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大数据统计的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研究进展

2019-10-14张清海张山峰

园林 2019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园林研究

张清海 张山峰

1 引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便进入长达100多年的近代历史时期,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转折时期[1]。

近代园林作为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在反映近代历史变迁、思想变革、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地处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因其优越的自然、经济条件,使该地区近代园林发展茁壮、繁盛,其独特的价值对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童雋先生曾遍访苏、杭、沪、宁一带江南名园,其中便包括不少近代园林。而由于战争以及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等原因,目前长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近代园林数量已为数不多,其中又有部分园林隐于世间,未被发掘。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式分析长三角近代园林的研究现状,期望通过系统总结与探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2 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概述

2.1 概念

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是地处上海、浙江以及江苏等范围内建于或改建于1840~1949年间的园林总称。其中上海作为近代第一个开埠的通商口岸,经济发达,近代园林建设远胜于其他地区[2]。1868年上海建成历史上第一座公园——“公共花园”(Public Park)。随后租界公园、华界公园、经营性私园遍地生花,同时对外辐射至南浔、无锡、南通、南京等地,园林建设盛极一时。其中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于1927~1937年这黄金十年中,园林建设极为兴盛,硕果累累。

2.2 类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现存近代园林的调研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近代公共园林、近代私家园林、近代寺观园林和近代纪念性墓园。其中以近代公共园林和近代私家园林两类数量居多,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的造园特点。

3 研究历程回顾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将“近代”“民国”“晚清”与“园林”“公园”“私园”“公共空间”等词汇关联检索,对发表于1958~2019年且研究范围在长三角地区的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共得95篇,并以文献计量学原理和execl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检索文献的出版年、研究方向、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

根据研究的数量随年份呈现出的异同进行阶段划分,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1958~1999);转折阶段(2000~2010);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9)(图1)。

3.1 萌芽阶段

早在20世纪中叶,陈从周、童寯、刘敦桢等对庞氏小园、半淞园、怡园等具有传统意蕴的近代园林进行实地考察、测绘、摄影,并对园林空间、造园手法以及构成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分别著成《常熟园林》《江南园林志》《苏州古典园林》。随后王绍增(1982)[3]率先对上海展开研究,成功带动上海近代园林研究的热潮,其研究成果一部分可概括为对某一地域或某一类型近代园林的概括性描述,另一部分可概括为对某一个近代园林的专项研究。该阶段研究多以史料考证、实地勘察测绘等手段展开,方法较为单一、局限。

1

1. 1958~2019年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2

3

4

3.2 转折阶段

2000年以后,逐渐进入转折阶段。地域范围方面仍主要集中于上海一地,江浙两省数量较少;研究方法方面逐渐由最初的实地考察、测绘、摄影向归纳、演绎法转型;视角方面从单一、静止的史实考证向多元、动态的理论研究转型[4]。伴随着近代园林研究的深入以及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近代墓园也逐渐进入众多学者的视野。

3.3 快速发展阶段

在2011~2019这短短的9年中,长三角近代园林的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范围和内涵进一步外延,不再局限于上海,而迅速向南浔、南京、南通、镇江、无锡等地外延,挖掘出大量隐于世间的近代园林。南浔和上海两地分别于2012年[5]和2015年[6]相继有地方性近代园林史论出版。

随着研究思维的开拓,跨学科研究越来越热门,近代园林的研究也被淡化了不同学科边界,社会学、艺术学、计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逐渐被借鉴和交融,研究成果也呈现视角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近代园林研究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起来。

4 研究现状总结

经过长达60余年的漫长发展,长三角近代园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且呈现出特有的发展趋势及特征,经过归纳可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4.1 研究地域相对集中

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研究地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呈现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无锡、镇江、南通、南京、南浔、宁波等内陆地区辐射的空间演进过程(图2)。从各地区研究数量(不完全统计)所占比例看,上海地区研究数量约占39%,占据着研究重心的地位。其次为无锡、南浔两地,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地区(图3)。

4.2 研究视角偏于营建

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园林营建、历史人文、遗产保护三方面(图4)。其中园林营建视角方面研究成果约占60%,侧重于对园林本身的建设,主要关注园林要素、空间营造、造园艺术、技术材料和形式风格等。历史人文视角方面的研究成果约占28%,主要侧重于对园林的历史发展变迁、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遗产保护方面研究成果约占12%,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可见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园林本身的较为主观的理论研究,而客观性较少。

2. 研究对象地域分布图

3. 各地相关文献数量比例分布图

4. 研究视角比例分布图

5

6

7

8

5. 小莲庄砖牌坊

6. 崇德堂欧式柱廊

7. 颖园玉香阁

8. 张园内安垲第大楼(源自网络)

4.3 研究方法创新不足

回顾60余年的近代园林研究史,童雋、陈从周等相关研究工作者研究时常采用史料搜集、实地考察、测绘和摄影的方式。这些研究方法延续至今,为目前近代园林研究的基本方法。保存相对完好的近代园林多采取实地调研、测量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于已经消失的近代园林,常根据城市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图画或诗词等进行平面复原,再展开分析。近年来定量分析法逐渐兴起,但运用较少。总体来说研究方法上仍过于固化,缺乏创新。

4.4 研究范畴分布均衡

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内容,研究范畴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可将其大致分为3类:个案研究、特定园林类型研究、总体性研究(表1)。各类研究占比相对均衡。

表1 研究范畴统计表

4.4.1 个案研究

个案方面的研究是学者们的关注重点,成果数量占4成以上。该类研究主要针对单个园林的深入研究,属于微观层面。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求新存异的造园要素

