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2019-10-12程思佳
摘要:苗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就有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乐器 承载着苗族千年的历史文化 ,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是各种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中对美好的慰藉和希望的嘱托。
关键词:苗族;舞蹈;芦笙舞
一、苗族的芦笙舞
每到节日,人们在芦笙、铜鼓和木鼓伴奏下,随着节奏特殊性,敲击鼓心、鼓边、鼓槌形成三种不同的音效组成乐句,不同的节奏变化下翩翩起舞。鼓点刚劲有力,节奏的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
(一)舞蹈体态,舞蹈时的体态、动律以及不时出现的顺边甩手、摆臀,不仅体现了苗族舞蹈轻快活泼的风格,同时也有炫耀本民族美丽服饰的舞姿、鼓谱以及手持芦笙的方法等,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基本手型,自然掌形:四指自然并拢,虎口自然张开,掌心放松。掌形:四指并拢,虎口自然张开,五指平伸。空握拳:空心握拳。
(三)动律,上挑动律、下沉动律。(过程中上身以腰为轴后倒、前收胯,前腆腰后撅臀,动作粗犷奔放,体现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特征)。
(四)基本手位:压裙手:双手体旁斜下按掌,指尖略上翘。1.开花手:一是双开花:双手体旁斜上托掌。二是单开花:一手双开花,一手压裙手,压铃手:双手肘架起,手尖于腹前相对。2.弓形手:一手体旁沉肘屈臂,一手体旁架肘屈臂,空握拳。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們等等场景的再现。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
二、贵州省歌舞剧院对苗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贵州省歌舞剧院是贵州省最大的团体 也是综合性、高水准的集歌剧、舞剧、舞蹈、音乐贵州省歌舞剧院是综合性、高水准的集歌剧、舞剧、舞蹈、音乐创作和表演为一体的专业艺术院团。在2019年4月北京著名青年导演林辰和辽宁芭蕾舞团编导李海宁,以及贵州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团长蔡涛共同编创的作品《行走的芦笙》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台上大放光彩,之所以以芦笙为主线是为了体现每个人人生的行走,传递坚韧不拔的精神。芦笙,六根竹管一条心!舞蹈中把芦笙拆开 每个人拿着一根管子 既能体现个体 又能表达整体 “笙音”穿越时光,带着祖先的气息,指引着苗人迁徙的方向,在寻找希望的路上,他们齐心协力、从不放弃,只要心中有爱、有笙音,就不再感到恐慌。他们相信好生活就在山的那边。
作为苗族舞蹈通常的创作方向更多地注重优美性、统一性和地域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老师曾提到舞蹈作品要有魂、有精神、有灵感、有内心对生命的感动,结合作品要有感动观众的共通点、相互契合的动作共鸣点。所以在这次的舞蹈创作中我们有了新的突破.从三月至五月都在进行创编工作.借鉴了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长衫龙苗族芦笙舞。 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两根野鸡翎,头顶龙面牛角图腾,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除了在道具上的展现,在服装上也很有特点,这次的服装是为杨丽萍导演舞台剧《平潭映象》的设计师崔晓东,对于服饰也提炼了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苗族长衫龙舞的胡须和头饰,因为它具有面具感和使命感。服装的后背大量运用了苗族历史性的符号,有百鸟衣元素,图滕、蜡染、刺绣,是干净、简练而有力量的一种代表,最终在舞台上展现出服装的地域性和贵州民族特色。
而我在剧中的角色是灵魂人物 ,灵魂的引领 ,表现的是坚韧不拔的女子形象,这个形象有很多种定义,可以当作首领 也可以当作母亲引领着族人 朝着美好生活的方向前行 对我来说挑战很大,因为我一直都是以古典舞和其他民族为基础,苗族还真没尝试过,来到了贵州才慢慢开始接触苗族,了解苗族,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动律和感觉,所以自己私下也花了很多心思来琢磨角色,在网上也看了很多苗族作品,包括导演还让我看美剧《权利的游戏》去学习角色在剧中的感觉,因为这个作品里面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气势一定要比男孩更强更狠,在排练的过程当中 ,无数次体力透支 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和修改,必须达到导演的要求,只能拼命地练习,即使受伤也依然坚持着,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很难得的锻炼机会,面对全国那么多优秀的团体、演员、我们不怕,更多的是激动、荣幸和兴奋。
作者简介:程思佳,贵州省歌舞剧院。