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时代作为艺术的青年亚文化传播

2019-10-12付起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人工智能

付起

摘要: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于智能化媒体方面一发不可收拾。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新思潮的不断迸发,在年轻人群体之间萌生新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就此本文提出“青年亚文化艺术”的概念,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以艺术形态的亚文化在怎样的环境下被造就,在智能化媒体的协助下,这些亚文化艺术是如何传播的,对亚文化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呼吁青少年群体在降低“文化鸿沟”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青年亚文化;艺术传播

一、前言

青年亚文化的受众相对局限,与长辈文化不紧密相连,甚至会产生青少年与长辈之间的文化代沟,因此营造出由年轻人群体的经验所统治的文化空间,由青少年群体的喜好、习惯、语言、创造力、特殊风格、行为等创造出的亚文化。影像时代的诞生证明随着技术的发达,艺术的类型也因“技术化”而发生改变。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人工智能就是人脑的延伸,它的广泛应用让大众进入智能生活时代。各个社会阶级、群体在媒介技术的催化和人类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形态各异的亚文化,如弹幕文化、吐槽文化等网络文化,小众的音乐、舞蹈、小说、绘画风格等文化和艺术形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艺术形态存在的亚文化。另外除了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出“匪夷所思”的艺术形态,例如行为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生物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R\VR艺术)等小众艺术。综上在这里将以艺术形态存在的亚文化称为亚文化艺术,由年轻人群体创造并流传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亚文化艺术称为青年亚文化艺术,或青年亚艺术。

智能化媒介必将影响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受众体验等,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亚文化,定会有前所未有的展现形式。同时人工智能为青年亚文化艺术的创作提供一种新奇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发展,成为其生存的温床,加速了青年亚文化艺术的创作进程,为艺术创作提供精密科学的辅助功能,让受众在艺术传播过程中有沉浸式的体验。

二、青年亚文化艺术的AI创作

(一)资本支撑下的青年亚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互联网大门的开启使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发生了温和性转变,亚文化艺术逐渐认可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大肆宣传,仿佛接受将自己推动成为新时代主流文化/艺术风格的可能性。在追求标新立异的同时获得认可是对亚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扬,在社会中生存必定存在追求“群体认可”心理。

后亚文化研究者将身份认同作为亚文化独特风格的核心,将亚文化定义为围绕着独特品味所形成的一种品味文化,认为亚文化群体通过消费来表达品位,由此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在不丧失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为了追求身份认同,商业趋势下的亚文化艺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新媒体时代和AI时代的来临为亚文化艺术提供了成为主流文化艺术的平台,同时为主力消费人群——青少年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爱好获取来源。

粉丝文化带动了IP的文化产业和商业资本现象。鉴于IP的强大流量,商家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模拟成功模式从中获利。人工智能利用算法对一类画或曲调作进行解构,对其数字图像/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从画作/乐曲内容中将艺术风格抽离出来,掌握其绘画/作曲规律性,模拟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将其解读的创作者意识展现出来,并据此复制成功的案例。网络小说IP作为亚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有不少的风格类型,其中耽美类、同人文等极具亚文化艺术的特性。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刘挺教授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十大发展趋势》中指出人工智能在文本的理解与推理上还处于浅层分析阶段,在阅读理解上是有难度的,还处于事实性描述阶段,缺少更受受众欢迎的情感文本。因此,以情感为依托的文本类亚文化艺术尚难利用人工智能实现。

由于亚文化艺术的受众面较窄,人工智能的参与创作恰好能节省人力物力財力,帮助扩大其消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亚文化艺术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此造成的同质化内容泛滥,限制了亚文化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二)大众狂欢中的亚文化艺术形态涌现

亚文化艺术是一个趣缘群体的集体狂欢,但是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吸引,这个趣缘群体逐渐突破边界,使亚文化艺术不再局限在青年个体之间,渗透到长辈中形成一种新的族群,不仅可以通过这种亚文化结交有共同语言的伙伴,而且拉近了我们与长辈间的心灵距离。

表情包文化是智能媒体出现后人际沟通的一种新兴青年亚文化,它包容了许多亚文化风格,如丧文化、卖萌文化等,为单纯文字沟通的人际传播进行了充满活力的补充,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斗图文化在线上沟通中掀起一阵网聊狂欢。狂欢表面是突破常规的,离经叛道的,实质是建立巴赫金所谓的一个平等且自由的乌托邦世界,是对日常生活的必要补充。表情包及斗图文化不可厚非地为年轻人与长辈沟通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交流方式,在这种交流方式中,交流双方降低了长幼之分的程度,成为日常语言及文字交流、代际沟通的补充,诱发了新的审美狂欢。

苹果推出的Memoji功能利用面部识别使得用户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表情包,新一轮的表情文化俨然而生。用户借助人脸识别的emoji(日语:表情包)视觉形象传递情感,在不泄露个人相貌隐私的情况下表达想法,使人人都能暴露在大众媒体前,兼顾线上狂欢与线下平淡生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典的emoji成为不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广泛应用于设计行业,成为一种emoji艺术风格,形成一种平民化、非精英化艺术。另外,人脸识别着实推动了新兴亚文化的发展,号称“亚洲四大邪术”的美图文化也是尝到了人工智能的甜头。

三、AI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艺术传播

(一)算法推荐,培养亚文化艺术的温室

爆炸性的信息量注定了这是一个数据的时代,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用户进入到算法推荐的陷阱之前,人工智能提前进行了用户数据的积累、存储,经过高效分析,进行准确度极高的内容推送,被精确瞄准的用户逐渐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同类型内容,这些内容或重复,或对现有知识有所补充。在算法推荐的前期,对亚文化艺术的兴趣培养接连不断的爆炸性攻击,在短时间内,用户被动地接收到某种亚文化艺术信息,一步步地对其深入了解并培养出浓厚兴趣。从这一点来看,在“入住”信息茧房的前期甚至中期对亚文化艺术的兴趣培养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

