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一阁东园的营造始末看陈从周造园理法

2019-10-14林清清张亮吴冠林

园林 2019年7期
关键词:天一阁周先生造园

林清清* 张亮 吴冠林

陈从周先生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家,对我国传统园林的遗产保护和发展利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而“万卷诗书来左右,小园容我一藏身”是陈从周先生置身天一阁东园时所发出的感慨。天一阁东园位于天一阁的东南隅,占地约5 000 m2,始建于1959年,俗称“外花园”或“大花园”。之后在陈从周先生的规划设计和指导下,挖池堆山,增植竹木,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本文基于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和专家前辈的访谈,对天一阁东园的建成始末加以回顾、梳理。并根据如今的东园景观,结合七八十年代陈从周先生屡经修改的设计方案综合分析,从中窥探陈从周先生的造园理法,以期对天一阁东园的未来维护和传承起一定指导作用。

1

2

3

1. 1959年天一阁修建的竣工图

2. 发动群众清理环境

3. 种植香樟

1 陈从周与东园兴建始末

东园所在地址,据考证,在南宋为丞相史弥远观文府的后花园,到明代又成为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宅园的一部分(为当时甬上著名的宅园)[2]。之后逐渐没落,成为荒凉之地。自1959年开始,东园历经漫长的建设过程,成为了天一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1)。

1.1 东园的前身大花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天一阁东南方向围墙外的这片田地,仍然是杂草丛生,道路泥泞,路旁荒冢累累,蛇虫出没,却是游客至天一阁的必经之路[3]。

为更好地保护天一阁,改善天一阁的周边环境,1959年宁波市政府专门拨款征购天一阁东首的五间民房、十亩荒地,整治环境,改建为园林。当时的天一阁管理机构宁波市古物陈列所,发动群众一同拆除坟冢,清理环境,平整土地(图2)。同时初步修建园路,广植香樟(图3),并从郊区搬来铁牛、石马、石兽等文物,利用旧石料搭建“八狮亭”,从城南祖关山迁建精巧的明代万历间的石质构筑“百鹅亭”,粗略排布,点缀环境。1960年在市园林处的规划指导下,又对该区域的绿化植物进行统一的配植,至此园林初具雏形。此区域的建设,大大改变了天一阁的外部环境,因位于天一阁的围墙之外,被称为天一阁“外花园”或者“大花园”。

1.2 东园修建方案的诞生

1863年,宁波市文管会(当时的天一阁管辖机构)着手准备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并邀请陈从周先生参与天一阁及东园的规划设计。此规划历经二十余载,其间屡经变迁和修改,先后参与其事者有路秉杰、藏庆生、邬三人、朱谋隆等同志。

1963年底,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以陈从周教授为首,对天一阁外花园做了测量和规划(图4)。这是陈从周第一次参与东园的规划修建工作。当时除打算在园中挖一池塘外,还准备把秦氏支祠(花园一旁)包含在内。后因秦氏支祠被用做中西药仓库,难以搬迁,且又恰逢那个年代,导致该方案没有实现。1978年7月,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陈教授等人又对天一阁“外花园”重新做了规划调整(图5),避开秦家祠堂,准备拆迁保存报经楼和近性楼等古建筑,同时把期间收集保存的数十方嵌于外花园东首新建园墙内的碑石,作为天一阁明州碑林的延续进行整体设计。1982年,因宁波市第二技校扩建,市委领导决定把场地内即将拆除的张公祠木构建筑迁入天一阁东园,于是再一次邀请陈从周先生帮助修订天一阁总体规划方案。

1.3 东园的兴建

1983年开始,天一阁文物保管所(1978年建立的天一阁独立管理机构)再次兴造东园,历经三年。1983年伊始,张公祠的两座清末木构建筑迁入东园,用作贴石陈列室和附设书画社,并在天一阁总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挖池堆山,增植竹木,至1986年竣工(图6),并对外开放。

