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助教支持下的自组织教学模式研究

2019-10-13肖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微信

肖敏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存在交互性不够、学习过程割裂、学习目标性不强、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分析微助教支持下的自组织教学模式,微助教为学习过程中的自组织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模式的具体使用措施和优点。

关键词 微助教;自组织教学模式;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7-0012-04

1 问题分析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是當今教育的主要目的。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课堂上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应用知识。然而,较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教学改革的兴趣不浓,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1]。

交互性不够  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元素,真正的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交往。目前高校中的教学交往更多地局限在课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能够交互的学生是有限的,交互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少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回答教师问题、提问等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参与方式过于单一,并且也不能保证效果。目前来看,即使有部分课堂采用QQ群、E-mail、讨论组等方式来拓展交互,但这些交互活动散乱,交互主题不够聚合,交互过程易于脱离课堂教学[1]。教师处在一个一对多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提升交互的频率和质量,让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去思考,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优化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多样化的互动,能够增强交互的频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

学习过程割裂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一般会强调学生进行预习,但大部分学生无法进行高效预习,主要缘于:没有明确的目标,预习存在盲目性;纯文字阅读,预习存在单调性;没有提示线索,预习存在无效性。传统的预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整个教学活动结束,课后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答疑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补充相关拓展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强调课堂的高效性,而忽视了课前和课后教学活动,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后没有巩固和应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的目标性不强  经历10余年应试教育熏陶的大学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导致翻转课堂互动中出现冷场现象,学生难以进入激情迸发的思想碰撞状态[2]。

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传授的知识较为浅显,学生课后没有应用知识,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相应的职业要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充分,职业规划不明确,学习的目标性不强,导致整个学习散漫和无效。教师作为专业的领路人,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某一个专业,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学习资源匮乏  传统教学的主要资源是课本,但是现在看来课本的更新速度慢,缺乏必要的活动支持,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许多纸质性的资源缺乏整合性,内容重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当前许多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重视,认为数字资源只是纸质资源的补充,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最有用的资源,使用的数字资源大多没有经过筛选,充斥着无用的东西,浪费学生的精力。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交互度不高,二者没有进行紧密结合,何时应该使用哪一种资源不够明确。

2 微助教支持下的自组织教学模式研究

微助教是一个基于微信技术的课堂交互工具,是华中师范大学田媛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合作开发的微助教手机应用软件[3]。微助教实际上是一个公众号,依托微信平台实现课堂的信息化,提供课件共享、学生签到、答题、参与讨论、统计学生成绩等功能,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为班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截至2017年12月,已有2000余所院校的2.5万名教师在微助教平台上开设课程,覆盖学生100余万人,开展课堂互动2500万人次[4]。

微助教既不增加教师的负担,也实现了课堂的全员高效率互动,为翻转课堂和参与体验式学习提供了技术载体和支撑。如生理学课程,根据生理学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运用微助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设计,检查讲课过程中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参与率与答题正确率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5]。

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助教,充分发挥手机的优势,让学生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英语。课上参与、课下监督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6]。

自组织教学模式理论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给出自组织的经典定义: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那么系统就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7]。自组织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从系统论观点看,知识的获取和使用有着系统自身的过程和规律,如果整个教学活动和组织的自组织过程相一致,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普利高津认为,一个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8]。

由此可见,教学系统如果满足上述条件,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微助教上传资源,丰富教学环境,建立开放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平衡,改变单纯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远离平衡态。微助教可以进行课堂测试、问卷调查等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关系。采用微助教进行互动,可以实现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形成多重的学习关系[8]。利用微助教提出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让学生主导整个课堂,成为教学系统新秩序的建立者。

在当前教育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征研究、学习环境与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模式研究[9]。许多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应用研究。微助教可以为自组织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组织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如下。

1)非线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关系,可以实现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形成多重的学习关系。微助教恰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将教师、学生和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人—人、人—环境、人—资源的有效互动。利用微助教可以进行小组内的互动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成员也可以参与其中;利用微助教进行课堂调查,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利用微助教进行课堂测试,为组间竞争提供良好的支持。

2)开放性。课前教师通过微助教上传资源,课后布置习题,安排学生查阅文献巩固知识。学习活动并不是始于课堂开始,而是始于前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实践发现,学生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和思考,会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帮助。学习活动也不是止于课堂结束,特别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课后的答疑和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开放的环境能够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信息和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更新,知识与观点与时俱进,学生习得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实践,自组织学习随之发生。开放的环境有助于打破教学系统的平衡,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传统模式,为自组织教学创造条件。