以抖音为例,其短视频中蕴藏着大量的亚文化现象及艺术形态,每个人的抖音就是一个亚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它包含用户的兴趣喜好、文化领域、审美情趣。一些小众音乐风格(如电子音乐、打碟音乐等)在抖音里找到了栖息的地方,积累了较多的受众,这些音乐内容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有相关领域的音乐知识、前沿科普,在用户生产内容的媒介大趋势下,算法推荐也逐渐地进步,信息茧房也随之扩大,成为培养亚文化艺术的温室。

由此看来,算法推荐增大了亚文化艺术传播的可能性和范围,使亚文化艺术不至于像快餐艺术一般昙花一现,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被动地发挥出丰富亚文化艺术类型的作用。

(二)智能媒体,亚文化艺术的“云”体验

从技术和用户的视角,将智能媒体看作是智能技术和用户需求共同驱动下的媒体智能化产物。以这个角度来看,亚文化艺术作为受众需求的产物,在智能媒体中必将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按体验来讲,智能媒体有三大接近现实的体验感,分别为:沉浸感、在场感、互动感。

小众音乐节目《乐队的夏天》向我们展示了地下乐队的魅力,然而各大音乐节躁动的氛围,只有到现场才能亲身体验燃炸的音乐氛围;DJ文化作为一种被长辈“训斥”的艺术形态,也需要极强的现场感受;街舞被搬上荧幕舞台后,其最初的街头氛围大打折扣。以上亚文化艺术在荧屏上看到的、听到的跟现实场景中的所见所闻有着很大的差距,缺少了现场氛围,减少了集体狂欢的燥热感。

智能媒体为亚文化艺术提供了“云”体验空间,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临场感极强的现场音乐。VR影像为用户营造的视觉场景让用户体验到无比接近现实的模拟影像,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置于VR创造的虚拟世界中暂时脱离现实世界,产生身体处于另一个世界的错觉,让自己出现在音乐节的草坪上或午夜酒吧的蹦迪现场。“在场感”是比“沉浸感”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全息影像的出现让周杰伦和邓丽君跨时代同台,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营造一种超越时空的对唱。以游戏文化为例,VR/AR制造的互动感满足了游戏爱好者追求刺激的体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实现在虚拟世界的“真实性”互动,并获得直接快速的反馈,充分调动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智能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在用户接触不到的范围内制造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不仅超越了时空,还超越了身体感官的感受。

(三)影像时代的视觉传播

工业文明产生了影像艺术,很显然这是个以静止图像和活动影像为基础的艺术形态,用影像叙述表达,人类视觉上的感受得到大幅度改变,亚文化艺术群体能够以更简单快速的方式获得身份认同。5G时代不仅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大进展,也推动了网络技术的重大变革,它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交织在一起,共同驱动了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兴信息技术革命,撬动了移动VR、体感交互、智能搜索、精细配置、个人辅助AI等领域新的提升。

面对具有抵抗性的亚文化艺术,智能化影像的进步能为年轻人博得更多的身份认同感。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局限了受众的三观和审美水平,将大众审美囚禁在主流文化艺术中,难以接受与之对抗的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强烈沉浸感和临场感的虚拟现实影像技术迅速入侵大众视野,将主流文化群体带入亚文化群体的艺术世界,利用虚拟现实给予大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其了解亚文化群体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促进亚文化艺术群体身份认同感的获取。由此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自主创造画作的现象增加了亚文化艺术作品数量,智能影像的应用提升了同风格艺术作品的视觉传播力度。

四、青少年的责任:亚文化艺术反哺

智能化媒介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数字鸿沟,根据CNNIC201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狀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9岁的网民数量占比最重,其次为30-39岁的网民,青少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著居民”和主力军,与长辈之间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有着天壤之别,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文化鸿沟,亚文化艺术就是最好的举证。

如何降低亚文化艺术的主流化抵抗性,增加社会的身份认同,减小亚文化艺术鸿沟呢?最重要的是需要青少年的帮助:对长辈进行亚文化艺术的反哺,帮助长辈理解青少年正在接触的文化与艺术形态,赶上时代的潮流,使用智能化媒介带领长辈走进亚文化艺术世界,虚拟体验亚文化艺术,打开长辈的思想枷锁,保障他们不被时代所抛弃,将长辈顺利进阶为合格的“亚文化移民”,做长辈学习新文化的人生导师。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亚文化艺术在社会上的身份认同感,又加强了亲子之间的纽带关系,有效减小亚文化艺术鸿沟。

五、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新思潮、新文化、新艺术喷涌而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能成为主流,但这并不妨碍文化和艺术的百花齐放,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契机,充分利用智能化媒体,丰富国民文化生活,接纳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努力增加亚文化艺术的身份认同,鼓励青少年在降低亲子之间的文化鸿沟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概念、现状与前景[J].现代传播,2018,40(10):1-6.

[2]庞井君,薛迎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J].艺术评论,2018(9):45-56.

[3]陈端端.艺术传播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研究[J].艺术百家,2014(2):247-248.

[4]刘迎迎.城市空间场域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9(2):34-39,33.

[5]杨小柳,周源颖.“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8(9):91-98.

[6]张庆梅.创意市集:青年亚文化资本的场域生产、景观消费和群体狂欢[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5-11+28.

[7]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发展初探[J].当代电视,2018(9):4-7.

[8]谭汪洋.5G时代视觉传播的智能化突破与发展空间[J].新闻记者,2019(08):59-65.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