4

5

6

4. 1963年天一阁总体规划方案

5. 1978年天一阁总体规划方案

6. 上世纪80年代东园刚落成

7. 1983年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

8. 1984年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

9. 1986年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

期间,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又几易其稿(图7~9),每稿陈从周先生都亲自审阅并签名,每每强调东园修建的要点和原则。当时陈先生正在主持修复上海豫园,仍数次往返于宁波,并住在范氏故居耳房,以顾问的身份亲临现场,指导东园的修建工作。东园竣工时,陈从周先生为新迁入的“凝晖堂”题词:“述古承先”,并附书:“丙寅之秋,明州天一阁东园建成,构是堂以为休憩之所,爰题共勉,庶几范氏永垂千古也,园以景胜,贵在高德,此与他园所异者”[4]。1988年3月回访天一阁之时,陈先生专门作《天一阁东园记》为之记:“环园皆廊也,而水石樟林尤胜,以位于天一阁之东,故名东园……”

2 东园修建中陈从周造园思想初探

东园的建设历时二十余年,参加工作者多有变动,设计方案亦有不同,但自始至终都是在陈从周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东园设计修建的整个过程,也是陈从周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园林谈丛》《扬州园林》《说园》[5~7]等重要论著的出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有关于传统园林营造手法、保护与修复的造园理念[8],笔者团队希望从东园的布局建造中能够窥探一二。

2.1 阁有书卷,园存雅趣

东园的新辟,不管是功能上还是景观上,都是为了辅助与衬托天一阁。陈从周先生一直强调,东园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天一阁为中心,服务于天一阁的性质和需要”。

7

8

9

天一阁虽是一方名胜,但它不似苏杭的传统宅园,以雅集游赏为主要目的。“藏书”才是天一阁的首要任务。所以东园在功能上,应延续天一阁作为藏书楼特有的严密性和封闭性,以防火、防窃为第一要务。东园整体布局以宽阔的水面为中心,一方面是利于防火,同时又能不使游人停留,亦利于防窃。天一阁旧有的墙垣外不开孔,不打洞,不置山石,只加固墙基,使人不能靠近,亦有此心。另外,东园“是辅助天一阁的,不能超越天一阁,应以静为主,不能过分华丽”。东园的景观在总体风格与天一阁相协调的前提下,也是有分有合。园中假山石材延续了天一阁假山所用的海礁石,假山的形态也是学习天一阁内的假山堆法,忌琐碎繁冗。全园植物则是以香樟、翠竹为主,无繁花簇锦。东园水石草木的布置,均是以清淡素雅为基调。“阁有书卷,园存雅趣”,两者相辅相成,更衬天一阁书卷之气。

2.2 保护为主,以古为今

传统园林的研究中,陈从周先生一直将“化古为今用”作为实践准则[9]。东园的开辟,不仅为天一阁提供了一处园林缓冲区,更是文物古迹的保护再利用的完美体现。

东园内的古建、碑刻、石雕等,多数为七八十年代宁波旧城改造中抢救下来,搬迁于此,而得以保存的。陈先生将园内散置文物巧妙梳理安排,与景观相融,让文物得以存续的同时,更添园林之美。“环园皆廊”是东园最为显著的特点。七十年代为保护宁波的金石古迹,将散置在甬上各处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金石碑刻嵌于东园围墙,一直无人问津。陈从周先生遂“期以碑廊为主,而增园林出之,两全其美也”。另外东园的两座主体木构建筑,均是从江北的张公祠迁建而来,这在当时是对古建筑最有利的保护方法之一。但由于建筑体量过大,布置不够灵活,陈从周只好以细廊、水流划分,山石树木遮掩之,破除建筑的呆板生硬之感,大中求小,呆中求活,遂有如今凝晖堂和林泉雅会馆的宏敞轩举之感。

2.3 因地制宜,疏池叠石

造园强调尊重场地[10],东园采用了挖土成池、堆土成山的传统方法,以求达到土方平衡。东园的空间布局,西北凿池,东南为山,以水面为中心,因地制宜,为天一阁营造了一个天然的园林休闲区。