在传承传统园林要素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园林要素,如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小莲庄中的砖牌坊使用巴洛克式的线脚[7](图5);崇德堂园林中欧式柱廊紧挨着中式古典长廊而设,相映成趣(图6);南浔富商陈熊的私家住宅花园颖园,屋身采用西式设计为欧式建筑,而其中的玉香阁(图7)为砖木混合结构,采用传统抬梁式屋架和江南黑瓦镂空花脊歇山式屋顶[8];上海张园的整体设计中融入大面积的草坪元素,令其名噪一时(图8)。

9

9. 上海鲁迅公园内的游泳池(源自网络)

(2)中西杂糅的空间布局

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善于营造以小见大、起承转合的幽闭性向心空间。手法上具体体现为对景、障景、借景、漏景、框景等。而近代园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的原则,新兴的公共园林空间模式影响了传统私园的空间营造理念。更多动态性、参与性的空间形态出现在园林之中,如上海愚园内既有曲径通幽的小路,亦有可容纳五六百人的高大洋房[9];上海鲁迅公园的设计者将网球场、游泳池等公共体育设施融入到园中供市民使用[10](图9)。

(3)世俗化的造园目的

传统园林在营造时,园主常将自己的人生体会或情感物化于园内一花一木或一山一水,游园所到之处,流水有义,草木皆情。而至近代民国社会,士阶层陨落,资产阶级崛起,开明外放的心态替代了传统隐匿避世的思想。如无锡梅园作为无锡荣家和本邑接待贵宾的重要会客厅,定期向外界开放;上海张园、徐园内是围绕以盈利为目的的娱乐性活动而设计。

4.4.2 特定园林类型研究

特定园林类型的研究次之,成果约占3成以上。该类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类型的近代园林进行研究,属于中观层面,研究的园林类型相对集中,以近代私家园林和近代公共园林两大类为主。研究目标多围绕某地区近代私园或近代公共园林的历史发展进程,少数涉足遗产保护。具体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多学科交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学科间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多,不同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使多学科融合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计量学等逐渐为近代园林研究者所借鉴。在该类研究中研究者多结合不同学科的力量,研究近代园林的历史变迁。如王敏(2011)[11]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上海租界园林不对华人开放的原因及华人抗争的历史过程;周向频等(2007)[12]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归纳得出历史、社会与上海私家园林嬗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成功演绎其兴起至衰弱的嬗变过程。

(2)定量化研究初露头角

在60余年的近代园林研究中,研究手段多为史料分析、实地调研测量、照片影像等,而在近代特定类型园林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计量化的研究手段展开研究,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如曹杰等在(2017)[13]研究中,利用LIM景观信息模型对横云山庄进行科学系统定量化改造,并开发适用于无锡近代园林可持续更新的景观信息模型。

4.4.3 总体性研究

总体性研究相对较少,约占2成。该类研究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地区内所有的近代园林展开研究,属于宏观层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近代园林整体的历史发展情况和艺术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而在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寥寥无几。

(1)园林的曲折演进特征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入侵的大背景下,近代园林的历史发展整体呈现异变、发展、滞缓、再生的曲折演进特征。长三角各地区园林兴衰交替,始终探索着适合本土气息的造园之路。如上海作为中国现代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样受到西方文化最深刻的影响,其近代园林发展离不开西方舶来园林的引领,呈现非线性、不均衡的发展特征[14]。但通过园林风格和理念的自我更新,上海园林逐渐具备整合与自主发展的特色,而宁波园林的发展同样兼具矛盾与中和[15]。

(2)园林艺术价值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近代园林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估近代园林的艺术价值,对于全面认知和指导,并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胡兆忠等(2017)[16]结合无锡近代园林具有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态、经济价值,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刘晓明(2017)[17]从美学、意境、遗产价值等角度,对无锡近代园林的艺术价值也作出了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的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呈现蓬勃的发展形势。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园林呈现出独特的园林特征:中西杂糅、开放性强、功能多样、设计多元、富含政治或经济色彩。

多学科融合交叉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定量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地域方面正逐步由上海向内地逐渐延伸,目前南浔、无锡、南通、南京、镇江等民国时期政治经济较为突出的地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余地区有待进一步发掘。整体研究仍存在手段固化、方向单一、深度不够以及研究对象地域集中化明显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研究的发展。造成此类现象最为客观的两个原因为:我国近代园林现存数量较少,现存遗迹原真性较差;相关性园林文献较少。建议如下:

(1)进一步整理汇总相关史料,妥善保存。现存的相关史料文献资料极为有限,且较为分散,或藏于各地图书馆或散落民间,急需专业人员将其收集汇总并利用科学方法妥善保存,以便后人研究查阅。

(2)科学化保护现存园林。我国近代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四起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力不强,多数近代园林被毁于战争或因后世疏于管理而荒废。现存的近代园林可谓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需要一系列科学、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

(3)注重系统化、全面化研究。上海、无锡、南浔、南京、南通、镇江等地属于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研究核心地区,研究较为深入、系统。而其余城市近代园林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部分地区近乎空白,应加强这些地区的研究力度,使整体研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4)丰富视角,深化层面。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园林营建和历史人文等纯理论方面,遗产保护、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今后需应时所需,拓宽视野,多结合数字性科学手段,增强理论研究科学性的同时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

(5)探索历史及艺术价值。通过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挖掘,加强民众对近代园林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启发现代园林规划设计行业,传承传统园林之精髓、巧借西方园林之新异。

猜你喜欢

长三角园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