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大、平、广、远、荒、冷

2019-10-14

国画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原东北大地

大、平、广、远、荒、冷,这六个概念合在一起作为东北平原绘画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提出来,我在《表现形式与表现语言统一之思考》一文里提出并做过阐述,现在就这六个概念做专门的解释。

历史上东北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匮乏,人少地荒,故世人皆称“北大荒”。可是,这块土地仍然有着它自身的文化特质存在,毕竟在这块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曾经统治过中原的蒙古族和女真后人满族,还有鄂伦春族、赫哲族,以及后来的朝鲜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由于这些族群的存在,他们的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展,世世代代。人类文化的发展特性告诉我们,文化自始至终就是在不断的影响和融合之中发展过来的。

作为中国绘画而言,这一绘画形式的存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绘画形式的形成发展到完善不是在东北,而是在中原的黄河长江流域。我们通常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国画是随着人口向北不断的迁移逐渐地来到东北这块土地,当然这块土地上原有的绘画也有其独特性,但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同化,虽然历史上出现过李赞华(耶律倍)、王庭筠、张孔孙等画家,但无不与当时中原统治者有关系,大都是人到江南、中原后才有所作为。李赞华获得大唐皇帝恩赐改耶律为李姓,在朝廷为官。王庭筠于公元1151年出生于金代辽东,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法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三十二世孙。这些在东北历史上有记载的画家,实际上他们大都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之上,并没有把目光投射在东北这块土地之上,他们的作品也与中原的画家没有大的区别。直到清中期高其佩的出现算是对中国画有了一些贡献,毕竟高在指画上有所造诣,这一点在绘画史上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见,到今天东北的绘画其实还没有真正地形成属于它自己的风格和流派。用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东北,使之形成属于东北特色的审美流派还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到今天还没有完成,仍在形成之中。东北画画的人一直被中原强大的文化所影响,其绘画也是按照南来的模式沿袭而来,可沿袭来的语言模式是不可能与东北的地域风貌相吻合的,更不会准确地将东北的大野长天、天地一线的浩瀚大地和平原表现好。这时候的画家被中原业已千年形成的绘画语言模式所控制。因为属于这块土地的审美精神实质也就是画家要依据的审美标准没有被总结出来。没有这一前提,画家的作品是没有精神和灵魂的。只有在生活中长期地观察体会才能找到属于这块土地的内在精神审美的实质,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才能创作出具有适合于这块土地内涵存在的作品。经过近40年的不断总结摸索,最后提炼出大、平、广、远、荒、冷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构成了东北这块土地的内在精神实质和地域审美。也正是这六大要素与江南或中原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来讲一个地域的风貌用一两个词即可概括,如“泰山天下壮”“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等。一个“壮”字、一个“幽”字、一个“秀”字、一个“险”字便将一个地方的内在精神实质概括得明了清楚。可东北不是用一两个字或词就能说清楚的,这也是困扰了数代东北画画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现将这六大要素逐一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大

大是一个形容词,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字的概念,很多东西、很多事情都以大来形容。东北的大其实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大,也并不是大小的大那样的简单。这个大是画家在内心的胸怀之大,是天地间的宇宙之大,是大道之大,它大到无形无边,无远弗届。在绘画的表现上是一种抽象,没有办法找到适合的某种形式来表现。东北的大是通过对人内心的震撼、气势的恢宏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使人时时可感但又无法表现,因为没有相对应的绘画语言模式存在。这也使得画东北平原的画家只能借用中原画法来表现东北平原题材,这个大有时让画家束手无策,于是就出现了表现不对称,不确切,大有词不达意的感觉。始终没有理想的作品出现,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画派。

二、平

平是平淡、平坦。一般都讲“平淡无奇”,可是恰恰奇是从平中而来的,没有平就没有奇的存在,故平为奇之母,若想发现奇就不可能忽略平的存在。东北的大地平原的无奇之中孕育着无数的遐想空间,在平淡无奇中产生的那些微妙而细小的变化,延绵着这块土地的生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萌动。

三、广

广阔无垠,广与大是紧密相连的,广必大。在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乾元广远,涵育无垠。”都是说广大无垠、无边无际之意境。东北的大野长天、天长地广正是这一情境的再现。

四、远

远是指辽阔悠远,《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载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又有:“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见也。”远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意境之所在。远与广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连的,远必广必悠,心远广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悠远长怀,寂寥无声。”将悠远绵长、寂寥无声的意境描写得那样神秘动人。东北的远是深层次的,是丰富多彩的。这悠远之中蕴含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情怀和希望。

五、荒

荒与远也是互为关系的,远必荒,人迹罕至,荒远、荒芜、荒土等都在说明这一点。《广雅·释诂一》:“荒,远也。”《诗经·大雅·刘公》:“幽居允荒。”荒凉苍茫,悠远绵长,东北大地上的特有风貌,人少地荒,夏短冬长,秋冬一到,寒风瑟瑟,天高日冷,长云无边,使人不免有一丝苍凉和惆怅,与江南、中原相比截然不同,北方的荒会让人悲心自生,仿佛魂魄都被大自然所控制,不能自已。

六、冷

冷是一种温度低下寒冷的形态,东北除了以上五大特质之外就是这个气温特性的冷。寒冬到来,东北严寒的地方低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以下,可想而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和景象。唐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那是对当时景色的一种描绘,风雨凄凄更加映衬出冷袖的舞动,使意境更加动人。冷还有一个关联词就是静,静——肃也。肃无喧嚣还是人少地荒,寂静无聊。天气的寒冷不宜人类居住自然就少有人活动其中。寒冷的气候致使当地的人文罕迹,植被生态也与江南、中原等地方大不相同。

以上的大、平、广、远、荒、冷六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是互为一体存在的,缺一不可地构成了东北大地的内在审美特质,也体现了东北大地的内在精神,也可以说这六大要素提出的同时东北中国画的表现标准也就形成了。确切地说,只要是在表现东北题材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这六大要素,这样的作品便可以表达出东北大地平原的美,作为表现东北的绘画才会有艺术价值。

苍茫寒溪 128cm×65cm 2016年

东北最主要的特色还有一个,那就是雪。雪与冷是一同存在的,隆冬时节凛冽的寒风呼啸在东北的大地之上,漫天的白雪一望无际,大雪覆盖的平原下是一种清冷无瑕美似玉的世界,有着别具特色的意境和韵味。广袤悠远,荒冷寂寥,大野长天,孤云一片,苍莽的大地散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美,这美不是一般的美,是天人合一之美,是天下无疆之大美,更是无邪纯正之美。

猜你喜欢

中原东北大地
东北铁锅炖
大地之歌
Make ’Em Laugh
沁园春·赞中原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大东北的春节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