东园利用挖池土来堆砌假山,缀以石块,除了邻近建筑的部分为突兀的山石外,大部分是石包土的丘冈。假山跌宕起伏,层峦重叠,山间道路盘桓曲折,又有石洞交错穿梭。而水面宽敞疏朗,以聚为主,辅以山涧曲溪,以求不尽之意。叠山理水最为重要的是表现山水交融的境界。东园沿岸边设石梁桥、点以步石,又以池水穿假山而入。山池驳岸随势变换,有方整条石,也有自然朴素的块石驳岸,还有卵石铺砌的护坡驳岸。东园的山水格局,利用场地特性,精心布置,宛如天成,“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虚实互见”。

2.4 绿化简洁,樟林尤胜

园林兴修,环境气氛的布置也非常重要。古迹之区,树木栽植,亦必心存“古”字。东园隶属天一阁,园林绿化不应喧宾夺主,宜简不宜杂。

陈从周先生一直强调,园林植物的选择要与天一阁的气质相协调,东园内的树木“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场地内如扁柏之类不相干的树种全部处理干净,并保留与书楼的书香之气相符的树木。园内于1959年修整时所植的香樟,历经二十余载已蔚然成林,成为场地一大特征。东园再次兴修之时,场地内150余株大樟树全数保留。另外新植的花木仍以香樟、翠竹、棕榈、茶花等常绿淡雅的植物为主,以达到苍古荫郁的景观效果。而如今东园内樟林盘枝错节,假山上修竹摇曳,真可谓“万竿摇空,新篁得意”。

2.5 运筹帷幄,宛若天成

造园要有伸缩余地,不能一蹴而就。陈从周先生在东园的修建过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中国传统造园家现场指挥调整的模式,按照陈先生自己的说法,就是“边做边看”。

东园开始修建之后,设计图纸仍是几易其稿。陈先生在谈东园水池问题的时候说道:“现在的水池设计是否大了点?水池可以不必通到房子里面去,但到底要挖多大,可以先不做结论,边挖边看。”在东园修建的过程中,他执意要求住在园中,便于漫步其间,观察园中的光线和气候的变化,并且时常亲临造园现场,商略亭台,安排泉石,将思考与实践结合,随时调整思路,经营布局,运筹帷幄,以求达到更好的造园效果。

2.6 景因文胜,墨香衍芬

传统园林的修建,离不开人文意境的点题和渲染,景因文胜[11]。天一阁地处四明一隅,以藏书闻世,文风兴盛,而东园与天一阁仅一墙之隔,更有墨香衍芬。

“园以景胜,贵在高德,此与他园所异者。”陈从周先生在为“凝晖堂”题字时一下点出了东园的与众不同。“书香之气”是东园区别于其他园林最大的特色。古人构园成,必会题名,皆有托意。园中水池,因昔有范钦“东明草堂”,故以“明池”之名与之呼应[12],追思先贤,寄书香之情于园林,墨香衍芬。而“凝晖堂”“四明亭”“鲒埼亭”等建筑的命名,也旨在营造东园的人文氛围和书香气质。“万卷诗书来左右,小园容我一藏身”便是对东园意境最好的概括。

3 结论

陈从周在《说园》中提到“名胜古迹之旁,新建建筑往往喧宾夺主,其例甚多。谦虚为美德,尚忘甘当配角,博得大家的好评”。造园不必奢华,重在得体。东园建于天一阁之畔,虽无藻饰,但得书香。两者相伴相依,“阁有书卷,园存雅趣,洵甬人之清福也!”天一阁东园的落成,花费了陈先生不少的心血。“造园困难,管园亦不易。”一个好的园林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园林的历史,更要理解园林的艺术特征。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和探讨,来更加深刻地理解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和文物保护理念,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读园、懂园、保园!

(文中所刊图片及历史信息均来自天一阁博物馆档案资料)

猜你喜欢

天一阁周先生造园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细腻不等于多情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