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结合
2019-10-12武思晗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唱氛围中,在美的音韵中感悟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和文学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中小学
一、绪论
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它培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学生们通过吟诵古代诗人创作的绝美诗词,将对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心灵的感染。 而我们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强调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教育。《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標准(2011 年版)》中指出,音乐课程内容领域四为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就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将音乐与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整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课例,给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赋予新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结合
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他的老师杜卡斯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老让西方人来写你们东方的音乐。”用德国“母语”创作,德国的贝多芬、舒曼成功了;用法国“母语”创作,法国的柏辽兹、比才成功了;用奥地利“母语”创作,奥地利的莫扎特、舒伯特成功了;用俄罗斯“母语”创作,俄罗斯的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成功了……那用我们的母语创作的音乐在哪里呢?
九十年代时,由叶至善先生编配的《古诗词新唱》一书正式出版,他选取中国古代诗词与众多外国经典音乐作品及一些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结合,将歌词编入成为一首新的音乐作品,即古诗词新唱。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我们母语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既帮助孩子们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又汲取了中外各国的音乐文化,提升音乐审美的格调,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新唱中曲目:
屈原的《国殇》前半部分写的是当时的车战,酷似电影里的“蒙太奇”,一句词描绘一个特写镜头,无不叫人惊心动魄;瞬时急转直下,又讲述了英雄出征时的豪言壮语。比才的《阿莱城姑娘》不知应该归为一种类型的歌剧,序曲的节奏又像是进行曲。也许作者在进行编配的时候,想象着剧中所有的姑娘集结起来,划着整齐的队形奔赴保卫家园的前沿,由此编配了这开头的一段。
李白的《关山月》 配的是一首唱遍全球的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无论是《关山月》还是《桑塔露琪亚》,都有一种苍茫辽远的情调在其中。以前听说意大利海滨有座风景秀美的渔村,就叫“桑塔·露琪亚”。能够将歌曲中姑娘的名字用作地名,也是一处绝无仅有的景色。现在唱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样的辽阔无垠,一样的苍茫大地,仿佛身处在意大利的海滨,看到了美丽的桑塔·露琪亚。
成都盆地到了春天几乎夜夜下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前一天晚上如果下过一场绵绵细雨,隔天早晨还会看到花瓣、叶子上都挂满露水。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描写细腻生动、绘声绘形,这样一首好诗配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就算是身处异地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这份喜悦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人说是寄给朋友的,有人说是寄给妻子的。无论是寄给谁的,读过之后都会感到些许的悲凉,再配上这首俄罗斯的《夜歌》,更能让人体会到李商隐当时的寂寞和孤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太有名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特阔·印度客商之歌》也是一首经典的歌剧曲目,旋律非常优美,结尾一段和开头一段歌词完全相同。整首曲子仅仅改动了最后的几个音符,可是歌曲的情调却完全不同了,感觉结尾部分重复开头更加深了苏轼的感叹!结尾一段像是把他说地做了一个概括,中间一大段说的是印度一些奇怪的事情,诡异的旋律感受瞬间把听者引入一个缤纷绚丽的迷幻世界。
还有我们大家随口都会哼唱的英国T·H·贝利的《多年以前》是一首经常用口琴来吹的曲子,是久别重逢时唱的一首歌。我们平时反复吟唱的“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多年以前,多年以前)就像《遥远的地方》中那“IIero,Tero”(远方,在远方)一样,都有一种词短情长的感觉。现在配上蒋捷的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把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配上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以他们的口吻来演唱,那是在一片彩色光景前不识愁滋味的欢歌,或许若干年后,比如到人到中年,老同学聚会时一起再唱它,就会像叶至善先剩这样的人一般,从中得到一缕怀旧的慰藉。
三、结语
音乐,可以说一种有声的诗歌,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甚至是一些国外的名歌、名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通过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丰富中小学音乐文化的内容,又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古诗词歌曲的教学,既能更加有效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让学生们接触、了解、赏习到古今中外的音乐瑰宝,学习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内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武思晗(1996-),女,汉族,山西临汾,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