3)自主性。教师强调成长记录袋的重要性,但是过去仅仅通过学生的纸质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微助教来更好地记录学生的课堂测验成绩、出勤率、讨论次数、作业完成度等,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增长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越来越紧密,打破原来仅有的小团体交流,整个团队的学习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教师利用微助教提前发布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让学生了解专业和形成知识树;课后发布相关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优化自己的知识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经历四个阶段:了解专业和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应用和分析问题—综合和评价专业领域问题。如此教学,更加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未来的适应性。

4)不確定性。采用自组织教学模式,学生的生成性和过程性表现受到重视。教师不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外部操控者,而是作为课堂的一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示范;不再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作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而应该激发学生迸发思维火花。教师不再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见解,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提供了恰当的方式。

自组织教学模式设计: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计算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它属于网络方面的基础课,能够拓展学生的网络思维,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构造原理。同时,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成为网络工程师第一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专业领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注重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原理的学习到强调模拟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目前已经演化成强调操作和网络思维两条腿并行的模式。只强调理论和思维的培养,没有真实的模拟和应用,学生很难具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只强调操作,学生离开相关环境的支持,大量的知识就会遗忘。计算机思维和计算机操作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

自组织教学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教师等要素构成一个自生长的系统。学生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教学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自组织系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和预期的平衡状态之间存在一个差异。当外界环境经过一定的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积极主动和环境交互,经过“涨落”的触发,原本的知识结构由量的改变转化为质变,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状态。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化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是推进的,强调课前和课后的重要性。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系统的生长,这种结合不是随便的、单纯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系统的组合。教师在开始上课前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同时要预留一定的空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将整个学习过程看作系统自我发展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提供一个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教学目标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大目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通过线上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确定自我学习目标,明确每次课的具体任务。之后教师上传资源,学生下载资源进行预习,完成在线讨论和测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微助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推进学习者组建共同体,通过测试、讨论等引起学生的突变,通过总结、分析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秩序,如图2所示。课后通过知识的巩固、探究,生成知识树;通过任务的拓展,让学生应用知识,深度化学习;通过学习反思与之前的学习目标对比,能够完成让学生评价、分析所学知识。

下面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网络与协议”这一章,研究设计微助教支持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自组织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助教平台告诉学生本章的学习任务:理解OSI和TCP/IP协议以及掌握在简单拓扑结构中数据的处理过程。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如理解协议的概念和必要性、掌握OSI和TCP/IP模型的相关概念与具体分层、掌握封装和解封装的概念与流程以及数据的基本处理过程等。之后,教师上传资源,学生下载资源进行预习,完成在线讨论和测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预习可采用教师和学生线上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完成线上测试等多样化的活动。

课中,教师借助微助教的在线签到功能让学生签到,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任务,利用微助教的问卷调查功能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同时刺激相关知识的回忆,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解决该任务,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技能示范。学生完成相应任务,通过微助教的讨论功能分享各自的成果并进行组间竞争,之后完成课堂测试。结合测试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最后进行课堂总结,进一步强化学习。

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生成自己的知识树。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视频或文献资源,让学生能够应用知识和拓展知识。之后,学生完成学习反思并且与之前的学习目标对照,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反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予以正向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辅导;采取激励机制,通过私下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

3 该模式的优点

操作简单、实用  本文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将自组织教学模式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微助教变得具体起来。微信操作简单,且使用率较高,资源容易获得,将教师禁忌的学生手机变为参与活动的重要工具。教学手段丰富化,构建智慧课堂,并且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给予教师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互联紧密、具体  无论是学生和资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微助教实现有序的互联。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在微助教上发布任务,探讨某一问题而实现更加有效的互联。而且通过课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强调以课件为中心,多种教学资源为补充,实现学习资源的系统性。学生和学生之间也通过课堂互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促进组织的协同作用。

学习过程系统、有目的性  在学习活动开始,教师就将整个学习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然后分解目标,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目标为导向,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整个过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反思,对照自己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落实每一次的学习任务。

反馈及时、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以整个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学习。反馈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做出调整,最终参照自己的目标,会使自己更有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杨文正,刘敏昆.计算思维导向的多元混合教学及其应用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29-136.

[2]孙刚成,杨眉.“A~+课堂派+BYOD”支持下的高校翻转课堂:以软件类课程教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4):103-107,114.

[3]张丹萍.基于微助教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105-107.

[4]谭志虎,胡迪青,田媛,等.微助教对高校大班课堂互动教学的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07-113.

[5]马静,陈永欣,伍冠一,等.微助教在中医院校生理學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197-198.

[6]王洁.任务型教学法和“微助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2):45-46,81.

[7]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郭治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8]刘冬.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自组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长春:吉林大学,2014.

[9]谢幼如,张惠颜,吴利红,等.基于ARCS的在线开放课程自组织学习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7):43-50.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微信
微信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