“寻常路”。该银行致力于为农村的贫困群体发放小额贷款,且不需借款人提供任何的抵押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通过延期或续贷等政策,帮贫困群体重拾信心,通过创业来摆脱贫困。2006年,“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全球减贫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通过讲述尤努斯如何创立格莱珉银行模式并获得诺贝尔奖这一背景故事,既充实了新闻要素,又满足了读者求深求因的需求,一举两得。

二是分段适宜,便于阅读。《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的句式都是短句式,長短适宜,清新明快,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心理学家曾实验得出:一个句子超过100字,一个段落超过五百字,就容易引起“阅读疲劳”。“短句式”要求作者用更为凝练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剔除冗余的信息,体现出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更容易使读者接受。

三是有张有弛,富有张力。新闻的张力是拉伸的力量,是新闻作品在呈现新闻事实基础上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直接影响着传播力,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对新闻内容准确布局的能力。如该文中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相结合,次第铺开,彰显主题:对尤努斯的话的引用,指出了“格莱珉模式”的最大特点;对中原银行董事长的话的引用,体现了引入“格莱珉模式”对于河南精准扶贫的意义。“‘尤努斯的探索也是我们所看重的。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说,如何在打赢河南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一直为‘金融豫军所关注,‘赶在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获批的节点,终于促成了与格莱珉的合作。”

通过叙述和引用的穿插布局,增强了主题的说服力,达到“用事实说话”的效果,给读者以长短镜头切换的观感,引人入胜。

三、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依然被西方媒体把控,中国的国家形象处于“他塑”的不利地位。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迫切需要我们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让世界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

而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抢到话筒,发出音量,首先要适应当前国际传播中的共同叙事方式。从国际传播的优秀新闻作品来看,不难发现多为公共议题,关注全人类命运。此外,中国化的叙事特征越来越明显,我们更要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身边的素材,使之为全世界提供经验和借鉴。

以本篇报道为例,格莱珉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在扶贫方面探索出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模式,值得全世界思考。小额信贷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启动资金,成为激发其潜能的重要工具。格莱珉银行的发展历程已经证实,通过社会企业这种模式,哪怕最穷的穷人也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做出努力,这适用于任何文明和文化。[2]“格莱珉模式”在河南的应用正是可供世界参考的一个模板,通过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讲述,将稿件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四、践行“四力” 精品导向

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推进“走转改”活动,深化了新闻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丰富了党报的新闻传播理念,提升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记者“四力”,《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就是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严格要求所出的精品。

一是践行“走转改”。集团建立了量化考核标准,每月一统计,对走基层稿件开辟专门版面进行刊发,鼓励记者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跃然纸上,并屡次斩获中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其中的优秀代表有《孟津政府大院没“围墙”》《脱贫攻坚日记》《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等。

二是树立精品意识。确立以好稿为导向的标准,对好题材、好稿件不吝惜笔墨和版面,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如河南日报社重磅推出的“生态文明五部曲”系列、《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等,在业界好评如潮,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写一篇,成一篇”成为全部采编人员的共识。

三是提倡学习,厚积薄发。集团内部业务探讨氛围浓厚,比、学、赶、超劲头十足。为了加强队伍建设,集团每年都选派采编人员赴中央媒体、兄弟省份媒体学习交流;平时注重对外报做法的收集整理,通过座谈会、内刊发表学习体会等形式促进学习;聘请行业内知名的编辑记者到集团讲座等。同时要求读原著、学原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学理论、学方法,吃透精神要义,指导工作实践。

五、对做好国际传播的一点认识

(一)从“我想说”到“他想听”,讲好中国故事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对外宣传工作长期从政治角度出发,换位思考缺失。对于新变化尚未适应,话语表达方式过于陈旧,对外沟通也缺乏共同的诉求,传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不能仅停留在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还要站在受众的视角,审视把握新闻传播活动,切实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西方学者认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不仅是提供信息,还要善于用人们愿意倾听的方式提供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方式上做出改变,对受众进行画像,比如了解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心理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我们的内容,准确把握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区别,赢得海外受众的认可。

(二)从央媒主导到全面开花,提高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中国媒体声量不强,造成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只靠国家级媒体“单打独斗”,更需要地方媒体“协同作战”。地方媒体虽不及央媒优势明显,却有自己的特色和便利,只要打好自己的牌,在国际传播方面依然会大有可为。

地方媒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摒弃此前事不关己的想法,自觉开展国际报道,为改变当前世界话语体系、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三)从因循守旧到年轻时尚,创新表达方式

虽然世界各地的语言、风俗差异很大,但人类对有趣、美好事物的理解却是相通的。在“别人的地盘上”传播自己的东西,要学会“入乡随俗”。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故事里有“中国”的作品往往就能脱颖而出,如《“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赤溪村的幸福嬗变》一文,该文全面反映了赤溪村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谋求“百姓富、生态美”的独特发展之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板,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从单一渠道到多维度发声,形成立体态势

渠道平台建设是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媒体平台的基础上,还要融合“报、网、刊、微、端、屏”传播,构建立体多元高效的传播渠道,消除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态势,以视频、音频、动漫、图书等多媒体方式展现,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下活动,加快文化输出的步伐,提供优质服务,黏住用户,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彤.淺析中国新闻奖和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以二十三届新闻奖特等奖和国际传播奖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4(11):22-23.

[2]汪德辉.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及其对扶贫的启示[J].行政科学论坛,2016(6):57-61.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新闻奖河南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精准的打铁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精准扶贫二首
放歌河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