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文灏 醉心艺术 写意人生

2019-10-13王权程晨

今日华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画篆刻国画

王权 程晨

执笔挥毫

他提案顿挫意潇洒

丹青妙手

他意韻形神汇中西

一凿一刻

他篆刻隽永真性情

漫漫艺术人生

他不拘泥於艺术表现形式

只为将心中创作真意展现

书画皆精立新意

屈文灏先生与书法结缘,早有渊源,是来自幼时家庭的熏陶,他笑言:“我們家三代都在写书法,不能到了我这代就断了层。我从小就临摹我父亲的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飞速发展,冉冉上升的“东方之珠”让世界瞩目,那会屈文灏先生的父亲经营了一家小型超市,虽不是大富大贵卻也是小康人家,生活比较舒适、简单。他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下快乐成长,父亲也捨得为子女兴趣爱好投资,除了书法临摹、画画之外,他还学习了钢琴、跆拳道等等。年幼时对各种兴趣的强烈好奇心,也为他未来艺术创新、融合提供了思想的沃土。

古有书法大师张怀瓘曾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仅凭借精妙、寥寥数笔便能构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思想与审美情趣。观其字,知其人,屈文灏先生的性情藏於其中,提按顿挫“笔墨轻清意潇洒”,挥笔洒脱流利,气韻遒丽峭劲而不求雕琢之气。通过简牍帛书临帖观众家之长,汲取的是前人对书法精妙理解与气韻。而近几年,他有幸跟随世界孔雀王伍彝生大师的入室弟子梁国华老师学习,更有系统地学习了书法、工意笔国画和西画,深刻地理解了书画艺术,这使他眼界大开,遊走中西古今不同领域,在众家之中走出一条独属於自己的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将前人的技艺融会贯通,提笔挥毫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诠释艺术。

人们常说“书画不分家”,屈文灏先生在绘画上的造诣更值称道,他将西画的画法技艺融入国画的创作中,用西画的元素创造性地与国画相结合。相较於传统工笔人物画单纯运用线条勾勒人物五官,再辅以色彩分染、罩染等手法细緻入微地处理人物细节,他的工笔人物画,人物面部表情立体而栩栩如生、生动慧敏,这便是借用西画素描之法将人物形象处理得更加丰满、立体。现今许多画家都寄“中西融合”的绘画之路进行创新,但屈文灏先生也强调:“我始终是用国画的笔法,用西画的表现方法去表现国画。”其创作核心,还是落在国画中。

屈文灏先生从不拘泥於表现事物具象,笔随心动,寥寥数笔,国画意境跃然纸上。“中国书画一定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分不开的”,谈起对国画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直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不将传统文化简单归纳成中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需要读中国历史”。更特别的是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隐藏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小事”中,即每事每物皆蕴含大学问、大智慧,这些都可能是灵感的来源,走到哪,灵感就在哪里。

别具匠心汇众长

屈文灏先生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是“心之所至,意之使然”,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但求念头通达。展现内心的艺术思想,形式只是辅助手段,艺术创作不仅来源於艺术家持之以恒的技法练习,更是需要对纸张、颜料等材料的熟练掌握。屈文灏先生是“个中高手”,篆刻、木刻、竹刻等技艺的表现手法“信手拈来”,他还善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就地取材,而创作内容天马行空,毫不拘泥。他将一块上好的带皮花梨木握在手里,随心而动,“拿起这块木头,觉得它像什麽,就会去做什麽,这个就是灵感”。或是做成一块曲线优美、纹理细緻的茶台,而餘下的“边角料”根据其形态化作了笔筒、纸镇等小物件。而一块块质朴的石料,在他的手上,渐渐雕琢成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相合的星盘,在一幅关於鹰的画作中,屈文灏先生创新性地用羊皮做底,色彩在羊皮上呈现出不同於纸张的独特色泽,他略带神秘地笑言:“将广告彩固定在羊皮上而不脱落,这是我的独家‘军事秘密。”

为了雕刻一幅竹刻作品,他特意从重庆深山老林中不远万里将竹子运至香港,细緻打磨、精心雕琢,刻字部分磨平後,“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用刀如运笔,将书法笔墨刻於竹上,观其字苍劲有力而质朴大气,其书法功力可见一斑。

能在篆刻领域上有所建树,源於屈文灏先生书画造诣的积淀,古今篆刻大家大多书画皆精,如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优秀的篆刻作品既能体现象形艺术图案之美,又能体现书法意境线条之美。屈文灏先生师从著名大屿山心经简林雕刻家李国泉老师,学习篆刻一道,将书法与国画之美印刻於篆刻之中,並不断地打磨自己的篆刻技艺。同时,因他对技艺的精艺求精的严苛要求,才能使作品呈现精美的艺术性。为了雕刻一块260字的《观自在》心经全本,从贵州採购了一整块10吋x10吋大小的紫袍玉带石,整块石板需要三个月时间雕琢、篆刻,每一个字都需要细心凿刻,整个章节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的完整性,如若中间刻错,则需要重新打磨石板,必须谨慎创作。

从书法、国画,再到木刻、竹刻、篆刻,屈文灏先生的艺术追求不止於此,创作不是只流於表面,更重要的是匠心独具,将心中真意表现出来。

世事洞明意通达

若将屈文灏先生定位为“艺术家”,未免过於简单,他同时经营着贵金属原材料买卖的生意。商人与艺术家二者身份无缝切换,是因他心境通达、行止有度,“做生意需要和时间竞爭,在工作压力之下,人难免会紧张也不自在,艺术创作就提供一个空间可洗涤心灵,而白天解决不了的问题、困难,在你沉思、专注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突破,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

世事洞明、处事练达也源於茶文化对屈文灏先生的影响,正如他的人生格言所题“一盏清茶懒理世间烦恼事,千山独行四处留香任逍遥”。近年来,香港与内地交流频繁,茶文化也随交流渐渐在香港兴起。“香港说的‘饮茶是去茶楼吃点心时,沖一壶茶,慢慢沖到淡。而品茶是养生、是文化,但是香港人的时间和条件不允许慢慢坐下来去品茶。”虽然如此,但喜爱茶的他,在忙碌之餘对茶文化深入研究,各大名山出产什麽好茶都如数家珍。

针对当今画坛“南北之爭”的现象,他也用豁达的态度看待,南北画派各有优点,无须针锋相对、爭一时上风,而应该南北交流,互通有无,以合作代替竞爭,让南派、北派种种看法水乳相融,变成大家都能理解、可交流的一条新的艺术道路。而屈文灏先生对未来画坛的愿景,是希望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最近他以艺术家身份访问了朝鲜,並获朝鲜万寿台艺术馆赠送画作,万寿台艺术馆方面曾提议,邀请三十位香港艺术家到平壤做一周的画作展览,对此,他积极响应。“我希望将中国文化,或者是香港人对中国文化独特理解的一面带到外面。”屈文灏先生愿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竭尽全力,做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使者。

结 语

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屈文灏先生在忙碌的个人事业之餘始终能保持对艺术的执著与热忱,並不断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创新,全凭满腔的热爱。“当你非常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很热衷地去做,全神贯注地去做,是不会觉得累的。”漫漫艺术人生,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他的艺术魂,书法、国画、篆刻、木刻、竹刻则让他的艺术有了更多可能。而往後餘生唯愿:袅袅茶香相伴,走到哪里,灵感就在哪里,执一支毛笔,挥斥方遒,持一把刻刀,凿刻出潇洒人生路。

猜你喜欢

西画篆刻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
国画等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